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0)
2023(1782)
2022(1553)
2021(1438)
2020(1238)
2019(2881)
2018(2858)
2017(5118)
2016(3136)
2015(3500)
2014(3699)
2013(3758)
2012(3504)
2011(3304)
2010(3448)
2009(3419)
2008(3476)
2007(3401)
2006(3041)
2005(2751)
作者
(10239)
(8620)
(8260)
(8044)
(5335)
(4350)
(3865)
(3402)
(3324)
(3122)
(3019)
(3001)
(2870)
(2791)
(2614)
(2582)
(2528)
(2507)
(2460)
(2372)
(2367)
(2120)
(2056)
(2050)
(1941)
(1937)
(1908)
(1891)
(1799)
(1758)
学科
(14616)
经济(14604)
管理(9917)
(8302)
(7874)
企业(7874)
方法(6359)
数学(4875)
数学方法(4752)
(4311)
理论(4147)
中国(3867)
(3424)
业经(3355)
教育(3235)
(3229)
(3115)
(3021)
地方(2947)
环境(2405)
(2371)
技术(2103)
农业(2090)
(2063)
(1975)
(1955)
(1928)
资源(1918)
财务(1916)
财务管理(1906)
机构
大学(54294)
学院(52137)
管理(18622)
(18295)
研究(18054)
经济(17767)
理学(15159)
理学院(14942)
管理学(14664)
管理学院(14562)
中国(12710)
(12125)
科学(11767)
(9923)
(9733)
(9552)
师范(9521)
(8872)
研究所(8713)
北京(7870)
师范大学(7725)
财经(7610)
中心(7559)
(7163)
(7050)
业大(6891)
(6710)
教育(6358)
(6273)
(5908)
基金
项目(30320)
研究(23575)
科学(23391)
基金(20210)
(17257)
国家(17082)
社会(14185)
科学基金(14113)
社会科(13352)
社会科学(13340)
(12627)
教育(11358)
(10785)
基金项目(10209)
编号(9920)
成果(9295)
资助(8338)
自然(8147)
自然科(7921)
自然科学(7918)
课题(7841)
自然科学基金(7738)
重点(7186)
(6751)
(6509)
(6160)
项目编号(6037)
规划(5962)
(5789)
教育部(5654)
期刊
(24211)
经济(24211)
研究(18394)
中国(11538)
教育(10062)
(8983)
学报(8920)
科学(7762)
大学(6693)
管理(6420)
(6103)
学学(5992)
技术(5575)
财经(4948)
(4265)
农业(4053)
图书(4000)
技术经济(3363)
问题(3310)
统计(3304)
(3254)
金融(3254)
业经(3111)
书馆(2968)
图书馆(2968)
资源(2965)
经济研究(2950)
(2920)
(2918)
决策(2769)
共检索到83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侯前伟  
教科书评价是对教科书价值关系的揭示和深层认知,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教科书评价中的价值与质量。评价者对教科书一系列价值关系的观念建构活动包括分析关键概念及其关系,厘清复杂多变的价值关系,明确主体需要的独特性地位。教科书评价是以是否满足主体需要为尺度,对教科书作出价值判断。教科书的价值主体主要是学生、社会和教学。教科书评价的价值判断形式,一是基于教科书价值客体的价值判断,二是基于教科书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增田  彭寿清  
主体需要是教科书评价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依据。主体需要本质上是社会需要,具有社会性;主体需要是主体的一种能动反映,具有个体性和明确指向性;主体需要是一个系统,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主体需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具有变化性和发展性。教科书评价中的主体需要指的是价值主体的需要和经过主体选择的需要。主体需要作为价值标准,成为教科书评价的出发点。主体需要作为教科书评价标准确立的基本依据主要表现为:主体需要是教科书评价标准确立的内在基础;它决定着教科书评价标准的价值追求和显现方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王珊  
资本逻辑乃是物化的生产关系的资本自身矛盾运动的规律。物化劳动是资本逻辑产生的根源,而资本权力通过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支配是资本逻辑的基础,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转化为两种力量,从而构成资本逻辑的两个方面:一是推动生产力系统不断扩张与发展的社会关系动力,二是由资本扩张悖论所产生的阻力,由此构成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资本逻辑具有资本的三大层次上的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资本逻辑的本质形态——物质生产层次的资本逻辑的物化形态;二是市场交换层次的资本逻辑的货币形态;三是资产证券化层次的资本逻辑的虚拟形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秀云  
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蔡秀云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尽管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对可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菊生  张启良  
经营城市是近年来我国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近年来,一些城市在经营城市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好思路和好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石玉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教科书具有教诲性、阅读的特殊性、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文本实现的非连续性、读者的两极性及文本构建的标准性等特征。教科书的这些独特性质要求教科书建设要精选并编制教科书内容、提升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可教性、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美球  金志农  蔡海生  
试图从生态化产生背景与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与基本要求对生态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认为生态化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荣的客观要求,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生态文明下伦理观内涵的必然扩展,生态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和系统生态缓冲能力的持续保持,并针对生态化水平评价是生态化研究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应用,根据生态化水平的内涵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黄玲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多地体现在统计数据上的均等化,表象上的均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均等,在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还存在"被均等化"现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地落实,需要提升其可及性,解决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具有地理可达性、服务可获得性、经济可承受性、品质可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基于目标导向,从资源配置、提供方式、成本分摊、质量体系等方面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提升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供给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需求端人民群众满意度及获得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即探究"主要是指科学是不断探究的,科学是发展的,科学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具有可修正性。科学探究主要有稳定性探究和流动性探究两种形式。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探究性课堂中包含两种探究。一是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探究,科学被看作探究过程的指导,"科学即探究";二是教与学这个过程的教学方法、方式上的探究,教与学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探究,"探究性教与学"。学生是主动、积极的探究者;教师是具有反思性能力的指导者;探究科学本质的多样性,不把单一结论传授给学生;要结合知识产生的情境来理解科学知识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全毅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东亚发展模式的概念,并探讨东亚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以期对东亚的崛起有一个理性认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达  
邓小平所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其“硬”体现在发展有一系列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发展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的国情国力相适应是前提;加快弱势群体、落后地区与紧缺行业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乃基本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从根本上改革财政金融分配体制是重要举措;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讲诚信的道德观念和创建高度法治化的社会环境则是根本保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竞能  
21世纪是高新技术飞跃发展的世纪,要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须同时实现国家、社会、制度和个人的现代化。本文从现代化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入手,分析了现代化人口应具备的条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黎莉  马英林  
笔者较系统、全面地揭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目的在于理性地把握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趋势,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毕菲荣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资源,土地制度也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制度。对以耕种土地为主要生产活动的乡村地区来说,土地制度对其它相关制度有很强的决定作用。本文扬弃了将地权理解成狭义的产权,转从汉语的本义来理解地权之"权",认为地权包括了治权、身份权和产权三重属性。中国历史上的地权模式存在三种"权"依次凸显的历史演进,当前正在发生的是地权的产权化过程。进而从治权、身份权和产权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当代中国地权的内在结构,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中国地权模式的区域差异。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探讨了地权模式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认为不同的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