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72)
2023(2658)
2022(2142)
2021(2238)
2020(1699)
2019(3982)
2018(4128)
2017(5828)
2016(4513)
2015(5165)
2014(5393)
2013(4590)
2012(4320)
2011(4169)
2010(4509)
2009(4018)
2008(3989)
2007(3891)
2006(3665)
2005(3503)
作者
(10328)
(8537)
(8259)
(8246)
(5440)
(4141)
(3984)
(3552)
(3276)
(3163)
(2984)
(2871)
(2847)
(2828)
(2749)
(2647)
(2614)
(2546)
(2528)
(2516)
(2505)
(2178)
(2088)
(2037)
(2030)
(1985)
(1984)
(1872)
(1791)
(1734)
学科
教育(18913)
中国(9860)
(8037)
经济(8025)
理论(7288)
管理(6772)
教学(5724)
(5689)
(5233)
(4636)
企业(4636)
(3681)
发展(3497)
思想(3457)
(3381)
(3373)
研究(3263)
政治(3257)
高等(3224)
改革(3190)
思想政治(3045)
政治教育(3045)
治教(3045)
德育(3024)
教育改革(2794)
(2783)
学校(2778)
学法(2611)
教学法(2611)
技术(2588)
机构
大学(63663)
学院(57172)
教育(26601)
研究(23156)
(20445)
师范(20404)
师范大学(16997)
(15460)
(13589)
经济(12969)
科学(12750)
管理(12750)
(11605)
职业(11118)
(11022)
北京(10997)
中国(10710)
教育学(10429)
研究所(10368)
理学(10090)
技术(9994)
理学院(9805)
管理学(9455)
管理学院(9292)
(8870)
(8680)
中心(8600)
(7790)
教育学院(7699)
职业技术(7572)
基金
研究(29991)
项目(28686)
科学(23815)
教育(23128)
基金(16632)
成果(16604)
社会(15948)
编号(15319)
社会科(14692)
社会科学(14688)
课题(14491)
(13117)
(12858)
(12818)
国家(12804)
(12286)
规划(10268)
科学基金(9993)
(9377)
项目编号(9195)
(8992)
研究成果(8908)
(8467)
(8430)
(8427)
阶段(8411)
年度(8291)
教育部(8121)
重点(8102)
(7995)
期刊
教育(45869)
研究(31612)
中国(22252)
(18251)
经济(18251)
职业(10745)
技术(8930)
学报(7904)
(7832)
大学(7378)
技术教育(6948)
职业技术(6948)
职业技术教育(6948)
科学(6174)
(5297)
论坛(5297)
高等(5217)
学学(4937)
成人(4922)
成人教育(4922)
财经(4844)
管理(4751)
高等教育(4629)
图书(4471)
(4322)
(4269)
(4099)
发展(3775)
(3775)
职教(3671)
共检索到104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苏光鸿  
人之所以"成"人是源于教育,教育使人成之为人,教育具有"成"人的属性。本研究从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终点来阐述教育的"成"人属性,期望对于现实教育"成"人实践有所启迪。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谌衡  
人在与机器共存空间逼仄下的反动与觉醒,是"人机之辨"被提出的契机。从其本质和思想延续来看,"人机之辨"应当往前接到"人禽之辨"上。"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各自有各自的时代意义,二者共通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困境中显露人之为人的道理。人性论中的性情、道德、向善以及感通是"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关键。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需要被警醒的两大问题。两大问题皆与"知识性"教育有关,人通过知识造就机器,但自身又被知识所累而沦为"机器"。过度的"知识性"教育需要被反思,"知识性"教育需要摆正位置,人要脱离"机器化"并审慎对待机器的"人化",这些问题呼唤重启成"人"的教育。"知识性"教育服务于成"人"的教育,人通过"知识性"教育走向对自身以及世界万物的感通,由此成为真正的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蓝劲松  曾健生  徐启良  
除了存在社会性这一根本特性,人还存在自己独有的非本质特性。本文认为,人的非本质特性主要包括可能性、唯一性、独特性、选择性、珍贵性、超越性等特性。在揭示人的非本质特性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对人的非本质特性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作了初步探讨,强调在重视人的本质特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的非本质特性,并认为以人的非本质特性为主要内容的人性假设对于新型教育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建朝  易连云  
教育自由的探讨过往多局限于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的立场,从而使教育自由的概念单向度、片面化,割裂了自由的完整性。在教育自由观的建构上,应该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本真诉求出发,扬弃政治哲学"干涉最小"和"障碍最少"的单一化思维,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成"人"立场出发来对教育自由的认识论维度进行内涵分析。这对完整、准确地理解教育自由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飞舟  
我国理论界依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把教育的经济属性界定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存在着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一刀切式的论断有些武断;二是竞争性与排他性是专业的学术名词,我们在使用前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阐释。通过分析发现教育覆盖了四类社会产品。所以,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分门别类、有的放矢,突破人为的理论限制,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陈晓春  吴晓龙  
人具有生产、消费、文化、生态的本质属性,这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中,必须满足居民的这几个方面的本质需求,提供好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居民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保障居民在这些产品消费中的安全。这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必须尊重,这也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大源  
本文从职业特征入手分析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并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只有以职业性原则为根基,才能使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估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办学的特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崔永华  张旭翔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主要表现为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顶层机构设计、发挥职教集团跨界组织的资源整合优势,以及院校和企业对边界障碍的主动突破,实现对职业教育的共同参与。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翌鸣  张园园  
我国力图在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开放性、跨界性是其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特色目标的基本路径。开放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跨界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二者均是职业教育横向维度即宽度的扩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将二者相关联,在开放、跨界视域下研究职业教育在目标、服务、办学模式、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现实发展意义重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学界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人们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但难以确定何为其本质属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常常是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当性。无论何时,高等教育都必须担负传承文化、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这说明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而实现的。不同文化赋予高等教育不同的品质,但理性精神始终居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行动的坐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龚添妙  陈勇  
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是继校中厂、订单培养、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之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组织形态,对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意义深远。产业属性是产业学院的特有属性,影响着教育属性的方向、技术属性的层次、服务属性的范畴、职业属性的选择。产业属性外在表现为服务对象的专属特征、专业设置的链条特征、参与主体的引领特征、合作载体的实体特征。在实践探索中,产业学院建设应坚持纵向发展方向,实施精准培养,探索独立法人身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宇  
关于我国教育个人收益的实证证据支持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论断,政府对教育具有财政投资责任。公共产品理论并不能论证一定要通过政府举办公立学校来实施教育。类似"教育券"的方式可将资助与办学分开。政府对教育的财政责任是由教育的产品属性决定的,并不因组织实施教育机构的体制不同而不同。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学校在体制方面各有利弊。历史上营利性教育总是以弥补传统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的真空的角色出现。国外营利性高等教育近二十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与非营利性高校在服务对象和教育内容方面重合不多。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营利动机和营利可能性,但现行的非营利政策使这种可能性被夸大。允许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教育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文华、夏建国、易丽在《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中撰文,追溯了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与动因,阐述了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并指出了应用技术大学高等教育属性的体现。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欧洲国家陆续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邵波  
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我国600多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导引方向。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成为实践发展必须的理论基础。通过世界范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概念已被突破,高等教育的结构普遍趋向类型多样化和层次多元化。为此,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性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其本质属性与传统学术型高等教育有着显著差异,其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为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性质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文华  夏建国  易丽  
应用技术大学当前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尚属新生事物,不少人对其属性问题产生了质疑。应用技术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产物。因而其具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其高等教育属性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