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80)
2023(5440)
2022(4464)
2021(3895)
2019(7163)
2018(6972)
2017(13411)
2016(6778)
2015(7769)
2014(7997)
2013(7943)
2012(7817)
2011(7606)
2010(7898)
2009(7786)
2008(7527)
2007(7170)
2006(6859)
2005(6533)
2004(5999)
作者
(21908)
(18532)
(18316)
(17564)
(11958)
(8648)
(8241)
(7075)
(7031)
(6625)
(6596)
(6179)
(6030)
(5998)
(5741)
(5709)
(5434)
(5379)
(5266)
(4979)
(4719)
(4402)
(4363)
(4345)
(4250)
(4229)
(3873)
(3748)
(3622)
(3574)
学科
(58750)
经济(58709)
管理(21617)
方法(16931)
(16786)
(15244)
企业(15244)
地方(15196)
数学(13297)
数学方法(13196)
地方经济(11821)
(11428)
业经(11141)
中国(11069)
理论(9306)
(7505)
(7483)
经济学(7303)
(7222)
(6925)
金融(6923)
(6836)
环境(6304)
(6217)
产业(6128)
(6103)
贸易(6099)
(5984)
(5928)
银行(5928)
机构
大学(126124)
学院(122914)
(62317)
经济(61189)
管理(44280)
研究(44046)
理学(37225)
理学院(36745)
管理学(36219)
管理学院(35956)
中国(32357)
(27699)
(26075)
科学(23796)
财经(22073)
(21817)
经济学(21285)
(19792)
研究所(19444)
(18897)
经济学院(18613)
(18389)
中心(18373)
师范(18321)
北京(16872)
财经大学(16141)
(15245)
师范大学(14913)
(14801)
社会(13193)
基金
项目(69314)
科学(55934)
研究(53137)
基金(51898)
(43702)
国家(43358)
科学基金(37793)
社会(37487)
社会科(35527)
社会科学(35517)
基金项目(26352)
(25564)
教育(24064)
自然(21372)
资助(21125)
(20924)
自然科(20882)
自然科学(20878)
自然科学基金(20525)
编号(20469)
成果(18264)
国家社会(16224)
(15904)
(15783)
重点(15634)
课题(14493)
教育部(14428)
人文(14204)
(14044)
经济(13911)
期刊
(81036)
经济(81036)
研究(45510)
中国(22191)
(21443)
管理(19024)
学报(16077)
科学(15672)
财经(13826)
经济研究(13824)
教育(13036)
大学(12747)
(12197)
学学(11804)
(11139)
技术(10857)
(10849)
金融(10849)
问题(10318)
业经(9814)
技术经济(8396)
(7595)
世界(7130)
农业(7092)
图书(6834)
统计(6715)
经济问题(6489)
国际(6349)
经济学(6301)
商业(6279)
共检索到198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颜银根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文章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冰山运输成本、垄断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入手,系统地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理论脉络。文章首先指出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中的14个基本假设,随后评述针对这14个基本假设中部分假设进行放松的主要理论研究,以展现新经济地理发展的前沿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文中还着重介绍融入企业异质性和市场进入成本的"新"新经济地理模型,融入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得到了一些全新的研究结论,这将有可能成为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燮  杨开忠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 ,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 ,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花俊  
笔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分别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孟叶  吴浩波  
从早期的评介与比较到后来的应用与吸收,国内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仍处在追赶与模仿阶段,能理论建模的虽不少,真正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却鲜有耳闻。经历了早期的“火爆”到“因其局限性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后,约从2008年开始,国内外新经济地理学在反思、完善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依据思想、方法和技巧,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6个方向上:城市与城市体系、异质性、运输成本、标定、与地理学融合,以及公共政策。在这些方向中,城市与城市体系理论、异质性的深化、运输成本内生化、公共政策可以成为未来主攻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安国  杨开忠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雯  金祥荣  朱希伟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伟博  
自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国内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新经济地理学的地位、范式及政策影响。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综述,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建模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  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祖葆  
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它采用收益递增一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重新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改造,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发余  
过去几年中,经济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热潮,主要涵盖经济学的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前一个方向主要讨论产业的空间聚集问题,后一个方向主要关注区域经济的长期收敛问题。这种“热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有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与之相关,其中包括克鲁格曼、波特、巴罗和阿瑟,他们的著作都涉及到“地理”问题。这些学者所讨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有很大差别。本文试图介绍西方经济学中这种新趋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伟博  刘秉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文章将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对其经典模型中的理论不足加以总结,并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乔斯·加斯帕  安虎森  丁嘉铖  汤小银  张凌玮  
旨在揭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局限性,并前瞻性地评论新的研究路径以促进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许多阻碍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固有的特征和假设。其实,该学科内部也已对这些特征和假设进行了广泛的批评。围绕这些批评,进行了一场有关该领域可能的新的发展方向的大讨论,其中的一些研究方向正逐步得到推进,而有些则在分析和验证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