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863)
- 2022(1745)
- 2021(1733)
- 2020(1680)
- 2019(2804)
- 2018(2943)
- 2017(5484)
- 2016(3151)
- 2015(3573)
- 2014(3606)
- 2013(3412)
- 2012(3219)
- 2011(3138)
- 2010(3234)
- 2009(3123)
- 2008(3202)
- 2007(3305)
- 2006(3095)
- 2005(2697)
- 2004(2387)
- 学科
- 济(12180)
- 经济(12045)
- 管理(8123)
- 企(7695)
- 企业(7695)
- 业(7189)
- 理论(6397)
- 方法(5016)
- 和(4998)
- 业经(4764)
- 中国(4616)
- 教育(4051)
- 学(3964)
- 社会(3828)
- 农(3774)
- 经济理论(3480)
- 企业经济(3389)
- 财(3249)
- 制(2983)
- 工作(2138)
- 策(2133)
- 农业(2070)
- 体(1954)
- 教学(1930)
- 地方(1923)
- 险(1741)
- 保险(1740)
- 障(1664)
- 保障(1663)
- 社会保障(1663)
- 机构
- 大学(51871)
- 学院(49487)
- 研究(16734)
- 济(16658)
- 经济(16181)
- 管理(15521)
- 理学(12792)
- 理学院(12567)
- 管理学(12256)
- 范(12163)
- 师范(12149)
- 管理学院(12133)
- 京(11129)
- 中国(10949)
- 财(10085)
- 科学(9861)
- 教育(9811)
- 师范大学(9765)
- 江(8450)
- 所(8392)
- 财经(7705)
- 北京(7369)
- 研究所(7359)
- 中心(7012)
- 州(6875)
- 经(6795)
- 社会(6069)
- 系(5654)
- 财经大学(5458)
- 经济学(5187)
共检索到83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淳华 杨坚 徐龙
作为一种特殊的共情形式,教师社会共情具有道德的属性,对教师专业发展、儿童健全成长乃至社会公平正义等都有其意义。教师社会共情是一种教师将自己置入学生境况以洞察学生生命境遇乃至社会结构样态的能力,包含人际共情、脉络化理解和宏观观点采择三大要素。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社会共情往往遭遇阻抑,其原因主要在于个体层面的教师素质和压力问题,以及群体层面的分化和不公困境。基于教师社会共情的内涵、结构和受阻的原委,提出培育教师社会共情的实践路径:学校层面,通过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和提供教师系统培训以支持教师社会共情发展;社会层面,通过完善相关教育政策和引入社会力量以保障教师社会共情发展;个体层面,通过有意识的学习、研究和反思以洞察社会问题,循序渐进地促成自己的社会共情发展。
关键词:
共情 人际共情 社会共情 教师社会共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傅淳华 张晓轩 段伯渊
纵观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对于教育研究者素养的研究往往缺乏情感之维。但学术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因而有必要以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为切入点,以期为教育研究者的情感涵养乃至生涯发展提供启示。归根到底,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作为教育研究者共情能力的重要构成,指向于对研究对象文化境遇的理解等,有着群体性、历史性、反思性等诸多特点。着眼于教育研究的本然特质,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无论对于教育理论进步抑或教育实践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而探究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内在结构,其主要由历时性、共时性、层次性三维构成,多维协同推进教育研究者研究进程的具体展开。而若要整体推进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发展,则须倚赖教育研究者应然立场的确立、情感素养的培育、具体实践的探索等多方面的协同构建。
关键词:
教师 共情 文化 文化共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宁 卢家楣 汪海彬
通过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教师共情预测情境调查问卷》和《教师共情预测策略调查问卷》,分别调查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结果表明:教师未能准确预测学生情绪,共情预测能力现状堪忧;教师共情预测策略水平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在共情预测策略上,可将教师分为"策略滞后型"、"策略良好型"和"策略优化型"三种类型;教师共情预测能力水平、策略水平和策略类型分布,不受性别、学科和教龄等变量影响。教师须高度重视预测学生情绪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共情预测意识。遵循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师共情预测能力与策略方面的培训。
关键词:
教师 共情预测能力 共情预测策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宗诚
大学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本文从大学教师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 ,在分析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之后 ,认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研究者、教育者、知识分子三者的统一体。作为研究者 ,其根本特性是为学术而学术 ;作为教育者 ,其根本特性是热爱学生 ;作为知识分子 ,其根本特性是深刻的社会关怀
[期刊] 西域图书馆论坛
[作者]
阿布道列提·吐肯
本文借用目前服务行业广泛应用且快速发展的心理学概念——共情,阐述共情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共情的方法和其在未来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图书馆 读者服务 共情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孙炳海 於丽娜 黄小忠 冯小佳
根据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与不同类型学生对其共情判断的一致性,检验Hoffman提出共情偏好的假设。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采用Davis的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两个分量表,而学生的判断则运用上述量表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调查了450名学生和与其配对的30名教师,结果发现:(1)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在结构上与自评量表保持一致。(2)在共情量表及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的得分上,教师的自我判断均显著高于各类学生的判断。(3)在共情总分与观点采择分量表上,中等生对教师共情的判断显著低于学优生及后进生。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共情存在偏好,围绕共情偏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教师共情 共情偏见 观点采择 共情关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刘小睿
