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41)
2023(3372)
2022(2792)
2021(2962)
2020(2308)
2019(5363)
2018(5599)
2017(8543)
2016(6173)
2015(7185)
2014(7513)
2013(6558)
2012(6477)
2011(6077)
2010(6581)
2009(6052)
2008(6319)
2007(6217)
2006(5754)
2005(5438)
作者
(16398)
(13703)
(13354)
(13048)
(8716)
(6723)
(6326)
(5471)
(5217)
(5200)
(4809)
(4578)
(4475)
(4406)
(4334)
(4281)
(4258)
(4089)
(4036)
(4033)
(3863)
(3442)
(3317)
(3314)
(3232)
(3167)
(3099)
(2981)
(2872)
(2803)
学科
教育(19357)
(15018)
经济(14993)
管理(12494)
中国(11602)
(9678)
理论(8963)
(8669)
企业(8669)
(7978)
教学(6909)
方法(5439)
(4528)
(4412)
(4161)
(4116)
发展(4010)
(3886)
研究(3778)
思想(3604)
数学(3581)
(3511)
技术(3486)
政治(3429)
数学方法(3391)
高等(3335)
业经(3299)
改革(3260)
学法(3253)
教学法(3253)
机构
大学(91158)
学院(84041)
研究(33215)
教育(28530)
(24105)
师范(24003)
(22160)
(22058)
经济(21228)
管理(21199)
科学(20162)
师范大学(19802)
中国(19152)
(17520)
理学(16876)
理学院(16505)
(15877)
管理学(15835)
管理学院(15638)
研究所(15626)
北京(15182)
技术(13739)
中心(13590)
(13266)
职业(13065)
(12636)
(11330)
教育学(11036)
(11022)
财经(9905)
基金
项目(43380)
研究(39422)
科学(34416)
教育(27456)
基金(26636)
(22291)
国家(21885)
社会(20931)
成果(20433)
编号(19329)
社会科(19308)
社会科学(19301)
(18073)
(17604)
课题(17302)
科学基金(17161)
(15204)
基金项目(12454)
规划(12041)
项目编号(11675)
重点(11473)
(11366)
(11336)
资助(11306)
(11003)
研究成果(10799)
教育部(10353)
(10336)
(10300)
阶段(10274)
期刊
教育(48921)
研究(39277)
(31556)
经济(31556)
中国(29229)
学报(14635)
大学(12246)
(11739)
技术(11716)
科学(11525)
职业(11419)
(10412)
学学(9563)
管理(8595)
技术教育(7352)
职业技术(7352)
职业技术教育(7352)
农业(6929)
图书(6668)
财经(6667)
(6487)
论坛(6487)
(5874)
(5668)
金融(5668)
高等(5605)
(5344)
成人(5316)
成人教育(5316)
书馆(5162)
共检索到150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燕  
“对话”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语, 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与践行对话式交往的种种形式。不过我们发现,“对话”中也出现了诸多“伪对话”景象,这难免会阻滞新课改的顺利推行。所谓“伪对话”是指,没有真正领悟“对话”的思想精髓,不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观,而仅将之等同于言语上的问答,貌似“对话”实为独白,与新课改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行为。本文旨在剖析“伪对话”的表现与实质,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期引起“对话”热中的冷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扈中平  
“独白”最早受批判于教学活动中 ,但“独白”更应被理解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典型实践形态 ,本文从对象、方式、内容及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并秉承教育交往理念 ,希望用“对话”式教育来对“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本文对“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 ,希望完成教育理念 (从“塑造”到“交往”)、课程观 (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 (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道德教育应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而不是道德的威权,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交往对话应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向华  
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对话可以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理想性和描述性两个不同的角度概括,而与理想性密切相关的伦理性特征尤其重要。对话的教育意蕴体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教育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幸福美好地生活,那么利用对话理论构建现代教育,重塑一个以对话为特征的教育世界应成为人类教育发展的一种追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池野正晴  钟启泉  
本文以波尔诺夫(O.Fr.Bollnow)的思想为线索,从人类是怎样一种存在的角度出发,揭示教育"对话"的本质.考察真正"对话"的意义,阐明"对话与讲授的两极构造"的内涵,倡导"走向对话教育"。作者强调,学校教育的课题是.不仅借助"对话"来展开教育,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真正的对话能力的准备。唯有借助这种对话教育,现代的人们才能以真正人类的姿态,摆脱非人性化的重大危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亚萍  
简·韦拉所著《如何倾听,怎样沟通——成人对话教育的原理与实践》一书,吸引并激发了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者探究成人对话教育的浓厚兴趣,基于对话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原理及精神的高度契合,尝试对成人对话教育的要义与旨归、价值与诉求、定位与践行等方面的内容作一推介和阐释,以此推进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的探究与实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茁  陈瑞武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有二者通过对话达成身份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清臣  
在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启示下,师生之间的交往可以看作一种交换活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参与交往的目的是满足需要即广义的利益;师生在交往中做出的行为是发送和接收;师生个体的发送和接收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由于师生本身是一种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身份,作为交换的师生交往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师生个体之间的交换,而是包含师生个人与社会在内的三边交换。师生交往的三边交换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不应只对教师个人,还应该包括教师所代表的社会;学生对教师个人感恩的程度以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情况为依据;教师个人因施恩学生而获得的回报应包括社会的认可或奖励;学生对教师个人感恩的普遍状况受社会制度化水平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蒲蕊  
人在交往中学习和生活 ,师生交往是学校中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方式。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就在于通过交往中的学习 ,使人成为人 ,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师生交往被窄化为教育或教学的背景、手段、条件 ,从而使师生交往失落了其应有的深层意义。为了实现师生交往的“成人”目的 ,需要在交往中实现真正的学习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马维娜  
追求教育理论与教育事实的自觉对话 ,是自觉研究意识与自觉方法论意识的重要体现 ,而教育理论与教育事实互为装点的形式对话和互为当然前提的失真对话 ,只能导致二者间互不理解的各自独白不负责任的盲目研究。文章试图提出教育理论与教育事实之间多元理解的融通式对话形态 ,并认为由此可能带来适切于一群人、一类人的教育研究类型的拓展与放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佑清  
交往学习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交往学习是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的一种独立类型的学习。其机制在于双方的对话和互动对交往主体建构、理解和生成意义的影响。交往学习具有促进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素质的形成以及丰富人的发展的效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川  
一近一段时期以来,教学中的交往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系统讲授作为最主要的方法,长久以来,就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尽管系统讲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满堂灌,却极易形成满堂灌。在80年代初,就有学者指出:“要改...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美凤  李艺  
当前多元视角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技术视角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对话难的局面。从人文主义的技术视角来看,教育与技术具有内在一致的品性,且二者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实现"一体两面"的辩证统一。这为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分工与对话提供了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