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9)
2023(8144)
2022(6662)
2021(6125)
2020(5006)
2019(11059)
2018(10623)
2017(19765)
2016(10938)
2015(11889)
2014(11716)
2013(11323)
2012(10724)
2011(9724)
2010(9792)
2009(9318)
2008(9655)
2007(8652)
2006(7722)
2005(6716)
作者
(34994)
(29353)
(29072)
(27405)
(18823)
(14195)
(12900)
(11399)
(11260)
(10365)
(10332)
(9734)
(9591)
(9180)
(9172)
(8867)
(8783)
(8597)
(8568)
(8336)
(7477)
(7276)
(7100)
(6917)
(6644)
(6548)
(6533)
(6147)
(5874)
(5814)
学科
(44634)
经济(44566)
管理(30758)
(29554)
(25522)
企业(25522)
方法(20207)
数学(15298)
数学方法(15095)
(14024)
中国(12311)
(11872)
业经(11760)
(11368)
理论(10962)
(9242)
贸易(9240)
(8938)
(8233)
农业(8193)
(8156)
教育(7668)
(7047)
金融(7045)
(6977)
银行(6934)
产业(6912)
技术(6806)
地方(6761)
环境(6732)
机构
大学(176241)
学院(171228)
(65912)
经济(64655)
管理(60539)
研究(59333)
理学(53001)
理学院(52264)
管理学(51214)
管理学院(50901)
中国(41940)
科学(39640)
(36837)
(34264)
(31281)
(31009)
研究所(29026)
业大(28662)
农业(27418)
(25717)
财经(25488)
师范(25380)
(25181)
中心(24918)
(23167)
北京(22642)
经济学(21424)
师范大学(20839)
(20329)
(20023)
基金
项目(115119)
科学(90134)
基金(84790)
研究(78777)
(76786)
国家(76092)
科学基金(63445)
社会(52333)
社会科(49352)
社会科学(49336)
基金项目(44884)
(44104)
自然(41762)
自然科(40816)
自然科学(40797)
自然科学基金(40109)
(38514)
教育(36507)
资助(33020)
编号(29928)
重点(26665)
(25318)
成果(25278)
(24110)
(24050)
创新(22341)
计划(22318)
科研(22279)
国家社会(21971)
教育部(21452)
期刊
(72551)
经济(72551)
研究(50321)
学报(37376)
科学(31188)
(30458)
中国(29309)
大学(27256)
学学(25782)
(23914)
管理(21086)
农业(20124)
教育(20058)
财经(14431)
(12445)
(12021)
金融(12021)
经济研究(11823)
(11189)
业经(11006)
技术(10743)
(10615)
问题(10270)
业大(9631)
科技(8416)
图书(8410)
农业大学(8192)
(8180)
商业(7929)
技术经济(7589)
共检索到244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永兵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吕峥  杜欢政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方向,其理论旨趣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立场与当代的生态思想加以结合,从而获得更为有效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危机的本质其实是资本主义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消费主义、工具理性,才能解决生态环境中的种种问题与危机。而且,就文明未来的发展而言,需要超越那种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建构起面向人类未来,承载人类共同命运,乃至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连锦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对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接纳与20世纪80年代意识形态绝对中心地位相对弱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作家自身对文学创作创新的追求有关。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创作带有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印迹。注重个人化历史真实的阐释,偶然性叙事的彰显,民间价值的弘扬,颓废感伤美学的追求是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特色。擅长抒情、擅长细腻描写的苏童使其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风格更为隐喻,更具魅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领域的新探索。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体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追求。课程综合化实施的三条基本路径是:三级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整合;主题性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桂生  
"师",原为效法之义。由此引申为以可资效法或可资鉴戒之人为"师"。这种"师"的观念在传统的师资文化中,一直传承至今。在教与学组织萌生以后,逐渐形成以授业为职能之师,即弟子的"业师"。随着时代变迁、授业职能的演变,师资文化日益复杂。其中存在今古师资文化的异同与中西师资文化的异同,师资文化本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个中缘由也就值得研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一史学发展趋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辑了一套《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主要趋势》,其历史学卷由曾任英国史学会主席的巴勒克拉夫主笔,并邀列宁格勒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两教授参加,于1978年出版。①该《趋势》较全面地考察了迄70年代世界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我仅略取其西方史学部分,并稍补充80年代后动向。按《趋势》,西方史学在二次大战后尤其是1955年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除研究领域扩大至亚非拉各国和研究重点由政治史推向经济、社会、文化史外,主要趋势是突破了历史主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云杉  
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芳  陆卫明  
2015年11月,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国内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的现实背景、内涵和外延、理论贡献、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等都进行了较深入论述。该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尚待深化的问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苏启敏  陶燕琴  
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分别由教育专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前者经历乔治亚州教师协会守则的"领先"、全国教育协会道德守则的"探索"和教育者道德模范守则的"出台"。后者先后遭遇专业"道德潮"和教育道德"大挑战"。这些守则以后果论、道义论及德性论等道德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同时为我国师德规范相关政策改进带来四点启示:建立教师专业道德委员会、明确师德规范的理论依据、完善支撑师德规范的法律体系、迎接教育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洪华  
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传播的客观要求,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工匠之师是传统"工匠"与"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角色,重塑了新时代教师形象。工匠之师代表了一种角色期待,是产教融合的统一体,内蕴了一种理想人格。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是工匠之师的时代使命,而且贯穿于自身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始终。工匠之师的培育过程也即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蔡建东  
学科理论知识性质的判断是学科研究方法问题讨论的逻辑起点。本文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入手,结合实践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揭示出教育技术学要真正确立起"桥梁学科"的地位,必须着力发展"教育的技术知识"。对这种技术知识的理解,需要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划分的视角把握其直接面向实践的现实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代问题,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旨趣。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凸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制度性不公,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教育公平应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教育"与"实质性的公平"为两翼,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汪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金琦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教育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寻学校变革的系统路径,并以系统理论为知识基础,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学校系统变革理论。这些变革理论在旨趣、议题和实践指向等方面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在旨趣上,不同的变革理论呈现出"研究-设计""理解-批判""实施-扩散"的多元取向。在议题上,不同的变革理论就变革价值、技术定位、变革情境等议题达成了共识。在实践指向上,不同的变革理论提出了"解释问题"和"找到方案"两种差异化的变革逻辑,但最终均指向了重建文化的变革方向,折射出统一学习目的和道德目的的共同变革价值追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汪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