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11)
2023(3754)
2022(2951)
2021(2931)
2020(2267)
2019(5119)
2018(5302)
2017(7837)
2016(5455)
2015(6295)
2014(6604)
2013(5739)
2012(5414)
2011(5177)
2010(5533)
2009(4864)
2008(4826)
2007(4769)
2006(4388)
2005(4187)
作者
(14329)
(11943)
(11643)
(11412)
(7637)
(5735)
(5446)
(4757)
(4532)
(4483)
(4093)
(4057)
(3979)
(3920)
(3837)
(3721)
(3638)
(3628)
(3575)
(3544)
(3412)
(3064)
(2919)
(2869)
(2860)
(2788)
(2698)
(2576)
(2486)
(2442)
学科
教育(18988)
(14145)
经济(14137)
(14070)
管理(13967)
(12180)
企业(12180)
技术(11897)
中国(10838)
理论(8127)
教学(6601)
(6411)
技术管理(5703)
方法(5425)
(4261)
数学(3985)
(3956)
发展(3897)
数学方法(3896)
(3773)
研究(3728)
思想(3462)
(3420)
高等(3316)
(3284)
业经(3283)
政治(3269)
改革(3212)
学法(3150)
教学法(3150)
机构
大学(82132)
学院(76281)
研究(30026)
教育(27553)
(22919)
(22296)
师范(22233)
经济(22163)
管理(21296)
(19603)
师范大学(18462)
理学(17459)
科学(17297)
理学院(17142)
管理学(16710)
管理学院(16520)
(15288)
中国(15034)
(14158)
技术(13977)
研究所(13788)
北京(13524)
职业(13016)
中心(11768)
(10978)
(10899)
教育学(10669)
(10297)
职业技术(9126)
业大(8653)
基金
项目(42925)
研究(40372)
科学(35129)
教育(27605)
基金(26546)
社会(22590)
(22204)
国家(21849)
社会科(21136)
社会科学(21130)
编号(19153)
成果(18951)
(18560)
(17717)
科学基金(17626)
课题(17149)
(14720)
基金项目(12833)
规划(12546)
项目编号(11578)
(11567)
重点(11524)
(11029)
(10693)
教育部(10634)
(10592)
研究成果(10120)
资助(10104)
(9993)
(9773)
期刊
教育(47718)
研究(36179)
(27752)
经济(27752)
中国(26826)
技术(14158)
职业(11902)
学报(10938)
科学(9790)
大学(9577)
(9298)
管理(8280)
技术教育(7953)
职业技术(7953)
职业技术教育(7953)
(7387)
论坛(7387)
(7308)
学学(7094)
财经(5775)
高等(5300)
图书(5270)
农业(5255)
(5124)
技术经济(5123)
成人(5016)
成人教育(5016)
高等教育(4683)
科技(4567)
(4528)
共检索到131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芒  石君齐  
理解之前必存有前见,人类理解活动必受前见陶染。伴随教育技术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技术盲目乐观主义思潮的盛行,技术前见正逐步消解人们已有的教育认识,变为默认的理解教育的新前提。技术存在的历史性、工具作用的伦理性、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决定了任何技术并非只是应用工具,还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对教育本体、教育知识与教育方法的重塑。通过对技术前见的考察,发现教育本体的技术话语宰制、教育知识的信息化扩张以及教育方法的数据还原主义统治,正在摧毁人们原有教育思考与行动的基础,使教育被理解为可复制的时髦工艺品。所以,工具的先进未必等同于方法的先进,方法的先进也未必等同于理论的先进,新工具未必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追求工具在教育中的上手状态而非霸权统治,才是技术恪守职责的表现。故工具的革新不可作为先进教育的表征,而仅是使教育工具达成上手状态的可能性条件,教育也切勿因害怕"形式落伍"而极度推崇新型技术包裹自身,相反,对技术前见予以实践考察和理论检验才是务本之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川武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本对话并达成共识是教育理解的生成机制。教育文本包括文化文本(自然与人文)与人际文本(自我与你我),判断理解文化文本的标准是正确性(自然文本)和共识性(人文文本);判断理解人际文本的标准是实践接纳性。顺利对话应具备一定条件,听者要有倾听品格和对语用力量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理话”能力;说者应富有说服力,能把言说的“合知理”与“合情理”统一起来。教育理解坚持有利于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筹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斌  
就解释学来说 ,“理解”意味着意义的自我揭示与价值的生成。科学并非只能“说明”,同样需要“理解”。理解科学已逐渐成为当代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从意义生成的角度而言 ,科学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蕙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民事行为,该民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本人承担。文章对表见代理制度进行简要的概述,针对表见代理制度出现的缺陷进行探讨,并对表见代理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永晓  
技术模仿对后发国家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发国家追赶技术前沿进而达到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技术模仿的研究涉及微观产品生产周期及宏观国家创新系统等多方面,对技术模仿的形式、途径和作用均进行广泛的研究。文章以技术模仿追赶技术前沿为主题,从技术选择、技术吸收与技术差距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逻辑关系对技术模仿追赶技术前沿的作用机制、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梳理。另外,结合中国现实问题,对关于中国技术模仿追赶技术前沿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最后,在现有前沿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进行未来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但经济全球化却泯灭不了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文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世界繁荣的标志。文化的多元化就需要国际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共同繁荣。教育,特别是比较教育肩负着国际理解的重要使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母国光  
