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19)
2023(9843)
2022(8313)
2021(7701)
2020(6477)
2019(14459)
2018(14052)
2017(26857)
2016(14312)
2015(15855)
2014(15477)
2013(14730)
2012(13098)
2011(11796)
2010(11154)
2009(10061)
2008(9371)
2007(7896)
2006(6382)
2005(5309)
作者
(36526)
(30535)
(30289)
(28873)
(19339)
(14570)
(13901)
(12055)
(11838)
(10547)
(10525)
(10336)
(9533)
(9487)
(9286)
(9076)
(8986)
(8884)
(8725)
(8720)
(7318)
(7260)
(7174)
(7140)
(6849)
(6845)
(6559)
(6277)
(5996)
(5917)
学科
(60980)
经济(60925)
管理(41710)
(37937)
(32422)
企业(32422)
方法(29808)
数学(26191)
数学方法(25813)
(14790)
中国(14300)
地方(13814)
(13725)
业经(12627)
(11279)
理论(10516)
(9828)
财务(9791)
财务管理(9768)
(9468)
农业(9442)
(9371)
贸易(9366)
环境(9339)
企业财务(9325)
(9070)
技术(8940)
(8603)
地方经济(8379)
(7811)
机构
大学(196331)
学院(195192)
(79031)
管理(78322)
经济(77577)
理学(69076)
理学院(68275)
管理学(67073)
管理学院(66648)
研究(58256)
中国(41642)
(39012)
(35354)
科学(34998)
(30220)
师范(30029)
财经(29589)
中心(27757)
(27260)
(27069)
(26220)
业大(25468)
经济学(25214)
师范大学(24544)
研究所(24159)
(23497)
北京(23294)
经济学院(22882)
财经大学(22295)
(21859)
基金
项目(140825)
科学(114577)
研究(106759)
基金(104544)
(89690)
国家(88942)
科学基金(78765)
社会(70345)
社会科(66844)
社会科学(66828)
基金项目(55488)
(54726)
教育(51697)
自然(49671)
自然科(48550)
自然科学(48541)
自然科学基金(47649)
(46813)
编号(43386)
资助(40795)
成果(34260)
(32393)
重点(32141)
(30875)
(30151)
国家社会(29778)
课题(29455)
教育部(28877)
人文(28430)
创新(28093)
期刊
(78321)
经济(78321)
研究(54705)
中国(32062)
(28734)
管理(28148)
教育(28002)
学报(26878)
科学(25965)
大学(21820)
学学(20269)
(19440)
技术(18985)
财经(15674)
农业(13538)
(13486)
(12860)
金融(12860)
业经(12823)
经济研究(12232)
问题(10903)
图书(9716)
技术经济(9310)
(8990)
资源(8920)
理论(8823)
统计(8578)
商业(8469)
科技(8371)
财会(8083)
共检索到266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不止于操作层面,更多的是基于价值层面的审视与体察。置身于价值日益多元的现实社会中,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可能迷失价值方向。基于舍勒的价值伦理学视角,我们看到教师的志向规定着与其相符的教育行动,并朝向特定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有必要立足于精神价值的高度,明确教育之"志",坚守教育信念,以"为师之道"引领学生"为人之道",唤醒学生的"向学之心"与"向善之志",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瑞玉  
榜样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常用方式,但对榜样教育的理论反思缺乏从"教育者应当如何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习者(去好地)生活"这个伦理学基本问题维度的系统探究。舍勒价值伦理学认为"榜样追随"是人格生成的重要时机。榜样教育的原发机制是促成学习者的"榜样追随"。"榜样追随"以"爱"为原发动力,以"同思同构"为本真状态,以"人格生成"为根本朝向。基于此,学校榜样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审慎思考榜样、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悉心呵护学生爱的能力,躬亲引领学生投身与榜样同思同构的状态,敏于体察师生的人格生成进程来构建一条现象学伦理学的榜样教育路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雨辰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不可能真正揭示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真正找到解决的办法。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应该转换价值立场,摆脱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话语系统和研究范式,实现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本文从该学科价值立场、理论根据、目的、方法上做了探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绍怀  
虽说发展经济是现代社会的头等大事 ,但发展要以和平与稳定为前提。因此 ,充分发挥道德在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道德活动 ,其行为主体都是人 ,从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 ,二者具有着相互同一的天然基础。只要我们不偏执于把经济学仅仅理解为是纯粹“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或一种“增长财富的技术” ,而是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或“关怀人类幸福的理论” ,那么不是从经济“以外”、而是从经济自身中发生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原则 ,或者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道德原则加以分析 ,从中提炼出适合市场经济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邓昶  
本文通过阐述现代信息伦理道德现象的特点,从博弈角度出发,对信息伦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由此肯定了信息伦理学博弈分析的意义,信息伦理分析对信息伦理的构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金华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研究人口发展战略,探讨生态伦理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构建生态伦理学视域下的人口发展战略思想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之爱是教育之基础,如果教师没有对于爱的实质内涵的真正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之爱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将爱视为人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之爱就是指教师的心始终向着孩子,师爱构成了教师意向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出于"心向孩子"的意向比"出于义务"有着更高的价值,这也正是爱的逻辑或心灵的逻辑。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拥有"心向孩子"的意识品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修德  
