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7)
2023(9074)
2022(7314)
2021(6499)
2020(5002)
2019(11153)
2018(11189)
2017(19938)
2016(11388)
2015(12725)
2014(13193)
2013(12544)
2012(12297)
2011(11527)
2010(11866)
2009(10956)
2008(10829)
2007(10155)
2006(9354)
2005(8876)
作者
(35150)
(28993)
(28976)
(27304)
(18502)
(13884)
(13161)
(11344)
(11317)
(10613)
(10057)
(9765)
(9669)
(9464)
(9286)
(8840)
(8550)
(8537)
(8395)
(8293)
(7717)
(7340)
(7115)
(6890)
(6631)
(6594)
(6512)
(6434)
(6005)
(5969)
学科
(50027)
经济(49964)
管理(28273)
(26088)
中国(19767)
(19277)
企业(19277)
地方(18493)
(16114)
业经(13662)
(11970)
(11374)
(11141)
金融(11133)
农业(10981)
(10972)
银行(10954)
方法(10805)
(10768)
(10439)
地方经济(10319)
理论(9803)
(9533)
教育(9065)
(8833)
(8137)
环境(8100)
(7957)
贸易(7946)
发展(7865)
机构
学院(167990)
大学(165787)
研究(66175)
(63602)
经济(61891)
管理(54021)
中国(49343)
理学(43683)
理学院(43028)
管理学(42150)
管理学院(41819)
科学(40629)
(38063)
(34948)
(31853)
研究所(31266)
(30686)
(29594)
师范(29303)
(29300)
中心(28973)
北京(25099)
(23939)
(23799)
农业(23639)
财经(23384)
师范大学(23231)
业大(23040)
(22096)
技术(21388)
基金
项目(100380)
研究(79516)
科学(77707)
基金(66842)
(58066)
国家(57420)
社会(47941)
科学基金(47188)
社会科(45145)
社会科学(45137)
(42209)
教育(37616)
(35579)
编号(34333)
基金项目(33694)
成果(30911)
(28595)
课题(26979)
自然(26825)
资助(26580)
自然科(26133)
自然科学(26126)
自然科学基金(25605)
重点(23616)
发展(23310)
(22877)
(22298)
(21209)
(20557)
(20312)
期刊
(88070)
经济(88070)
研究(59807)
中国(46380)
教育(34602)
(30910)
学报(28187)
科学(24893)
(24494)
管理(22589)
大学(21214)
农业(20867)
(19449)
金融(19449)
学学(19408)
技术(16424)
业经(16108)
经济研究(13366)
财经(12778)
问题(11393)
(11134)
(10327)
图书(10241)
(9639)
论坛(9639)
职业(9598)
(8737)
(8725)
(8373)
世界(8138)
共检索到287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生全  刘志慧  
教师伦理发展的既有逻辑将发展的动力和阻碍主因归咎于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忽略了教师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角色担当,从而使教师伦理发展遭遇困境。共同体视域下,教师伦理是共同体对教师身份的本质确认,为教师伦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视角、方法路径和价值标准。共同体对教师伦理发展的价值表征主要表现在作为意义共同体的理念引导、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情境交融和作为实践共同体的行为构筑等三个层面,而最终价值效用的发挥有赖于共识性的伦理信念的建立、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发展机制的生成以及反思性实践智慧的养成。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祖社  
有关文明人类共享的具有鲜明文化公共性特质的"共同价值"的伦理吁求与道德实践规制,从根本上讲,基于恒久以来对"大同世界""世界政府""永久和平"的美好期许。从古到今,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传统、不同文化与制度和生活背景下,人类提出、创制了用以维系、协调共同体成员行为规范的诸多在理趣上内在契通、相融的理念、规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们都堪称精致和聪慧。但问题是,启蒙以后的当代人类之基本的生存形制并非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与"市场"逻辑。当此全球问题愈来愈严重的时代,全球社会迫切呼吁一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仲山   王一骄  
自2014年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经历了从政策话语到学术话语、从外在逻辑到内在逻辑、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建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分析发现,现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话语书写仍存在主体地位的不充分性、体系建构的不完整性、表达与传播的工具性、书写主体与书写对象的失衡性等问题。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术书写应实现由分散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建构、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学理表达,由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的传播转换,使其学术话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逻辑体系更加完善,表达与传播更具实效性与感染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玉珠  弓秀云  张秋月  
技能社会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教育和社会革新理念。技能社会是以技能为本质与核心,以技能形成体系为重要载体,以技能共同体为建设逻辑的社会。在技能社会的建设中,应基于不同的技能形成体系,构建适应区域差异、产业差异、企业技术创新差异的多样化技能社会。在技能社会的建设中,以技能为核心的价值共同体是技能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以共赢为根本的利益共同体是技能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以主体共在均衡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是技能社会建设的结构承当。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于兰  陈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体自主追求的行为,也需要形成"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群体效应。在关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将教师纳入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自组织",是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个体依赖"的突破。在媒介化社会中,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师共同体"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实践空间,应当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促进策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牛利华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基础之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团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它是以求知和育人为基本活动内容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其本身表征了一种共生意识与智慧,是对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匡正与补充。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创建上,应当明确共同体目标,形成平等、民主的参与规则,并要谨防共同体内部的矛盾与分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吕洪刚  
社区公民道德建设除了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之外,还需要借鉴一切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杜威共同体建构理论的三个基本维度,正好契合了公民道德生成的三重逻辑。其中,共同善作为共同体追求的最高原则,是社区道德治理的价值目标;习惯是共同体中个体维系良好关系的规范,是社区公民道德的主动性生长和保证条件;民主教育是促使社区公民道德生成的基本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广千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理性思考,是对人类未来和世界前途发展的新观点、新探索。这一思想的逻辑结构系统全面、内涵丰富,包含逻辑起点、逻辑渊源、逻辑理路和逻辑归宿等四个方面,是中国着眼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回应全球治理问题而提交的中国方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碧珠   江定涛  
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快速融合,重塑职业教育新形态,表现出互补性、智能性、融合性及共生性等技术—职业教育特性。其可通过形成多模态生成效应、多主体协同效应、市场化运作效应、扁平化治理效应,提升产教融合智能化水平。因此,在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条件、应用场景及支持路径的基础上,可通过推动人机共生、赋能资源供给、统筹多元协作,重塑体现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新形态,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有效运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建松  陈正江  
教师、学生和校友是自然形成的各类学校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三类主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教师、学生和校友这三种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的行动者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复杂性越来越凸显出来。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教师、学生、校友既存在于学校内部,又存在于学校外部,发展共同体基于三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构建而成,其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工具。本文在对发展共同体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个案展开研究,提出基于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治理新模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周成海  衣庆泳  
在专业共同体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本文论述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重要意义,并指出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关键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陆宁宁  曾红  
教师实践共同体无论对于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发展乃至对于教师专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本文从建立实践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入手,阐述了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在创建实践共同体的知识共享机制、学习机制、反思机制、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魏会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以其超越时空、资源共享、交流便捷等优点逐渐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了当前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些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完善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学术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学术的生产与传播,冲击着传统学术媒体下的学术环境,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构建的新生态。学术共同体是以学术生产与传播为根本任务的学术人员群体,学术共同体与范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学术本体的两种存在形式。媒介构建是学术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途径,学术新媒体既可以通过学术生产与传播促进学术共同体构建,也可以通过推动范式形成促进学术共同体发展。学术新媒体需要特别强化其发展的学术逻辑,从注重发挥渠道功能回归到注重学术内容本身,借助媒体融合之趋势扩大参与,从而促进学术共同体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