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81)
2023(2413)
2022(2109)
2021(2083)
2020(1747)
2019(4110)
2018(4285)
2017(7851)
2016(4654)
2015(5288)
2014(5182)
2013(4949)
2012(4667)
2011(4351)
2010(4247)
2009(3879)
2008(3730)
2007(3441)
2006(3047)
2005(2732)
作者
(11847)
(9777)
(9753)
(9178)
(6317)
(4879)
(4507)
(3915)
(3684)
(3601)
(3478)
(3290)
(3265)
(3047)
(2943)
(2927)
(2897)
(2856)
(2805)
(2688)
(2535)
(2454)
(2350)
(2313)
(2200)
(2180)
(2169)
(2164)
(2074)
(1971)
学科
(15468)
经济(15450)
管理(10313)
(8896)
(6985)
企业(6985)
地方(5816)
(5372)
理论(4446)
方法(4319)
(4146)
中国(4097)
业经(3970)
教育(3779)
农业(3753)
(3271)
教学(3087)
(3082)
数学(3053)
数学方法(2977)
(2974)
环境(2526)
地方经济(2421)
(2344)
(2248)
贸易(2246)
技术(2157)
工作(2127)
(2086)
(2079)
机构
大学(63077)
学院(62224)
研究(20117)
管理(19216)
(18974)
经济(18298)
理学(15891)
理学院(15575)
管理学(15215)
管理学院(15069)
(14752)
师范(14718)
(14445)
中国(14132)
科学(13310)
师范大学(11875)
(10798)
教育(10271)
(10240)
(9834)
中心(9436)
北京(9148)
(9134)
研究所(8819)
(7903)
财经(7872)
业大(7600)
技术(7147)
(7145)
(6875)
基金
项目(37464)
研究(32004)
科学(29285)
基金(24521)
(20260)
国家(19985)
社会(18102)
社会科(16924)
社会科学(16918)
科学基金(16909)
教育(16481)
(16029)
编号(14901)
(13789)
成果(13678)
基金项目(13503)
课题(11280)
自然(10007)
(9822)
自然科(9701)
自然科学(9700)
自然科学基金(9503)
资助(9155)
(8816)
规划(8699)
重点(8564)
项目编号(8459)
(8260)
(8185)
(7408)
期刊
(26518)
经济(26518)
研究(22748)
教育(17423)
中国(14790)
(9369)
学报(8827)
科学(8134)
(7286)
大学(6748)
管理(6181)
技术(5947)
学学(5723)
图书(5431)
农业(4859)
财经(4803)
(4671)
业经(4227)
(4212)
金融(4212)
(4189)
问题(4132)
书馆(4122)
图书馆(4122)
职业(4027)
资源(3990)
(3766)
论坛(3766)
(3254)
现代(3168)
共检索到98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代建军   祁妙  
教师“修为”具有双重词性,作为名词,指教师经由练习、修炼等实践过程后所达到的修养、素质、能力、道德等境界;作为动词,指教师为达成或实现某一技艺水平或境界所进行的持续的、规律的、不断深入的实践过程。教师“修为”,既指文化自觉、德性自觉、专业自觉的教师学习方式,亦为教师修心正志、修德正身、修业正行的养成过程。教师“修心”以“正志”,通过“蓄心”以“觉志”、“养心”以“诚志”、“炼心”以“正志”的“修心”过程,“正”中国文化中“育人之德性完满”的教育本体性追求为“志”。教师“修德”以“正身”,“修”为师者敬义恪责、弘道润性、怀德臻善之本德,以“德”率“身”,“德”厚“身”正,行“正德”之教;教师“修业”以“正行”,是博观精察、凝疑究源、知行相资、昭本育慧的实践共生过程,行“正”方精其所业。教师“修为”旨在汲取中国文化滋养,养成涵具中国生命学养的博练之师、厚德之师、鸿懿之师,探寻中国式教师发展之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体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卢高媛  
诗人在重要节日进行集会活动在清代十分普遍和常见。清代的扬州,文学氛围浓厚,集会唱和活动频繁。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曾燠、李彦章等人先后举行的一系列"红桥修禊"集会活动。从清代诗人集会的研究角度看,这一系列集会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关系和许多共通的特点,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而总结出集会在时代发展与变迁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汤霓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展开调查,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三大能力领域,发现:专业教师中还存在,对师范教育知识不够重视,教学能力考核标准和方法不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混乱等问题,因此,从明确专业教师培训目标,科学制定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框架,研发专业教师的培训教材,有计划的开展教师培训,切实保证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质量等方面寻求对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倩  李子建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探索"教育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探索规律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以"促进学习"代替"内容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下,教师学习的概念得以重构——不再是"学习如何教"的知识获取过程,而是一个从外在情境到个体的知识技能,直至内在的情感态度、身份价值观的生态性转变的"学为人师"的过程。这一蕴含着系统的生态性转变的学习过程,是以专业身份的建构与发展为导向和动力的,是以实践参与为发生机制的,是以实践社群(专业学习社群或专业共同体)为发生情境的。教师学习的这些规律性认识,为设计恰当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学习的发生,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评价教师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铮争  赵荣  
