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0)
2023(10328)
2022(8699)
2021(7726)
2020(6229)
2019(13684)
2018(13494)
2017(24972)
2016(13235)
2015(14600)
2014(14443)
2013(14141)
2012(13510)
2011(12745)
2010(13259)
2009(12679)
2008(12067)
2007(11004)
2006(10339)
2005(9745)
作者
(39268)
(32725)
(32419)
(30923)
(21026)
(15552)
(14604)
(12521)
(12439)
(11755)
(11360)
(10821)
(10700)
(10503)
(10211)
(10072)
(9628)
(9466)
(9338)
(9103)
(8567)
(8085)
(7891)
(7736)
(7530)
(7351)
(7197)
(7107)
(6626)
(6444)
学科
(78174)
经济(78114)
管理(34668)
(31455)
地方(24497)
(23825)
企业(23825)
中国(22577)
方法(19703)
(17990)
业经(16927)
数学(16104)
数学方法(15970)
地方经济(15515)
(14896)
农业(12556)
(12344)
金融(12342)
(12035)
(11901)
(11718)
银行(11706)
(11490)
(11376)
(11200)
贸易(11189)
环境(10932)
(10658)
理论(10293)
(9692)
机构
学院(199456)
大学(196084)
(89918)
经济(88078)
研究(75977)
管理(67618)
中国(57703)
理学(55764)
理学院(55017)
管理学(54096)
管理学院(53707)
科学(44105)
(42417)
(40504)
(39206)
研究所(34902)
中心(32942)
(32450)
财经(30921)
(30100)
(29990)
师范(29846)
经济学(28574)
(27678)
北京(27652)
(26796)
(26484)
经济学院(25135)
业大(24403)
师范大学(23680)
基金
项目(118177)
科学(92608)
研究(91411)
基金(82517)
(70739)
国家(70071)
社会(59178)
科学基金(59174)
社会科(56086)
社会科学(56075)
(47991)
基金项目(42143)
教育(41369)
(39292)
编号(37622)
自然(33958)
资助(33413)
自然科(33100)
自然科学(33093)
(32677)
自然科学基金(32468)
成果(31966)
课题(27901)
重点(27363)
发展(27031)
(26592)
(25090)
(24459)
国家社会(24392)
(23365)
期刊
(120237)
经济(120237)
研究(70643)
中国(45738)
(30665)
(29974)
管理(28648)
学报(27926)
科学(26961)
教育(26619)
(22300)
金融(22300)
大学(21392)
农业(20463)
经济研究(20141)
学学(19901)
业经(19561)
技术(18574)
财经(17108)
(15019)
问题(14926)
(11845)
技术经济(11173)
世界(11113)
国际(10651)
商业(10573)
(10117)
图书(9893)
现代(9688)
(9632)
共检索到332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宪生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形态已走近我们。新经济形态使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成为可能。为适应新经济形态,经济地理学要重新确定研究对象、问题和任务,构建现代经济地理学体系和范畴,以指导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合理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魏也华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永祥  
文章使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均对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影响,而早期城市规模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  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梅  何飞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将服务业纳入经济系统中,考察成都市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空间集聚模式,并深入行业内部,分析不同资源配置机制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成都市是典型的服务业空间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且主要受市场调控配置行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新常态下,成都市应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其禀赋推进城镇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阿列夫  顾元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当前地理综合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社会区域特征的发展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与经济形势结合,并逐渐成为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目前,基于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地理学核心研究点,在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空间属性活动和地域自身的空间属性,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般包括:基于地理学发展角度下的人类经济创新和分布规律、人类如何利用经济活动正向影响和引导地理学科发展、人类经济地理活动的根本动力等。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人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亚宁  
针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提出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因素;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甘肃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布与集聚情况;通过引入空间矩阵对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正相关性;相对市场规模、知识存量、产业份额、城镇化水平、贸易自由度及资本投入均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框架可以解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允春  席艳荣  李微微  
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临空经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区域空间的初始状态、市场结构、区域的贸易自由度角度阐述了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临空经济成因的适用性,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的FE模型分析临空经济的形成机理,最后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及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颜银根  
自1994年实现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增加转移支付。然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目前虽然主流经济学对转移支付的失效提供了一些解释,然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转移支付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转移支付存在着某个"门槛值"、不同的税收来源和补贴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转移支付政策时,转移支付最初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需要"持续地"转移支付、需要整体系统地考虑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去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城市发展内涵进行简单界定,进一步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探析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适度的不明确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久文  李爱民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整体效率和空间平等间进行权衡,经由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区域政策,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问题。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与分散的角度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了"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提高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内,构建了包含环境外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分布会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再由聚集状态转变成分散状态,高效率企业具有更强的流动能力;环境污染是一种分散力,会阻碍聚集的出现,降低聚集程度;污染的空间溢出是一种聚集力,会增加聚集程度。本文又进一步将模型扩展为包含了区域差异的三区域模型,验证了模型结论的稳定性。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为京津冀发展中出现的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肖飞  张落成  姚士谋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颜银根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文章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冰山运输成本、垄断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入手,系统地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理论脉络。文章首先指出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中的14个基本假设,随后评述针对这14个基本假设中部分假设进行放松的主要理论研究,以展现新经济地理发展的前沿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文中还着重介绍融入企业异质性和市场进入成本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融入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得到了一些全新的研究结论,这将有可能成为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