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5)
- 2023(11604)
- 2022(10195)
- 2021(9971)
- 2020(8171)
- 2019(19134)
- 2018(19253)
- 2017(35656)
- 2016(20505)
- 2015(23256)
- 2014(23564)
- 2013(22485)
- 2012(20888)
- 2011(18869)
- 2010(19001)
- 2009(17179)
- 2008(16903)
- 2007(14998)
- 2006(13310)
- 2005(11670)
- 学科
- 济(73179)
- 经济(73094)
- 管理(54431)
- 业(49399)
- 企(42101)
- 企业(42101)
- 方法(34438)
- 数学(28928)
- 数学方法(28486)
- 中国(24299)
- 教育(23034)
- 学(20265)
- 农(18865)
- 理论(17780)
- 财(17758)
- 业经(16182)
- 地方(15342)
- 和(12874)
- 制(12682)
- 技术(12597)
- 贸(12457)
- 贸易(12449)
- 农业(12395)
- 易(12015)
- 环境(11379)
- 务(11156)
- 财务(11085)
- 财务管理(11061)
- 教学(10724)
- 发(10553)
- 机构
- 大学(291875)
- 学院(284473)
- 管理(107614)
- 济(99547)
- 经济(96858)
- 研究(95944)
- 理学(93119)
- 理学院(91907)
- 管理学(90027)
- 管理学院(89491)
- 中国(64991)
- 京(64351)
- 科学(61809)
- 范(49116)
- 师范(48798)
- 所(48404)
- 财(46588)
- 研究所(44242)
- 江(42540)
- 中心(42287)
- 农(41566)
- 北京(41378)
- 业大(41268)
- 师范大学(40006)
- 教育(38790)
- 财经(37748)
- 州(34995)
- 院(34604)
- 经(34127)
- 技术(33388)
- 基金
- 项目(191514)
- 科学(150975)
- 研究(145276)
- 基金(135577)
- 家(117248)
- 国家(116131)
- 科学基金(99080)
- 社会(87467)
- 社会科(82513)
- 社会科学(82491)
- 省(75649)
- 教育(73095)
- 基金项目(72419)
- 划(65507)
- 自然(64394)
- 自然科(62880)
- 自然科学(62867)
- 编号(61886)
- 自然科学基金(61694)
- 资助(55345)
- 成果(53158)
- 课题(45004)
- 重点(43529)
- 部(43048)
- 发(40652)
- 创(39155)
- 项目编号(38185)
- 教育部(37347)
- 年(36703)
- 大学(36512)
共检索到420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教育研究亟须通过树立空间观念来实现空间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中让空间成为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向度和表述的维度。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教育研究 空间观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谭丹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炜
时代变革导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关注空间。教育空间因其教育性而具有独特性。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自然地理和人造环境)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既包含作为互动场景的物质区域,也是教育活动与物质区域相互结合运作的结果。教育空间具有地理、社会、文化等属性,构成彰显教育空间物质性的地理形态、教育空间关系性的社会形态以及教育空间精神性的文化形态。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可以让我们看到教育被时间性长期遮蔽的空间性存在,需要拓展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挖掘社会空间理论的新资源,探寻教育研究方法和路径上历史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新的研究范式,从而创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空间发展模式与文明样态,使之内含于教育空间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之中。
关键词:
空间 教育空间 学校教育 教育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武翠红
21世纪以来,由于受西方空间理论学术思潮的影响,空间成为英国教育史研究的新学术生长点,呈现了“空间转向”现象,涌现出众多深具“空间语境”意识与跨学科特征的学术成果。其研究内容有四大主题,教育史研究“空间转向”的理论引入,赋予生命的学校建筑空间史研究,呈现不同地方教育关系和差异性的中心-边缘教育史研究,学校空间之外的教育空间历史研究。基于英国案例的思考,面向空间的教育历史叙事和诠释关键在于要明确空间的内涵和价值,树立“空间语境”意识,构建教育史研究的空间释读框架,开辟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最终呈现教育历史的立体图景。
关键词:
英国 教育史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 时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必新 张荷婷 李仲阳
课程研究的转向是职业教育课程论关注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课程范式的变革。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共生性转向主要缘起于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以及人工智能的时代诉求。基于哲学视域,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分析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共生性转向的内涵和旨趣,进而审视其实践意蕴,主要表现为:在价值层面,要观照生命,追求本真教育;在内容层面,要反思实践,回归真实世界;在方法层面,要超越还原论,走向共生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蒙成 徐承萍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西蒙·马金森 张婧妍