什么是大学教育 ?母国光院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大学教育的领悟。第一 ,现代大学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功能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学正从幕后走向前台 ,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第二 ,大学教育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只有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 ,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第三 ,大学是为大学生办的 ,应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 ,应给大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第四 ,大学要强化改革意识 ,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第五 ,大学应当是综合性的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搞好学科建设 ,使学科结构适应社会结构。本文系母国光院士今年 4月在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在职进修博士学位课程的大学校长班学员所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侯剑华  
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了SSCI和SCI数据库中1997—2006年间发表的以"energy technolog*"为主题词的科学文献共引网络图谱。图谱展示了能源技术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的演化及其知识基础,根据图谱提出我国能源技术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正权  朱德全  王志远  
文章从发文年份、主要载文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献三个维度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的主题样态,主要聚焦在“本体论”“价值说”“体系论“”模式域”以及“行动阀”五个维度,集中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内涵探究、价值析厘、体系建设、模式探寻与路径设计等主题。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与研究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政策研究、评价研究和效果追踪研究等方面不断强化研究与拓展领域。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顾明远  滕珺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国际社会的文明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教育是全球文明冲突与对话的重要载体,正如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民族理解教育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世界各国的民族教育政策都倡导包容共生,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发展。因此,民族理解教育关键是要在"多元尊重"和"国家认同"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的结合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海燕  
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当代教育已经开始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来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主体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走进人的生活中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中感受道德存在的具体情境。德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的“视界融合”、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导教育者的德育理解正在成为道德理解的主旋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玉梅  
教育理解是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质的判断,以情境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从个体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教育理解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多义性、生成性、意向性、实践性是教育理解的特征。教育理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解中澄清教育的基本问题;在理解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解中认识自我;在理解中推进教育实践。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从短期来看,大部分后发国家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动因可以用技术追赶与技术前沿这两种典型的技术进步模式加以解释。从长期来看,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作为后发经济增长的两种动力模式也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存,构成一个后发经济增长路径。后发经济增长路径遵循"技术准备—技术追赶—技术前沿"的三阶段技术演进过程,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可以分析探究成功追赶或赶超的典型案例国家在技术演进阶段中的后发经济增长动态,以期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做出适宜的阶段性策略取舍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娜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成本竞争转变为熊彼特竞争的过程,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之路。通过对中国等10个样本国家1991—2013年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测度,对中国的技术赶超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而推动自身技术向技术前沿迈进,且该赶超速度是稳步提升的,但是并未显著缩短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技术前沿国家的差距。而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中国的技术赶超路径的推进速度较快,但是对已有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吸收能力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