"修旧如旧"是中国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核心思想,其确切意义在于,在保护和体现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所蕴涵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追溯了"修旧如旧"保护思想的缘起,探讨了其与"真实性"、"可识别性"、"可持续性"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一致性。同时,针对"修旧如旧"如哪个阶段的"旧",阐述了恢复初建之"旧"、恢复某一历史状态之"旧"和保留现状之"旧"的内涵。提出了应综合考虑遗产本身的艺术价值、史料依据、保存状况、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并且灵活应用之,以获得对"修复"最恰当的理解。基于对"修旧如旧"的理解,对陕北明长城遗产保护提出了现状保护、防险加固、复原保护三类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顾侠强  
在开放教育具体教学实践中,导修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导修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导学。导学的主要内容为教导、指导、引导、辅导、督导。导学,既是开放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与设计,又是开放教育教学的一种最基础、最具体的实践与方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郝德永  赵颖  
教师是否拥有课程权力,决定着课程的品质与运行机制。传统的"认同性"课程范式,只赋予了教师传承课程知识的义务。教师没有任何研制、建构课程的权力。这是传统课程的根本弊端之一,也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与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师课程权力虚无状况、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品质的分析,提出了赋予教师课程自律角色与自主权力的改革思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龙  杜时忠  
当前我们对教师德性存在着"底线崇拜"的认识误区,即以拔高论、相对论、无效论来推理教师德性,认定教师不应该去爱"好",可事实上教师爱"好"行为本身与异己的境况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为摆脱这一困境,必须通过疏解教师受教与施教间的张力关系,从受教于"己"、施教于"众"、群己得兼等方面来把握教师爱"好"德性的理论内涵,进而通过证成爱"好"、行动爱"好"、社会爱"好"等方式,来推动现实生活中教师爱"好"德性的有效展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广  解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全局出发,把握国际大势,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教育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先进教育理念,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并在教师本质、教师地位、教师素质、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为我国教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卫东  
教师的职业自我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三个层面的自我概念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教师的职业自我包括职业自我意识与职业自我设计。职业自我意识具体指职业自我的认知与感受。职业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教师角色要求、教师职业生涯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与自我认同;职业自我感受是指职业自我效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满意、职业倦怠与职业危机等各种感受;职业自我设计是指教师在对职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以及感受的基础上对自身职业发展进程的设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继宏  
教师承担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精神、高超的教育智慧等职业品格。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引领社会潮流,传播和创新优秀文化,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闻婧  
"操心"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基本生存状态。如何让教师的"操心"呈现出褒义,发挥有益的成份,是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实际难题。那些"不会操心"的教师看起来做了很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回到教师"操心"本身,"操心"的主体是教师,缘起担心,表现为应对性反应。"会操心"的教师表现出完整的担心、明智的应对和艺术的反应,这是教师"操心"的本质展现。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檀传宝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幸福具有精神性、关系性、无限性。教师的幸福能力及其培养实际上就是教师幸福的实现问题。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一是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一是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当前教师学习中存在着备课取向、考试取向、问题取向、读书取向和写作取向,表现出功利化学习、割裂式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多方面问题。本文指出,提高教师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成"我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