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40)
- 2023(5324)
- 2022(4358)
- 2021(4339)
- 2020(3369)
- 2019(7539)
- 2018(7517)
- 2017(12296)
- 2016(8094)
- 2015(9251)
- 2014(9751)
- 2013(8701)
- 2012(8476)
- 2011(7689)
- 2010(7967)
- 2009(7060)
- 2008(7180)
- 2007(6836)
- 2006(6128)
- 2005(5729)
- 学科
- 济(27351)
- 经济(27326)
- 教育(20089)
- 管理(14975)
- 中国(14007)
- 业(10817)
- 地方(10133)
- 企(9782)
- 企业(9782)
- 方法(9760)
- 理论(9546)
- 学(8917)
- 数学(7194)
- 教学(7063)
- 数学方法(6986)
- 地方经济(6655)
- 农(6048)
- 业经(5885)
- 发(5742)
- 和(5384)
- 研究(5352)
- 发展(4831)
- 展(4708)
- 财(4640)
- 技术(4186)
- 思想(4159)
- 政治(4095)
- 制(4035)
- 农业(3961)
- 思想政治(3821)
- 机构
- 大学(111738)
- 学院(106671)
- 研究(42242)
- 济(31543)
- 管理(30961)
- 经济(30410)
- 教育(29326)
- 范(27684)
- 师范(27539)
- 科学(26560)
- 京(26516)
- 理学(26049)
- 理学院(25501)
- 中国(25191)
- 管理学(24676)
- 管理学院(24421)
- 师范大学(22803)
- 所(21593)
- 研究所(19641)
- 江(18660)
- 中心(18007)
- 北京(17666)
- 技术(16487)
- 院(15315)
- 州(14962)
- 财(14941)
- 职业(14921)
- 农(14279)
- 业大(13104)
- 研究院(11976)
- 基金
- 项目(66306)
- 研究(55688)
- 科学(53400)
- 基金(43294)
- 家(37134)
- 国家(36638)
- 教育(33827)
- 社会(32305)
- 社会科(30193)
- 社会科学(30188)
- 科学基金(30149)
- 省(27830)
- 编号(25854)
- 划(25597)
- 成果(24541)
- 基金项目(21790)
- 课题(21524)
- 年(18559)
- 自然(17322)
- 资助(17292)
- 重点(17047)
- 自然科(16906)
- 自然科学(16902)
- 自然科学基金(16551)
- 发(16423)
- 规划(16149)
- 部(15766)
- 项目编号(15398)
- 性(14460)
- 教育部(13888)
共检索到177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立均 杨兆山 高鹏
教育对国民性的养成应"扎根本土,放眼全球",基于以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构为主要维度的文化自觉立场。为培养提高国民的国家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民族的自立与自强,我们应加强以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体内容的国家认同教育,并在对理性爱国精神、国民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强意识的培养中不断优化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国民性 国家认同教育 现代转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振东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彻底扬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现时代的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民性存在,无论是片面强调"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点,还是片面强调"人的国民性存在"的观点,都没有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应该严格区分"处于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现阶段,仍然应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特性,这并非"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坚持"教劳结合",重视现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两千多年的儒家教育存在及其对国民性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深入剖析儒家传统在国民性塑成过程中的历史结构与自身缺失,即可发现儒家传统教育始终是围绕为人之道进行的。儒家传统教育对国民性的建构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理现象,儒家伦理的三重架构为理解国民性的文化濡化过程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新时期国民性的建构,应立足本土文化传统,从传统儒家教育中汲取养分浸润国民性的根基;坚持"创造性转化"原则,在与世界教育交流中寻找国民性建构的创生点。
关键词:
儒家教育 国民性 文化濡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玲
"国民性"关注国民大众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式,能够给国民大众的行为以指导和约束。文章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国民性的书写主要表现为新一代农民勤劳耐苦,积极奋发,女性对传统伦理道德固执的坚持,农民对土地的的执着与偏恋,以及在苦难与逆境中抗争精神。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国民性 书写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玲
"国民性"关注国民大众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方式,能够给国民大众的行为以指导和约束。文章认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国民性的书写主要表现为新一代农民勤劳耐苦,积极奋发,女性对传统伦理道德固执的坚持,农民对土地的的执着与偏恋,以及在苦难与逆境中抗争精神。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国民性 书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晖 张勇
