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5)
2023(10423)
2022(8065)
2021(7312)
2020(5744)
2019(12887)
2018(12794)
2017(24711)
2016(13637)
2015(15241)
2014(15392)
2013(14955)
2012(14091)
2011(13078)
2010(13833)
2009(13155)
2008(13125)
2007(12527)
2006(11703)
2005(10574)
作者
(40758)
(34252)
(34244)
(32559)
(22157)
(16112)
(15287)
(13250)
(12979)
(12687)
(11913)
(11443)
(11361)
(11156)
(10986)
(10503)
(9979)
(9978)
(9925)
(9858)
(8955)
(8442)
(8373)
(8056)
(7925)
(7821)
(7661)
(7587)
(6955)
(6927)
学科
(58843)
经济(58767)
(42704)
管理(37534)
(31963)
(30453)
企业(30453)
农业(21174)
中国(19934)
业经(18537)
方法(16916)
地方(15170)
(15152)
(14204)
(14130)
数学(13411)
数学方法(13164)
(12654)
(11798)
(10757)
银行(10739)
(10366)
发展(10025)
(9989)
(9913)
贸易(9906)
及其(9893)
(9885)
金融(9883)
理论(9724)
机构
学院(208818)
大学(206921)
(85543)
经济(83497)
研究(75692)
管理(75297)
理学(63286)
理学院(62518)
管理学(61353)
管理学院(60933)
中国(57470)
科学(44519)
(44067)
(42175)
(39454)
(38347)
(35351)
研究所(34437)
中心(33827)
财经(32116)
(31674)
师范(31454)
农业(29426)
业大(29113)
(28905)
北京(27715)
(27555)
(26620)
经济学(26023)
师范大学(24932)
基金
项目(128491)
科学(101734)
研究(98984)
基金(92288)
(79637)
国家(78815)
科学基金(66781)
社会(63892)
社会科(60101)
社会科学(60084)
(50503)
基金项目(47323)
教育(44643)
(42149)
编号(41752)
自然(39938)
自然科(38993)
自然科学(38981)
自然科学基金(38293)
成果(36820)
资助(36759)
课题(29948)
(29740)
重点(29186)
(28300)
国家社会(26296)
(26296)
(25971)
发展(24584)
(24495)
期刊
(111297)
经济(111297)
研究(68371)
中国(45732)
(43761)
学报(32055)
科学(31526)
(31357)
农业(28452)
管理(28430)
教育(26719)
大学(25349)
(24912)
金融(24912)
学学(23703)
业经(20955)
财经(16891)
技术(16585)
经济研究(15803)
问题(15093)
(14581)
(12164)
(12018)
农村(11285)
(11285)
(11085)
农业经济(11037)
现代(10620)
世界(10591)
图书(10459)
共检索到333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从应然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建互促,理论上应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然而,在具体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上,两大战略之间又存在着内在张力。这种内在张力表现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政策梗阻困境。具体而言,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由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时空双重维度上所产生和遗留的普遍的政策梗阻现象,不仅加剧了城乡融合的实施难度,而且加大了其实践的复杂性。因此,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在认识、政策、实践三个层面上规避政策梗阻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仅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对实务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实践问题,以避免产生与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设计初衷相悖的后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雷娜  郑传芳  
文章基于我国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关系强度。结果发现,在3年或更短的时期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从乡村振兴到新型城镇化的单向因果关系;在4年及更长的时期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驱动力不同。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收敛性增长的动态特征,这说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强度越来越大,协调一致性趋好;但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地区差异明显;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普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贾凤伶  秦静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华明模式为典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带动作用不强、城乡贫富差距拉大、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休闲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和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这对天津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破解当前天津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发展瓶颈,天津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创新发展思路,通过创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融合、强化节能减排、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境治理等途径,形成与乡村共生共建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村镇统筹管理、创新投融资体制、做好区域产业定位、加快城镇要素聚集、强化人居环境建设等措施,实现天津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的转变和创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向富华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可以说,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农村版"实践。然而,在当前"乡村振兴"必须要将之置于城镇化的现实背景条件下。毋庸置疑,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谷阳  
近几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但是,也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广兴  
[目的]探究近年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将为今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统筹发展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将有利于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格局演变分析,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1)2007—2016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快于乡村振兴,且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2016年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为0.862,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阳市和商丘市的评价分值较低,分别为0.230和0.223。鹤壁市和郑州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0.566和0.517。平顶山市的评价分值最低,仅为0.346。(2)2007—2016年各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郑州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其他各市不断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结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应针对地区优势,不断优化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耦合协调阶段过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杨易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性,探讨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即要注意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并增强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等的磁力效应;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支持;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并强化改革对发展的赋能效应;要深化新型城镇化乃至宏观层面的相关制度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承智  贾欣  
数字经济为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字基础设施是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协调度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总体上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高两者协调性,对欠发达地区和非资源型省份的影响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效促进两者协调性。最后得出启示:在新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因势施策、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妮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同等价值,二者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依托和必要前提,新型城镇化发展会带来"三农"巨变,乡村振兴也将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有益补充,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实现二者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需要加快农村各方面改革,形成内生为源、外生联动的发展格局;需要探索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以特色小镇为突破点实现城乡互动融合,把握好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协同性,更多地公共需求、公共利益、公共诉求等民生方面着手构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杨易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性,探讨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与对策建议,即要注意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并增强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等的磁力效应;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支持;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并强化改革对发展的赋能效应;要深化新型城镇化乃至宏观层面的相关制度创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孔凡瑜  
公共政策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政策方案及运行效果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一些累积问题和新增问题不断叠加,使得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公共政策供给能否及时、适宜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相契合,不仅关系到城镇化自身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明晰公共政策未尽之处与新型城镇化动力不足的变量关系,既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政策质量,也有助于推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玉虎  张娟  
县域城镇化与"三农"密切相关,县级单元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单元。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县域城镇化互促共进、相辅相成。从乡村内生活力缺失、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足、乡村地区环境污染风险加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城镇化中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近就地吸纳农业人口转移、保护和传承乡土文明三方面重新认识县域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从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差异化乡村发展指引、发挥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支撑作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新经济、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等方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纪广  侯智星  李小建  许家伟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3)城镇化对乡村宜居水平、文明程度、治理成效和生活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经济促进效应、文化传承效应、组织治理效应、宜居水平和生活改善效应。(4)城镇化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影响不同。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城镇化对乡村的促进效应主要由经济城镇化即产业的非农化实现,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不显著。平原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