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1)
- 2023(8761)
- 2022(6611)
- 2021(5980)
- 2020(4573)
- 2019(9860)
- 2018(9980)
- 2017(18144)
- 2016(10331)
- 2015(11554)
- 2014(11909)
- 2013(11180)
- 2012(10334)
- 2011(9645)
- 2010(9967)
- 2009(9475)
- 2008(9375)
- 2007(8955)
- 2006(8315)
- 2005(7387)
- 学科
- 济(41160)
- 经济(41100)
- 业(29213)
- 农(27220)
- 管理(26423)
- 企(19068)
- 企业(19068)
- 农业(18344)
- 中国(16006)
- 业经(15410)
- 制(13113)
- 财(11238)
- 学(10707)
- 体(10561)
- 地方(10430)
- 方法(10230)
- 发(9765)
- 发展(8644)
- 展(8613)
- 银(8480)
- 银行(8456)
- 理论(8178)
- 行(8172)
- 融(7993)
- 金融(7985)
- 教育(7907)
- 农业经济(7804)
- 数学(7576)
- 数学方法(7492)
- 策(7424)
- 机构
- 学院(154456)
- 大学(152738)
- 济(57620)
- 研究(56371)
- 经济(56047)
- 管理(51619)
- 理学(42924)
- 理学院(42413)
- 中国(42292)
- 管理学(41533)
- 管理学院(41249)
- 科学(34454)
- 农(34000)
- 京(32910)
- 财(29429)
- 所(28977)
- 江(26406)
- 研究所(26076)
- 中心(25514)
- 农业(25313)
- 范(24185)
- 业大(23964)
- 师范(23935)
- 财经(22286)
- 州(20953)
- 北京(20454)
- 经(19975)
- 院(19945)
- 省(19823)
- 师范大学(18755)
- 基金
- 项目(97332)
- 科学(75444)
- 研究(75336)
- 基金(67778)
- 家(59444)
- 国家(58799)
- 科学基金(48713)
- 社会(47883)
- 社会科(44724)
- 社会科学(44712)
- 省(39894)
- 基金项目(34978)
- 教育(34135)
- 划(32689)
- 编号(32415)
- 成果(28839)
- 自然(28005)
- 自然科(27315)
- 自然科学(27304)
- 自然科学基金(26792)
- 资助(25730)
- 课题(23648)
- 发(22295)
- 重点(22249)
- 部(20689)
- 性(19905)
- 国家社会(19885)
- 年(19360)
- 创(19338)
- 农(19199)
共检索到248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敖翔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性跨越的新时期,乡村治理体系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协商民主、治理效能等的结构统一体,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强健的治理体系化之“体”来引领多元的乡村社会生活之“系”的过程,就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化的过程。体系化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新方向新要求,既是新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打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 乡村治理体系化 体系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熊万胜 方垚
乡村治理体系化的目标是要形成"党建引领"和"三治融合"的结构统一体,要将治理体系之"体"在乡村社会的最深处牢固地建立起来,以引领庞杂的乡村社会生活之"系"。这是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治理模式,并将指向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团结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系化是乡村治理的一个新方向,它必须要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本文以嘉兴L村为例,从该村乡村治理体系化的探索实践中,梳理了"体"与"系"的发展逻辑,并研究了实现"体"与"系"一体化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体系化 党建引领 三治融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杜志雄 王瑜
立足于中国"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乡村基层治理需适应全面脱贫后的减贫治理新要求,及时形成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支撑。伴随减贫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在支撑常态化减贫方面存在短板制约,集中表现为脱贫地区的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组织力量薄弱、公共资源瞄准偏差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对常态化减贫和乡村振兴的治理承载力,实现乡村基层由"代理"向主体性"治理"的跃迁,应激活内源性的多种治理资源,提升乡村资源与国家资源下乡的合力;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组织融合优化组织效能;善用信息化治理手段,克服信息不对称引致的治理资源耗散问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而乡村生态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短板,基于此,有必要深化乡村生态治理的相关研究。构建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新体系不仅是基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生态振兴等现实逻辑,其实践也有深厚的理论基石,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治理理论、西方乡村生态治理理论中优秀成分的承继与发展,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相关政策体系设计滞后等困境。基于此,必须实施靶向精准的路径,破解这些问题:一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政策支撑新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生态治理共识凝聚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组织振兴新体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来梵 赵逸伦
备案审查制度中的审查内容与审查标准应有不同侧重,前者重点统筹审查判断的开展范围和主要情形,包含了审查标准的运用,后者则更强调审查机关在落实各项审查内容时所采用的具体衡量尺度与方法,应对了审查内容的精细化。二者的内涵虽有明显差异,但又协同配合,共同构成审查判断的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的出台,对我国备案审查中的审查内容与标准的体系化意义重大。合宪性、政治性、合法性、适当性四大审查的逐步完备标志着审查内容体系的初步形成,而比例原则的引入则对审查标准的体系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面向未来,审查内容体系的完善应重点关注内部逻辑和层次结构的融贯与自洽;审查标准的体系化则应在探索比例原则的全阶适用、三层强度划分以及类型化指引下的个案衡量中得到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献君
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三大职能均已实现体系化。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已基本实现体系化,但社会服务离体系化相去甚远。推进我国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化,要借鉴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创建社会服务体系的核心系统;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创建社会服务体系的骨干系统;优化高校生态环境,创建社会服务体系的环境系统;重视资源转化,实现社会服务体系中各系统、各要素的有机联系。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兆东 罗玉茹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最关键的小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基础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善治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审计的需求入手,结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体系特征,构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针对乡村治理涉及的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项目,探索审计业务类型协同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姬超