读书(儒家典籍)、考试(科举考试)、做官(求取功名)是古代中国民间的教育信仰。这种信仰发轫于先秦,成形于汉唐,历经宋明清而最终确立。它植根于民族心理,型塑着国民性。独特的教育诉求在古代统治者文化专断和世人对文化资本的追求中发生发展,逐步形成了国人"自我中心"的世界观、"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对中国人独具特色的国民性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小平
启蒙主义及其文学是把道家文化放在国民性改造的启蒙语境中来理解的 ,并按照启蒙的价值取向和时代要求来阐释道家文化。对待道家文化有三种方式 :选择性认识或误读 ;发掘它与现代文化的会通点并发挥其文化建设潜能 ;批判和否定道家文化。尽管对待道家文化的态度和方式不同 ,但目标却是一致的 :国民性改造和人的现代化。
关键词:
道家文化 国民性改造 启蒙语境 文化方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论文从文化心理学视角对二战时期日本皇国民性格的养成进行分析,概括提出:日本民族教育塑造皇国民的性格结构及其目标体系是:以"尽忠"确立皇国民的国家信仰,以"义士"涵养皇国民的文化性情,以"勤王"陶冶皇国民的意志品质,以"奉公"磨练皇国民的灭私行为,以"殉国"激励皇国民"为国捐躯"。解析其民族教育的文化机理是:在"诚——至诚"位于日本"善"的德目中第一位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种深机,即"杀害他人"存在于"诚的伦理"的极限之中,它被视为"尽忠"天皇的最高体现。揭示二战时期日本民族教育的实质是:将日本"立于万邦之上"可以在其他国家为所欲为的幻想植入国民的头脑之中。这种幻想曾经诱惑成千上万舍弃生命战斗的日本...
关键词:
二战时期 民族教育 皇国民性格 文化心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鹏君 李太平
国民性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国民身上的特性体现,在意识、心理和行为中以稳定形态展现出来,是国民意识、国民精神等的总和,具体表现在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之中。自觉培养以现代国民精神为核心的国民性必要而迫切,当前的教育实践丢失了国民性,体现为国民性在教育方针中被淡化、在课程中受排挤、在校园文化中遭忽视诸方面。学校教育应具有清晰的国民性培养目标,凸显课程与教学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国民性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国民性 民族精神 教育方针 校园文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怀超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也面临一定的冲击。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性继承,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建设服务,成为当前高职德育的重要课题。传统道德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我们需要从高职德育的视角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高职学生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形态提供重要资源。
关键词:
高职德育 传统道德 传统文化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立保 郭雄伟
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崛起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现象。它的诞生给传统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互联网及其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入了两难选择的窘境。本文从网络文化产生的历时性视角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价值基础以及网络文化的特性,最终试图寻找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网络困境的新出路。
关键词:
网络文化 虚拟 思政教育 出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庆利
"父亲"及父子关系问题,在任何文化传统中都体现着多重的文化象征意味,并关乎我们的信仰。鲁迅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提出以"亲情之爱"取代传统"恩威"观念,以现代意义的"父道"规范取代封建主义"孝道"的文化启蒙主张。鲁迅对"理想父亲"的建构及其对"精神之父"的上下求索,可视为其毕生追求心灵成长及探索客观真理的一种文化心理隐喻。鲁迅试图在"强父"、"强子女"、"强家庭"与"强社会"、"强国家"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现代意义的"父道"典范,这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教师教育 教育机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德海 李枭鹰
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未来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这种发展的多可能性便构成教育可选择的客观前提。然而,机械决定论统摄下的教育完全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技术性行为,即教育目的事先被预设,教育过程中多种可能性为一种可严格预期的运作模式所替代,教育行为被严格控制,教育结果相应地成为教育计划的附属品,主体的能动性与选择权被无情扼杀。因此,必须走出简单教育的樊篱,树立复杂性教育思维,归还教育主体以选择权,步入本真意义的教育殿堂。
关键词:
简单教育 复杂教育 复杂性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丽颖
中国校外教育机构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网络体系和制度安排,但因自身定位的不明晰,教育功能难以实现。故应明晰校外教育概念,阐释学科建设立场,坚持学术自觉,做到体系建构与问题取向相融,整体研究与类型研究并重,学理意识与方法意识兼顾。以此为基础,在学科视域中解释校外教育实践,开展校外教育理论建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理论体系。这既是校外教育建设的重要选择,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校外教育 学科建设 实践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