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1)
- 2023(8681)
- 2022(7191)
- 2021(6912)
- 2020(5733)
- 2019(13033)
- 2018(13090)
- 2017(25191)
- 2016(13609)
- 2015(15533)
- 2014(15398)
- 2013(15066)
- 2012(13680)
- 2011(12590)
- 2010(12832)
- 2009(11848)
- 2008(11685)
- 2007(10381)
- 2006(9286)
- 2005(8195)
- 学科
- 济(59976)
- 经济(59933)
- 管理(38451)
- 业(33884)
- 企(27732)
- 企业(27732)
- 方法(25354)
- 数学(22103)
- 数学方法(21558)
- 地方(17415)
- 农(15699)
- 中国(15404)
- 业经(12499)
- 学(12179)
- 理论(11730)
- 农业(10924)
- 和(10634)
- 财(10306)
- 技术(9951)
- 地方经济(9640)
- 制(9520)
- 环境(9256)
- 贸(8611)
- 贸易(8605)
- 资源(8396)
- 易(8239)
- 融(8064)
- 金融(8059)
- 银(7690)
- 银行(7687)
- 机构
- 学院(194651)
- 大学(193437)
- 管理(74229)
- 济(72496)
- 经济(70670)
- 理学(63552)
- 研究(63105)
- 理学院(62764)
- 管理学(61314)
- 管理学院(60944)
- 中国(47804)
- 京(41779)
- 科学(41592)
- 财(32855)
- 所(31760)
- 江(29825)
- 中心(29481)
- 范(29420)
- 师范(29245)
- 研究所(28935)
- 农(27756)
- 业大(26807)
- 北京(26303)
- 财经(26078)
- 州(25102)
- 师范大学(23424)
- 经(23393)
- 院(23106)
- 技术(22242)
- 农业(21489)
- 基金
- 项目(131202)
- 科学(103381)
- 研究(98418)
- 基金(92114)
- 家(79779)
- 国家(79142)
- 科学基金(68186)
- 社会(60276)
- 社会科(57141)
- 社会科学(57121)
- 省(53651)
- 基金项目(48570)
- 教育(45676)
- 划(44789)
- 自然(43767)
- 自然科(42584)
- 自然科学(42576)
- 编号(41991)
- 自然科学基金(41725)
- 资助(37520)
- 成果(34258)
- 重点(29637)
- 课题(29251)
- 发(29221)
- 部(27637)
- 创(27602)
- 创新(25761)
- 项目编号(24990)
- 国家社会(24353)
- 科研(24256)
共检索到290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寰
我国与发达国家减灾技术差异、我国减灾技术时空差异和我国区域减灾事业差异决定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必然性。本文在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强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领导下,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整合各方各种科技资源,及时有效开展科技赈灾行动,形成一个有机、高效、自组织的科技管理系统,核心是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赈灾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相互间的协同产生最大的综合减灾绩效。论文具体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党中央国务院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决策中枢、地方党委政府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执行中坚、其他区域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整合科技资源 跨区域 科技赈灾 模式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袁惊柱
基于课题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从农户经营主体的微观视角,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户在赈灾政策支持下的家庭资源配置行为,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和LINGO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赈灾政策支持下,农户资源配置行为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在灾害发生初期,赈灾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小,作用期短,农户资源的非农产业配置效率高于农业产业配置效率,在农业生产中,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过剩,资金资源不足;在恢复发展期,赈灾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大,作用期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万膑莲 翟国方
韧性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灾害频发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高经济韧性已成为降低冲击风险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国对韧性的关注起步较晚,经济韧性的研究还处于定性引入阶段。随着学术界对韧性重视程度的提升,对地区经济韧性分析和评价的实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以GDP作为衡量标准,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展开定量分析,扩展了已有4种经济增长模式,探究得出研究区在经历地震冲击后的8种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以经济韧性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希望为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减少冲击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万膑莲 翟国方
韧性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灾害频发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高经济韧性已成为降低冲击风险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国对韧性的关注起步较晚,经济韧性的研究还处于定性引入阶段。随着学术界对韧性重视程度的提升,对地区经济韧性分析和评价的实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以GDP作为衡量标准,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展开定量分析,扩展了已有4种经济增长模式,探究得出研究区在经历地震冲击后的8种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以经济韧性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斯颖