乡村治理事关我国基层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演变,新的农村主体类型不断出现,农村和城镇、村民和干部、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类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城乡结构演变之所以能够对乡村治理体系产生重大冲击,其主要原因在于:(1)中老年人构成了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2)乡村治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不一致,导致治理主体在事实上的缺位;(3)村民与村干部的地位、信息不对等,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自治的风险进一步增加;(4)农村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和农村发展的紧张关系由此产生。矫正和修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既要从根本上调整非均衡的城乡发展结构,也要充分重视基层政治行为背后的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动因,实现农村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的一体化。通过制度调适,将农村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纳入治理体系,提高地方干部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农村的发展动力,从而激发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城乡结构 治理主体 制度调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泉 陆建华 苟开刚 张磊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型,除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外,在实践领域,需要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论文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根据城市规划在今后城乡发展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认为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应包括"决策性"、"技术性"、"程序性"和"反馈性"四部分,并就各部分内容的作用、表现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此外,论文还对改造规划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来体现四部分工作内容的策略方法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今后规划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启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燕 赵文宁 顾朝林
文章梳理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认为现行"乡政村治"模式面临着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弱化、其他新型农村治理主体涌现的新形势,并从推进实用型乡村规划出发,开展乡村治理体系与公共物品供给和乡村规划改革研究。文章将乡村治理领域划分为公、共、私三大范畴,重点讨论如何借助新兴"乡村组织"实现基于"共"的公共物品供给,以及据此改变乡村规划中公共服务中心配置的具体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城镇化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规划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建国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仍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弱化等多方面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体系 基层党组织 三级治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怡斐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促进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只有建立新型和谐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文章就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的原则,以及构建的具体建议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谭文平
自治和行政是乡村治理的两大工具,两者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自治主导型、自治行政均衡型、行政主导型等不同的治理路径,进而形成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等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以三种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的改革为例,集体资产产权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自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改革宜选择自治行政均衡型治理路径并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宜选择行政主导型治理路径并以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江西余江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安徽天长的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广东东莞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别以自然村、行政村、乡镇为基本治理单元,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理绩效。乡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应以兼具自治和行政双重职能的行政村为基点,基于治理事项的具体要求、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关联及其治理能力和资源选择适宜的治理路径和基本治理单元,或下沉至自然村等,或提升充实行政村(能力和资源),或上升至乡镇等,形成多层化基本治理单元体系,并加强各基本治理单元的治理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绩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世军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指向。乡村治理不仅关乎乡村的和谐稳定,也深层影响国家繁荣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乡村治理环境随之变化,风险与机遇并存,乡村治理体系亟待重构。目前,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以下桎梏。一是治理主体缺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引发了其家人亲眷的“次生外流”。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在乡村治理中缺位,农村世代相承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为继。二是社会结构分化。
关键词:
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多中心治理体系支撑,包括关键要素、治理机制和角色定位;(2)多中心治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清晰界定边界、资源禀赋适配、市场自由、嵌套式治理与发展、监督与制裁、冲突解决和共建共治共享;(3)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关键要素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机制;(4)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核心利益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研究结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和重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尤其重要。建议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担当集体和自发村民”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以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