族际共情是个体与其他民族成员感同身受的群际情感,能够为促进各民族融洽共处夯实情感基础,但群体归属会导致族际偏差,弱化对其他民族的共情。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和群际接触的三重社会分类模型,可以培育积极的族际接触情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分类以达到提升族际共情的目的。构建族际共情提升路径的整合模型,可为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抓手并形成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关键词:
族际共情 社会分类 群际接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杜静 王晓芳
以社会互动理论为视角审视教师合作的意蕴与追求,教师合作则是以符号为媒介的"有意味"的互动过程、角色间的互动过程、与冲突并存的互动过程以及教师社会化的过程。由此,应然的教师合作应以平等协商为前提、强调资源的互惠、关注实践中的反思、在合作中融合竞争和冲突,注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关键词:
教师合作 社会互动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全 陈思颖
美国教师教育具有关注社会正义的传统,其核心是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是政治的、学校再生产了社会不平等、课程体现着统治阶层的政治和文化霸权。基于社会重建理论和批判理论,社会正义取向教师教育的倡导者将教师教育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路径:重建教师教育的公共领域职能,将社会学理论引入教师教育,关注语言和文本分析。社会正义取向教师教育对当前美国教师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拓展了教师教育研究的视野,也促使大学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不断关注与种族和权力有关的社会正义问题。
关键词:
美国 教师教育 社会正义 文化霸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唐丰鹤
通过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来感受和思考,共情是一种不仅在认知上而且在情感上更好地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共情是公正司法决策得以可能的前提,只有具有相应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双方的事实争议和诉讼请求,也只有对案情进行共情地理解,才能给出令当事人满意的结果;共情也是公正司法决策的保障,共情可以克服法官的偏见,也可以克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与此同时,共情具有熟悉偏见、此时此地偏见等局限,这些偏见会导致法官决策出现偏差,对此,法官必须诉诸经验和常识,并通过学习机制来缓解或消除熟悉偏见,通过正确的共情方法来缓解或消除此时此地偏见。我国法官的司法共情是比较普遍的,就共情的具体运用来说,我国法官在产生司法共情的同时,能够恪守法律的底线,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书涵 杨广青 杜亚飞
【目的/意义】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过程中,提高企业扶贫积极性是推进产业扶贫和落实产业兴旺的关键,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设计的重要抓手。【设计/方法】利用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6~2019年精准扶贫数据,深入“过程黑箱”,揭示企业高管团队扶贫决策动机。【结论/发现】(1)高管扶贫决策存在明显“政治责任”和“情感共情”动机,管理自主权的调节作用在政治和情感动机中存在显著差异。(2)当企业高管的扶贫决策源于“政治责任”动机时,若企业内部财务冗余丰富、盈利能力较强,会促使高管加大扶贫投入;而外部制度环境则不影响高管“政治责任”动机和企业扶贫投入的关系。(3)当企业高管的扶贫决策源于“情感共情”动机时,管理自主权调节作用无效,即高管纯粹因内心情感而产生的扶贫意愿不易被内部资源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权变因素动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车丽娜
教师的社会理性表现为教师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理解教育,以理想的社会价值观引领教学,致力于提升教学的社会功能的实践理性。教师的社会理性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健全的理性思维是教学认识的基础,良好的社会情感是教学交往的关键,积极的理性精神是教学伦理的根基。现代教师本应是社会价值的代言人和澄明者,却因社会理性缺失而在纷繁的价值困扰中迷失方向,在教学目标、教学决策与教学生活层面出现问题。解决教师社会理性缺失带来的教学问题,需要重新确立教学认识的社会基础,增强教学价值的社会体认,积极介入社会生活,承担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社会理性 理性思维 社会性格 理性精神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东
社会服务工作是高职教师重要的职责。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提升教师自身水平的需要。尽管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要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鼓励保障措施、提高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
社会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 师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戴南海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现行激励机制缺位以及观念上的偏差,是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体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教师观念、树立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社会服务能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秋雁
当前,信息环境、传播环境、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突发事件更加频繁,舆论形态更加多元,舆情回应需要重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益也亟需保障,舆情治理面临全新的挑战,社会舆情依法治理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只有明晰"舆情为什么需要治理""谁是治理主体""应遵循什么治理原则和法律程序"等基本问题,才能探索解决社会舆情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思维缺失、预警机制虚置、正面引导不力等关键问题,这不仅是执政合法性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迫切要求,还是言论自由保护的实现路径。社
关键词:
舆情 权利束 依法治理 协商民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