信息伦理学首先是对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进行善恶选择的系统性探究,它系统研究人类普遍的"善"是如何在信息活动中体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活动是否符合普遍的"善"或"应当"的要求,它研究信息活动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如何认识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如何做出决择等问题;其次,信息伦理学以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为指向,界定或建构那些与信息活动实践相关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再次,信息伦理学必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及形而上因素。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通过引入论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涉税举报行为的性质,认为举报行为可以归纳为损人利己型和完全害他型两类;涉税举报的效应可以分为经济上的效应和伦理上的效应两类。同时文章提出,随着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通过受理涉税举报而实现的查补收入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例将呈逐年加速下降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经济特别是伦理道德上的负效应却在增加。为了使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伸张正义者有一个伸张正义的途径,税务机关可以允许涉税举报,但为了不使非正义的行为泛滥,税务机关不应该鼓励这一行为。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吕耀怀  
在西方文献中,信息伦理学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信息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信息伦理学研究类似于西方规范的信息伦理学模式。这种模式似乎是各种有关信息问题应用伦理学的“集装箱”。我们应当建立一种一般的规范的信息伦理学。在今天,不仅要有各自适应本国国情的信息伦理学,而且应当实现信息伦理学在全球信息通道中的整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祖城  
认为企业伦理学教学应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双重期望,而面向现实问题的企业伦理学教学是实现此双重期望的有效途径。指出在企业经营中存在三类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即是非难辨的问题、与明显的不道德行为有关的问题以及与明显的道德行为有关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及它们与社会期望的联系出发,对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乐先莲  
教育与民主、教育与国家是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本源性论题。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赫斯利普在研究教育民主、民主国家中的教育角色等领域颇有建树。基于新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自由主义国家观,赫斯利普主张民主国家中教育道德角色的普遍模式涉及教育作为民主国家的社会机构的角色以及教育在民主国家中的道德责任,且两者具有一致性。民主国家中教育道德角色的扮演可以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得以体现。赫斯利普的教育在民主国家中的道德角色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为我们思考当下的教育与民主、教育与国家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滨宇  
当代美德伦理学认为,康德主义的义务论要求人们仅仅出于义务而行动,因而缺少对现实情境与真实人性的观照。沃尔夫等人特别指出,康德伦理学以及功利主义倾向于产生"道德圣贤",而在沃尔夫看来,作为一种人格理想,"道德圣贤"其实并不值得向往。这种批评严重地误解了康德伦理学。首先,康德的义务论是要确立一种行动的"底线原则",而且康德比较明确地反对任何一种"道德圣贤";其次,当代美德伦理学学者的这一质疑恰恰适用于其自身的理论,虽然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有意识地反对这种"道德完满主义";第三,从教育学的角度,美德伦理学由于其暗含着人格的"完善论",容易对受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背离了美德伦理学的初衷。相对而言,康德却提倡在对德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教育,其首要目的在于确立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它并不旨在于追求完善的品格与幸福的生活,但却是二者之所以可能的起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食霖  
道义论和功利论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它们有着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在生态伦理学理论的诠释中,仍可看到道义论和功利论的思想痕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理论冲突与融合在当代的延续。如何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课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奇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农业伦理学,距今已有20余年。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学术界在农业伦理学兴起的条件、农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方法、思想资源的挖掘和原则构建以及农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伦理关切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业已取得许多优秀成果。下一步,需要在深掘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聚焦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树立农业伦理学的学科自觉意识等方面入手,深化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