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87)
- 2023(8153)
- 2022(6784)
- 2021(6660)
- 2020(5347)
- 2019(12509)
- 2018(12565)
- 2017(22345)
- 2016(13145)
- 2015(15040)
- 2014(15010)
- 2013(13589)
- 2012(12311)
- 2011(11288)
- 2010(12029)
- 2009(10859)
- 2008(10706)
- 2007(9838)
- 2006(8754)
- 2005(7863)
- 学科
- 济(43965)
- 经济(43916)
- 管理(31859)
- 业(30046)
- 企(26311)
- 企业(26311)
- 方法(21349)
- 教育(21095)
- 中国(18389)
- 数学(18223)
- 数学方法(17674)
- 理论(14481)
- 学(11961)
- 农(11566)
- 财(10314)
- 教学(10090)
- 业经(9882)
- 技术(7950)
- 制(7633)
- 和(7510)
- 发(7498)
- 贸(7299)
- 贸易(7293)
- 农业(7201)
- 易(7105)
- 策(6497)
- 地方(6486)
- 银(6415)
- 银行(6412)
- 融(6373)
- 机构
- 大学(180335)
- 学院(176745)
- 管理(61499)
- 济(60668)
- 研究(59715)
- 经济(59115)
- 理学(52644)
- 理学院(51953)
- 管理学(50510)
- 管理学院(50148)
- 京(39663)
- 中国(38188)
- 科学(35713)
- 范(34683)
- 师范(34504)
- 教育(33391)
- 财(29517)
- 所(29382)
- 师范大学(28034)
- 江(27950)
- 研究所(26736)
- 北京(25932)
- 中心(25707)
- 技术(23773)
- 财经(23361)
- 农(22840)
- 业大(22781)
- 州(22575)
- 院(21239)
- 经(21068)
- 基金
- 项目(113155)
- 研究(91241)
- 科学(90478)
- 基金(77777)
- 家(67346)
- 国家(66257)
- 科学基金(56171)
- 社会(54581)
- 教育(51481)
- 社会科(51349)
- 社会科学(51330)
- 省(46465)
- 划(40905)
- 编号(40553)
- 基金项目(38935)
- 成果(36196)
- 自然(34204)
- 自然科(33418)
- 自然科学(33411)
- 自然科学基金(32773)
- 资助(32069)
- 课题(31595)
- 重点(27215)
- 年(26671)
- 部(26193)
- 项目编号(24778)
- 发(24774)
- 规划(24382)
- 创(24095)
- 教育部(23494)
- 期刊
- 济(67274)
- 经济(67274)
- 研究(61695)
- 教育(58328)
- 中国(44199)
- 学报(25763)
- 财(24146)
- 管理(23457)
- 科学(23245)
- 技术(21466)
- 大学(21145)
- 农(20834)
- 学学(18055)
- 职业(15656)
- 农业(14340)
- 财经(12484)
- 融(11362)
- 金融(11362)
- 经(10843)
- 业经(10794)
- 经济研究(10442)
- 图书(10143)
- 技术教育(10111)
- 职业技术(10111)
- 职业技术教育(10111)
- 坛(10083)
- 论坛(10083)
- 统计(9245)
- 版(8539)
- 业(8531)
共检索到271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远杰
阐发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是当前中国教育学重大新使命,“文明”是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以“文明”论教育强国,首先需要确证两个基本逻辑前提,一是批判性地分析文明概念,完成文明概念的中国式建构;二是整体把握教育与文明的内在关联,建立关于教育促进文明、文明奠基教育、教育作为文明的基本认识。立足中国式文明概念及教育与文明关系的三种基本认识,可进一步深入到教育强国三重文明逻辑的建构:教育强国即以教育强国家之文明,教育强国即以文明强国家之教育,教育强国即强国家教育文明。这三重逻辑纲要性地实现了以“文明”回答教育强国“何以强”的根本性问题,以及通过“文明”而构思教育强国内在法则的理论任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刘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文章归纳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即有效匹配新质生产力需求、助推建构可持续生计、实现弱势区域/群体发展的起点公平。诠释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在推高层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稳中层面促进传统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赋能存量劳动力就业迭代,在提低层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结合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了教育强国赋能过程富裕、差别富裕、逐步富裕、全面富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教育强国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向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包容性发展切断贫困的不利循环,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赋能区域均衡发展;增强教育民生属性赋能完整人培养以实现全面富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 滑子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文化主义 历史逻辑 文化基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心慧 李志明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形成一系列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战略方向,需要系统认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的鲜明价值逻辑、“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科学理论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从何而来”的深厚历史逻辑“、怎么样建设教育强国”的清晰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价值导向性,体现了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思想引领性,刻画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主动性,阐明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实践创新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思想 教育战略 内在逻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薛悦歌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现实逻辑,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新内生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为理念认同的“自信力”、主体协同的“内生力”和资源配置的“外驱力”。据此,需要构建“价值—行动—治理”三维一体的共生模式,灌注职业教育强国“自信之源”;创设“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联结的共生单元,形成职业教育强国“内生合力”;联结“制度—市场—文化—技术”多层次的共生环境,凝合职业教育强国“外驱聚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褚宏启
