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6)
- 2023(9241)
- 2022(7395)
- 2021(6981)
- 2020(5584)
- 2019(12416)
- 2018(12080)
- 2017(22475)
- 2016(12164)
- 2015(13689)
- 2014(13502)
- 2013(13344)
- 2012(12765)
- 2011(11577)
- 2010(12362)
- 2009(12139)
- 2008(11360)
- 2007(10988)
- 2006(10056)
- 2005(9359)
- 学科
- 济(51876)
- 经济(51820)
- 农(49032)
- 业(42308)
- 农业(32918)
- 管理(29626)
- 融(25579)
- 金融(25578)
- 银(23408)
- 银行(23401)
- 行(22762)
- 中国(22720)
- 企(21757)
- 企业(21757)
- 业经(19206)
- 制(15571)
- 地方(15131)
- 方法(14195)
- 财(13346)
- 农业经济(12558)
- 数学(11588)
- 数学方法(11406)
- 发(11230)
- 中国金融(10996)
- 体(10632)
- 学(10277)
- 村(9503)
- 农村(9483)
- 发展(9407)
- 展(9381)
- 机构
- 学院(177596)
- 大学(172486)
- 济(72250)
- 经济(70514)
- 管理(61958)
- 研究(60902)
- 中国(55726)
- 理学(51395)
- 理学院(50870)
- 农(50106)
- 管理学(49909)
- 管理学院(49612)
- 农业(37708)
- 京(36527)
- 科学(35670)
- 财(34564)
- 中心(31824)
- 业大(31471)
- 所(30863)
- 江(29858)
- 研究所(27307)
- 财经(26039)
- 范(25010)
- 师范(24808)
- 州(24590)
- 经(23455)
- 农业大学(22998)
- 北京(22865)
- 省(21877)
- 银(21753)
- 基金
- 项目(107135)
- 研究(85181)
- 科学(82815)
- 基金(74563)
- 家(63615)
- 国家(62837)
- 社会(53734)
- 科学基金(52971)
- 社会科(50327)
- 社会科学(50313)
- 省(44277)
- 基金项目(39040)
- 编号(37783)
- 教育(37264)
- 划(34693)
- 成果(31920)
- 自然(30250)
- 自然科(29416)
- 自然科学(29410)
- 资助(29349)
- 农(29137)
- 自然科学基金(28871)
- 课题(25752)
- 发(25216)
- 重点(23805)
- 部(23468)
- 性(22964)
- 国家社会(21979)
- 创(21866)
- 年(21629)
- 期刊
- 济(95803)
- 经济(95803)
- 农(57709)
- 研究(55512)
- 中国(46325)
- 农业(38567)
- 融(35532)
- 金融(35532)
- 学报(29669)
- 财(26461)
- 科学(26261)
- 大学(24128)
- 教育(23033)
- 学学(22616)
- 业经(21520)
- 管理(19034)
- 业(17036)
- 技术(15372)
- 农村(15083)
- 村(15083)
- 农业经济(14652)
- 财经(14031)
- 问题(13665)
- 版(12446)
- 经(12075)
- 经济研究(11067)
- 世界(10948)
- 社会(10261)
- 图书(10040)
- 经济问题(10036)
共检索到297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燕 吴正刚 高翔
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保护农民的金融权利对于平等实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权利证成理论上来说,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保护农民的金融权利,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应有之义。保护农民的金融权利,必须要国家以公平为价值准则来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并同时完善相关金融立法,平衡执法利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也是保护农民金融权利的必要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小红 董玉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经济权利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农民经济权利得不到保障,就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农民的经济权利保障。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经济权利 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雷晓明 陈宁化
该文首先从人本价值角度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目标导向及实现方式内涵;进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产权条件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条件;并从农民自身出发,认为农民具备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性前提,同时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作用;最后结合我国目前农村制度和政策特点,提出了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的公共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松仁
农民休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民休闲有助于促进农民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但传统价值观念、农村现有科技水平、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村特有文化背景对当前农民休闲带来了困扰。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新农村教育的深化、地方各级组织的渗透、农民休闲福利制度的实施、劳动本质意义的升华又能够使农民休闲在未来走向更大更多的可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春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是很高,需要加强农民继续教育,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民继续教育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应当从加强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设机制、加强立法等方面推进农村继续教育。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民 继续教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威漩
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文章首先从农民现状及存在问题、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和途径问题等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从总体上加以研究和解决的结论。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型农民 研究综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景丹
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农民,对农民进行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区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更加健康。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农民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农民工群体中可以分化出与大众化农民不同的具备特殊人力资本的异质型农民。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研究了有利于异质型农民分化的制度环境形成的因素。文末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
农民分化 异质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施元忠 张艳
新农村当然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等,但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新,还是新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民素质 教育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姜裕富 万自成
拥有良好合作能力的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农民的合作基础已经从传统的“关系型”转向“利益型”。基于利益纽带而形成的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政府部门应该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既为培育农民合作能力提供有效载体,也能保障农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 合作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伟红 杨望远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实现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一个复合性问题,而农民财产权利则是这一问题解决与发展的基础和制度保障。中外学者在财产权的问题上已多有探讨,这些探讨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新农村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立法过程、宪法保障、相关制度构建等各个方面给予保障。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 财产权利 权益保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国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源动力,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速度,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本配置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构建 新农村 金融 保障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龙菊
2006年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是短期内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绪民 桑爱友
农民主体性是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成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但由于外部制度保障薄弱和自身素质支撑乏力,我国农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自主性、自为性不强,选择权不充分,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应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切入点,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点。
关键词:
农民 新农村建设 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