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9)
2023(5756)
2022(4728)
2021(4303)
2020(3534)
2019(7577)
2018(7351)
2017(13173)
2016(7326)
2015(8128)
2014(7383)
2013(7274)
2012(6655)
2011(6200)
2010(6355)
2009(6011)
2008(6189)
2007(5810)
2006(5200)
2005(4644)
作者
(21630)
(18153)
(18075)
(17055)
(11480)
(8775)
(7804)
(6897)
(6819)
(6346)
(6312)
(6157)
(6050)
(5967)
(5623)
(5544)
(5302)
(5267)
(5240)
(5040)
(4629)
(4408)
(4361)
(4168)
(4124)
(4050)
(4037)
(3893)
(3712)
(3540)
学科
(28436)
经济(28418)
(25748)
管理(25217)
(22193)
企业(22193)
技术(11878)
方法(10663)
技术管理(8959)
中国(8934)
(8343)
数学(8090)
业经(8079)
数学方法(7988)
(7925)
理论(6859)
(6474)
(6366)
地方(5586)
教育(5526)
(5448)
银行(5432)
(5352)
贸易(5342)
(5280)
农业(5256)
(5162)
(5069)
(4867)
金融(4866)
机构
大学(107734)
学院(106959)
(43687)
经济(42832)
管理(39185)
研究(38771)
理学(33065)
理学院(32637)
管理学(32096)
管理学院(31874)
中国(29243)
科学(24361)
(23086)
(20539)
(19954)
研究所(18141)
(17676)
(17632)
中心(16955)
(16214)
师范(16097)
财经(15921)
业大(15099)
(14407)
北京(14384)
(14074)
(13953)
农业(13689)
经济学(13587)
师范大学(13070)
基金
项目(69886)
科学(56318)
研究(51725)
基金(50752)
(45326)
国家(44932)
科学基金(38232)
社会(33679)
社会科(31979)
社会科学(31971)
(27938)
基金项目(26507)
自然(23936)
(23734)
自然科(23437)
自然科学(23433)
教育(23363)
自然科学基金(23021)
编号(19842)
资助(19099)
(17665)
创新(16759)
重点(16652)
成果(16538)
(15972)
(15097)
课题(14689)
国家社会(14481)
(13144)
(13137)
期刊
(50115)
经济(50115)
研究(35766)
中国(24199)
学报(18259)
科学(17283)
管理(16898)
(16107)
教育(15842)
(15688)
大学(13882)
学学(12841)
农业(10540)
技术(10044)
财经(9029)
(8850)
金融(8850)
经济研究(7993)
(7970)
业经(7751)
科技(7075)
(6844)
问题(6667)
技术经济(6561)
图书(5719)
(5477)
(5462)
论坛(5462)
(5238)
现代(5222)
共检索到167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文   许凌云  
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与此同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震   周云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应对外部科技封锁和复杂国际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将大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发展,也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与支撑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春明  
为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本刊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助推贸易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撰文阐述为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如何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时代最新科技产业化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的体现。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变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前提,产生通用目的技术和发生科技革命分别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时代条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的科技转化应用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创业融合,搭建技术转化渠道;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促进数据、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三类要素高效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敬勇   邹韫   薛丽达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兴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主要引领与支撑,通过科学突破、技术变革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实践结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尚面临技术供给相对不足、人才匮乏、主体合作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多方面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国家审计的威慑监督机制、协作治理机制、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创新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根据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特征,强调国家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最后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挥监督合力、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以及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四个角度提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铭杰  
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的发展理念、新质的生产资料把握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层面上提升推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而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内涵。这内在的逻辑机理表现在: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驱动,新时代不论是理念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锚定于生态文明的战略导向,从而使新质生产力具有了生态属性。在生态属性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生态价值置于重要考量地位,形成其着眼于脱碳转型、降耗增效以及可持续性的生态关切。正因为表达出鲜明的生态关切,新质生产力具有强烈的生态担当,蕴藏了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理念与绿色低碳产业的生态效能。为了释放生态效能,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要求实现生态转化,而当前可以从上层建筑、科技研发与人才资源三方面着手将新质生产力的生产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论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演进,从新发展理念、产业载体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动员或对绿色发展的强调,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驱动、支撑和赋能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讨,提出了绿色生产力可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可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拉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解决的需求角度提出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论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演进,从新发展理念、产业载体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动员或对绿色发展的强调,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驱动、支撑和赋能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讨,提出了绿色生产力可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可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拉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解决的需求角度提出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沙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以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夏杰长   王文凯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一、二产业比重之和,对GDP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60%。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鉴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推动服务业实现质量至上、效益优先是整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呢?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有鉴于此,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在梳理新质生产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基础上,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说明,并着重论述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集中在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五个方向。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科技要素支撑、强化制度要素支撑、强化数字经济支撑、强化开放要素支撑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洋   李浩源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竞争加剧,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演化实现从“旧质”到“新质”的能级跃迁过程中展现出的“以质促新”的核心要义,意味着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质”的锚点。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日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优势。以深化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坚持践行绿色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绿色新动力,以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最活跃因素,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