教育强国是指教育实力强大,能够有效支撑该国成为世界强国,并且在国际比较中处于第一方阵的国家。教育功能是判定教育强国与否的根本标准。世界强国主要体现为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其内核是先进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直接对接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精准对接的三个点位是教育体系结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要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把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予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基点作用,都可以从这三个点位推理出来。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教育目标或产出、教育体系、育人模式、教育保障、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等方面整体推进,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强调教育强国的科技贡献与人才贡献,并把关键影响因素如育人模式、教育治理方式列入评价指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与实现,现代性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最好土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刘益东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奇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去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进而激发教育评价内涵、逻辑及其维度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基于对教育服务贡献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特性的认识,立足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提出教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科技自立自强、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国影响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努力方向、服务贡献内容及其标志性指标。
关键词:
教育服务贡献水平 教育强国建设 评价维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宗仁 王波 蒋小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派生产物,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有机契合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可为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着力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落脚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点,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结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依据与战略任务,职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推动教学理念现代化;坚持产教融合为先,推动教学模式现代化;坚持内涵式发展为根,推动教学治理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靳晓莹 王坤 张兵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于教育强国的生成与落地具有关键作用。基于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目标和使命的一致性,从何以可为的逻辑考量探明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以理念之困、时代之围、技能失衡的道路羁绊分析了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难为。据此,从理念赋能、方法赋能、战略赋能、文化赋能四个维度探讨了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大展作为,并以职普融通与普职融通、科教融汇与守正创新、产教融合与技能强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路径选择,助力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之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机理集中体现为,领导体制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战略地位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任务上,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体系上,建立“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层级治理与部门协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制度与路径的基本经验。从领导体制、发展体系、要素配置角度看,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设施等要素优化配置不足的挑战。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协同性体系。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改革 教育政策 教育生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兴胜 黄少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之际,回望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清晰呈现出以"调整与探索——奠定基础,恢复与发展——实现跨越,深化与提高——追求一流"为历史逻辑特征的壮阔画卷。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开放办学交流互鉴。
关键词:
新中国 70周年 高等教育强国 历史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薇 张燕军 徐辉
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也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两者可统一为“教育共富”。这既是一个整体理念,又是一个系统互动过程。遵循这一行动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水平不高、教育和产业脱节等问题。对此,主要有四项应对措施:一是坚持公平为先,坚守教育共富的公平底线;二是信守质量为本,重点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教育投入,构建兼顾“渐增投入”与“重点投入”的教育共富投入机制;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增强教育共富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构建一体化的“三螺旋双循环”模式以推进教育共富。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共同富裕 行动逻辑 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