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87)
- 2023(3658)
- 2022(3089)
- 2021(2771)
- 2020(2381)
- 2019(5104)
- 2018(5042)
- 2017(9333)
- 2016(4835)
- 2015(5594)
- 2014(5394)
- 2013(5002)
- 2012(4747)
- 2011(3974)
- 2010(4138)
- 2009(3649)
- 2008(3678)
- 2007(3444)
- 2006(2947)
- 2005(2537)
- 学科
- 济(16222)
- 经济(16194)
- 业(12931)
- 管理(12538)
- 企(12170)
- 企业(12170)
- 方法(6918)
- 中国(5902)
- 业经(5421)
- 理论(4648)
- 数学(4558)
- 数学方法(4479)
- 农(4258)
- 和(4245)
- 教育(3843)
- 文化(3746)
- 产业(3609)
- 财(3456)
- 贸(3353)
- 贸易(3352)
- 易(3277)
- 学(3176)
- 技术(3096)
- 制(2974)
- 融(2913)
- 金融(2911)
- 地方(2802)
- 银(2716)
- 银行(2714)
- 企业经济(2623)
- 机构
- 学院(64964)
- 大学(64696)
- 济(25462)
- 经济(24943)
- 管理(24861)
- 研究(21413)
- 理学(21244)
- 理学院(20980)
- 管理学(20667)
- 管理学院(20526)
- 中国(15198)
- 京(13654)
- 科学(12061)
- 财(11749)
- 范(10069)
- 师范(9999)
- 所(9868)
- 江(9789)
- 中心(9770)
- 财经(9334)
- 研究所(8968)
- 经(8443)
- 北京(8398)
- 师范大学(7995)
- 州(7887)
- 经济学(7840)
- 院(7838)
- 业大(7718)
- 农(7554)
- 技术(7528)
- 基金
- 项目(44890)
- 科学(35884)
- 研究(35827)
- 基金(31923)
- 家(28026)
- 国家(27287)
- 社会(23559)
- 科学基金(23393)
- 社会科(22336)
- 社会科学(22328)
- 省(18055)
- 教育(16760)
- 基金项目(16464)
- 编号(15178)
- 划(14895)
- 自然(13240)
- 成果(13143)
- 自然科(12949)
- 自然科学(12945)
- 自然科学基金(12714)
- 资助(12274)
- 课题(10454)
- 重点(10179)
- 创(10056)
- 项目编号(9970)
- 国家社会(9875)
- 发(9849)
- 部(9757)
- 制(9503)
- 创新(9076)
共检索到99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伟凡
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关系到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构想的战略问题。同时,国家形象塑造问题对于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问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中国的现实状况,剖析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发展文化产业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 文化产业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建民
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讲一讲世博会和上海的形象问题。禹鹏同志告诉我,对市民讲世博会是他的创意,我认为这个非常好。世博会不是少数人的世博会,上海的世博会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首先是上海人民的,所以利用上海图书馆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继海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交锋、交融,也使不同国家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尤为重要。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国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安全 文化软实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学栋 顾进发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发端于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则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公关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和竞争资本。二者之间相距历史遥远,内容不一,会有什么关系呢?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祖仪
组织文化理论是 2 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为追求卓越 ,提高高等院校办学的实际效益 ,学校领导必须有较高的文化鉴赏力和文化意识 ,致力于组织文化的提升与组织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
组织文化 组织形象 高校管理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建设金融文化塑造工行形象工商银行南浔区支行近几年来,工商银行南浔区支行紧紧围绕全行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建设金融企业文化为载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了改革和业务的发展。一、转变观念,增强经营意识金融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金融管...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孔庆新 陈学治
太原铁路局供电段主要负责供电线路安全和供水业务,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确保供电供水安全中心工作,提升安全文化建设品质,从安全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亲情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入手,创新工作方法,确立具有"家"文化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思路,按照"创建与生产相结合,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冯晨 陈舒 白彩全
理解国家能力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至关重要,但由于数据限制与识别困难等原因,确认二者间的因果推断则变得格外困难。但中国历史上曾存在的土司制度却作为天然的自然实验,为本文探究制度差异下中央王朝对地方所展现出的不同国家能力及其长期影响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中原王朝势力在西南边陲难以企及,则默许地方首领对当地实施有别于郡县制外的土司制度,因此四川历史中曾长期存在土司制与郡县制并存的现象,而本文则利用独特的四川省181个县级历史数据集估计了这种不同制度下国家能力差异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结果发现,土司制下的地方治理模式显著阻碍了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并随割据状态延续时间的增长,这种抑制效应具有边际递增倾向。本文认为,这种长期人力资本培养的欠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郡县制中儒家文化传承的代际优势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丰富的解释力度;其二,政府能力的塑造也是解释人力资本在历史发展中分流的重要影响机制。
关键词:
土司制 长期人力资本 儒家文化 国家能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始发 梁薇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坚实根基、核心主体和关键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革新拓展新质劳动对象,夯实国家安全主动权坚实根基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高素质的新质劳动者,形塑国家安全主动权核心主体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生成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质劳动资料,强化国家安全主动权关键支撑的科技力量,从而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塑造国家安全主动权的根本途径。由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增强国家安全主动权的物质支撑力、人才支撑力和科技支撑力,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国家安全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国家安全 主动权 科技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敖祖辉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院校要想在短期内提高院校内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培养之外,还要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软实力。软实力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标杆,对学生后期的就业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职业院校毕业生软实力培养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为切入点,对当前学生软实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此充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软实力,推动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
企业人才需求 高职学生 就业指导 软实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庄德林 陈信康
文章对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回顾与研究,并着重从文化软实力、国际沟通力、城市软实力的整合等方面对纽约、伦敦、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塑造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城市软实力的塑造必须以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并配有专门的组织机制作为保障,国际组织、会议产业、传媒和影视业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倍增器,而城市营销是城市软实力塑造活动的整合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震
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不仅要发展硬实力,也要发展软实力。发展和提升软实力,教育起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如何以软姿态和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交流,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准,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在教育交流中,应该遵循尊重、欣赏、学习和包容他者的原则,通过教育交流,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
教育交流 国家实力 软实力 文化影响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欧阳进良 翟启江
国家科技计划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社会形象是科技主管部门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形象评价实践,提出了从认知度和美誉度对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形象开展评估的框架。同时,对提升科技计划的良好现象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计划 社会形象 评估 塑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