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几个极重灾区重建景观与社区灾后恢复情况的实地考察,认为讲求速度优先的中国式的灾后重建是一次大规模的精英文化的实践,其建筑空间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精英化的文化景观。因本土文化在重建过程被淡化和边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新景观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相斥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灾民在新社区的适应情况不理想甚至导致景观重新改造的情况。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中国模式 精英化 文化适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海 杨顺 田尤 谢忠胜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玖平 李姣
以"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确立低碳模式为灾后和谐社会建设的最佳模式。通过对低碳社会的特征分析,结合社会学理论,认为: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低碳价值理念、低碳准则、低碳行为互相作用的过程。低碳社会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基于综合集成与统筹优选的方法,从价值理念、低碳行为、规范体系三个方面对低碳社会的各项要素进行集成;低碳社会的推行模式分为低碳农村模式和低碳城市模式。低碳农村可以与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政策;低碳城市相对于一般社会发展模式和农村发展模式,更集中体现在建筑、交通、文化、消费行为等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岳晓燕 吴殿廷 赵西君 张佳蕾
复杂和艰巨的灾后重建绝不仅仅是灾区面临的难题,社会各方都应该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文章在总结国外灾后重建案例的基础上,依据国情提出了我国灾后重建的原则、战略、评估体系和重建规划。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覃建雄 唐勇 陈兴 张培 沈兴菊 薛熙明
如何发掘、保护、发挥和利用好地震堰塞湖景观资源及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潜在的独特作用,成为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论文通过汶川地震遗址区地震新增地质景观(尤其是新增地质灾害景观和堰塞湖景观)的挖掘、识别、清理及其资源体系的建立,阐述地震新增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基于地震新增遗迹景观及堰塞湖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寰
在对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中科技作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防灾减灾科技赈灾体系的设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一模式五机制"的科技赈灾体系,指出建立良好的科技赈灾体系是提高防灾减灾质量的主要保障,有利于开创减灾工作的新局面。文章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赈灾体系的构成、目标与方向、整合的资源对象,并就优化科技赈灾体系提出了多个对策建议。
关键词:
防灾减灾 科技赈灾 体系 对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杜漪
汶川地震重灾区重建为新农村社区重建带来了新机遇,针对农房重建资金普遍短缺,产业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的现实,可将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城郊型、集镇型和村落型。各地应采用适合于本地实际情况的模式加快新农村社区重建。
关键词:
汶川地震重灾区 新农村社区 重建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玉成 徐砥中 勾永阶 任佩瑜
国内外对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阐述了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与其它项目管理的不同特性,分析了灾后农房加固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户主体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即"GMAC"模式,以及实施"GMAC"模式的配套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玖平 刘高福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受灾地区的社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社区文化重建是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区重建的意义重大。在统筹优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灾后社区文化的重建进行探索,建立了灾后社区文化重建的具体模式,期望能为灾后又好又快地进行社区文化重建有所帮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双群
2008年汶川地震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对区域自然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同时也对惨遭不幸的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心理构成极大的创伤,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都急需恢复。基于生态修复的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受灾地区生态环境水平,同时还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比较自然生态修复工程科普型休闲农业与普通休闲农业的利润率,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科普型、感恩型、祈福型和重建生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出汶川地震灾区休闲农业发展应当紧扣地震重建的主题,在发展其他地方休闲农业共通的项目基础上,展现独特的汶川地震主题休闲、旅游项目的结论,并提出建立汶川地震研究部门和打造灾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