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16)
- 2023(7888)
- 2022(6284)
- 2021(6178)
- 2020(4799)
- 2019(11110)
- 2018(11430)
- 2017(18773)
- 2016(11738)
- 2015(13435)
- 2014(13753)
- 2013(12524)
- 2012(11898)
- 2011(11155)
- 2010(11642)
- 2009(10583)
- 2008(10557)
- 2007(9862)
- 2006(8983)
- 2005(8426)
- 学科
- 济(34207)
- 经济(34143)
- 管理(26413)
- 教育(21823)
- 业(20952)
- 企(18066)
- 企业(18066)
- 中国(17279)
- 理论(15379)
- 学(15173)
- 方法(12010)
- 农(10149)
- 教学(10017)
- 制(9809)
- 财(9616)
- 业经(8540)
- 数学(8319)
- 数学方法(8102)
- 体(8079)
- 融(7220)
- 金融(7211)
- 银(7097)
- 银行(7064)
- 和(6895)
- 行(6850)
- 发(6713)
- 地方(6415)
- 农业(6403)
- 技术(6083)
- 策(5790)
- 机构
- 大学(168501)
- 学院(161535)
- 研究(64792)
- 济(51422)
- 经济(49724)
- 管理(47272)
- 中国(42866)
- 科学(40935)
- 京(39682)
- 理学(38876)
- 理学院(38218)
- 管理学(37128)
- 管理学院(36808)
- 所(34498)
- 教育(33869)
- 范(33463)
- 师范(33082)
- 研究所(31327)
- 农(30396)
- 江(28827)
- 财(27686)
- 中心(27182)
- 师范大学(26985)
- 北京(26329)
- 技术(24748)
- 业大(24115)
- 农业(24077)
- 院(23336)
- 州(22679)
- 财经(20629)
- 基金
- 项目(98450)
- 研究(77860)
- 科学(75953)
- 基金(64626)
- 家(57799)
- 国家(57128)
- 科学基金(45672)
- 教育(44873)
- 社会(43384)
- 省(40585)
- 社会科(40391)
- 社会科学(40379)
- 划(36936)
- 编号(34716)
- 成果(33334)
- 基金项目(31854)
- 课题(29388)
- 自然(28250)
- 自然科(27538)
- 自然科学(27523)
- 自然科学基金(27019)
- 资助(26889)
- 重点(24654)
- 年(24405)
- 部(22826)
- 发(22156)
- 项目编号(20789)
- 性(20759)
- 规划(20518)
- 创(20142)
共检索到272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茁 陈瑞武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有二者通过对话达成身份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教育理论主体 教育实践主体 对话 解释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任凤芹
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是指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平等交往、积极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及在其中生成的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形成教育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主体间关系是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的重要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性的提升是主体间关系形成的实践旨归。作为理性批判主体的"教育理论—实践主体"和"教育实践—理论主体"具备相互转化的自觉意识和形成机制是主体间性建构的条件。建构两类主体的主体间性应遵循身份确认、责任担当、生命成长和适当转化的原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天宝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依赖关系,个体缺乏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从“群体本位”进入“个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立,个体处于一种单子式的生存和发展之中;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在”、“共生”开始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栋
“情感体验”的生成作为理性认知与感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教育理论实践转化主体的动机、信念、态度与行动倾向,需要主体通过身份认同、理论认同与关系认同,构建自我生成场、价值共识场与平等对话场,明晰外在角色规定与内在身份认同、专家倡导理论与自我运用理论、理论逻辑确定性与教学行动不确定性之间的边界张力。激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验证教育理论转化的实践效果、联结教育主体间的人际信任、达成教育主体间的价值共识等基本环节,共同构建了“情感体验”生成机制的运作模型。探索“情感体验”生成的可能路径,需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权增能,整合教育理论“可信、可用与可爱”的三重诉求,构建教研协同的学习共生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交往 教育交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戴高龄
人类正处于新旧世纪的交替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东西方的竞争、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经济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这其中主要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重点中学,应该为未来世纪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打好素质基础。毋庸讳言,作为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薛金增 张丽娜 祝国仓
应用主体教育的理论,通过对道德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分析,探讨在青年教师师德教育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性、增强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主体教育 师德教育 实践探索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应飚 吕春凤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主体性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教育、高校主体性教学、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交往、高校主体性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系统地论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模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康伟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是哲学学理的逻辑必然,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终极理念,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实和未来教育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性 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石莹 吴迪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于外在条件合作完成的一项教育活动,教学主体定位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效果的实现。传统教育中由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实践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长。本文从分析教育交往范式的诉求及成人教育发展中主体错位导致的系列问题出发,对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转换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以期对成人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魏宏聚
理论走进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主体教育实验为例,演绎性理论走进实践,其基本流程的核心环节有三个,即选择、组织有价值的"长线"理论,以实践的逻辑让实践者明了理论,反思生成的归纳性理论修正、补充演绎性理论。在理论走进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思考如下核心命题:变"指导者"心态为"接受检测"的虔诚态度;走向实践的理论需以实践的逻辑进行加工与改造;理论走向实践是解放实践者而不是束缚实践者;理论与实践是双向转化、共生滋养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指导或给予"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道俊
“主体教育论”研究的主旨在于,寻求一种立足于今天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走向的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教育学理论。为使这一研究走向深入,需进一步阐明“主体教育论”研究的基本思路、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及其层次结构。
关键词:
主体教育论 基本思路 层次结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伊晓
纵观人类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了数学教育的萌芽。埃及的纸草书、巴比伦的泥板书、中国殷墟的甲骨文……都表明了数学教育源远流长。而在当今社会,仅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就有上亿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数学。尤其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不仅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就连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日见广泛地应用数学。可见,数学教育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要使数学教育更好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弄清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数学教育的价值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牛玉峰
教师和学生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实践共同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主体形态。然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仍存在着一种被动、僵化的关系,难以充分调动和切实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努力再造实践主体的和谐关系,以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