当前地缘政治的发展和紧张对社会空间建构及大学和科学中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空间建构创新,是将既定的物质性、行动主体的理念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实践三者结合的结果,其中有些社会实践成果进一步构成了该领域持续发展的物质性。“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以转变全球大学关系的早期尝试。大学和科学领域的全球演变历经三个历史层面,并交融至当前的实践中:(1)后殖民主义的发端以及1945年《联合国宪章》与其所确立的主权国际秩序;(2)1990年以来新殖民主义在“美国治下的和平”得到加强以及美国主导的加速全球化进程;(3)在过去的15年里,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崛起,新殖民秩序部分解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兴起(这本应成为国际合作的主题,但目前尚未实现),以及美国推动的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脱钩”策略考虑不周,虽然它已造成干扰,但不太可能实现目标。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因素,大学仍需探索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合作性的全球空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魏明 周琪
专业的概念自引入我国后历经长期的演变,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概念。职业教育专业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专业概念,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建设特征,必须密切联系地方产业结构、职业变化而不断调整。专业(集)群是对传统专业组织形式的突破,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但作为一个新型概念体系,同时存在研究的现实需求与理论不足,有待深入探讨分析,推动产教融合在不同层面上的制度创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倩 李子建 宋萑
本文以西方教师教育的研究话语为线索,梳理西方教师教育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脉络,从当代西方教师教育研究话语的迁移和转向中分析基于西方实证研究的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以期为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教育研究平台。
关键词:
教师教育研究 话语 西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鑫 尹弘飚
教学领导是教育领导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西方的教学领导的概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领导,是一种"新"的教学领导,其内涵在领导者与领导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教学领导内涵的变化体现出西方教育领导研究的两大转向,即实证性转向与实践性转向。在这种转变中,分布式领导的观点成为一种颇具影响的理论。分布式领导的逻辑强调领导者与学校成员的互动,并根据学校情境选择适当的领导策略,以促进组织发展或学生学习。
关键词:
教学领导 教育领导 分布式领导 转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伟博 李建
数字媒体传播技术迅速发展,改变了青年学生的信息传播、接受习惯。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应转变教学观念与授课方式。在职业教育中,应更加体现现代传播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知识的传递应该由传统的口语、文字、图片等传播形式,转向数字媒体复合型传播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模式,代之以多点网络化授课、仿真(游戏)式授课、全天候沟通等授课模式,使得信息化教学成果不断地得以应用。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信息化教学 模式 转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石艳
后现代史学观在对历史研究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将历史的视角延伸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外部视角,关于教育内部变化的许多潜在因素被遮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历史视角的缺乏。历史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更代表着一种进程。历史的视角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侧面。借助新社会史的视角,书写教育社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教育的复杂性。
关键词:
后现代史学 历史视角 教育社会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兰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谢延龙 杨春芳
哲学的语言转向唤起了教育的语言转向。教育的语言转向有双重意蕴:语言是教育的工具,语言是教育的家。不同的语言与教育相遇,展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图景。通向语言之途的教育,所要达于的是一种超越了工具论和本体论的语言,是一种在更高层面实现了二者辨证融合的语言。
关键词:
语言转向 教育研究 教育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汤晓蒙 刘晖
高等教育学科在30年的发展中,其方法论经历了由"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研究,再到"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路径。单学科研究因其对自身学科的固守而走入困境,不得不转向多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学科发展,但因其研究视角的分散和割裂使其难以胜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方法论的重任;跨学科研究作为当今其他学科广泛运用的研究范式,成为现代学科发展的基本路径。高等教育研究应尽快实现由多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转向,并以此方法论推动学科建设发生根本性突破。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多学科 跨学科 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