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092)
2022(969)
2021(993)
2019(1770)
2018(1704)
2017(2855)
2016(1840)
2015(2475)
2014(2571)
2013(2260)
2012(2140)
2011(2054)
2010(2320)
2009(2105)
2008(2168)
2007(2256)
2006(2053)
2005(1938)
2004(1868)
2003(2091)
作者
(5742)
(4751)
(4581)
(4500)
(2994)
(2329)
(2213)
(1827)
(1790)
(1762)
(1637)
(1619)
(1586)
(1547)
(1530)
(1465)
(1439)
(1388)
(1375)
(1328)
(1326)
(1204)
(1199)
(1171)
(1132)
(1109)
(1096)
(1088)
(996)
(993)
学科
教学(7905)
理论(5542)
(5362)
经济(5355)
学法(4940)
教学法(4940)
管理(4165)
教育(3726)
(3370)
(3280)
企业(3280)
学理(3219)
学理论(3219)
(2462)
中国(2048)
组织(1904)
(1657)
计算(1628)
算机(1605)
计算机(1605)
机化(1591)
计算机化(1591)
(1521)
(1518)
业经(1473)
方法(1470)
(1381)
思想(1301)
政治(1251)
(1226)
机构
学院(32994)
大学(32974)
研究(9000)
(8575)
经济(8260)
(8091)
师范(8006)
(7041)
管理(7016)
教育(6528)
师范大学(6245)
(6170)
中国(6003)
(5927)
科学(5915)
职业(5479)
理学(5293)
(5251)
理学院(5169)
技术(5151)
(4922)
管理学(4884)
管理学院(4811)
北京(4736)
财经(4571)
(4444)
研究所(4284)
(3964)
中心(3859)
职业技术(3851)
基金
项目(14181)
研究(13651)
科学(9625)
教育(8999)
基金(7220)
成果(7136)
编号(6857)
(6655)
社会(6128)
课题(6049)
社会科(5667)
社会科学(5664)
(5622)
(5603)
国家(5518)
(5187)
教学(4801)
科学基金(4261)
(4020)
项目编号(3953)
规划(3900)
大学(3865)
(3718)
(3713)
阶段(3706)
研究成果(3686)
(3672)
重点(3549)
基金项目(3471)
(3428)
期刊
教育(16206)
研究(13923)
(13362)
经济(13362)
中国(9938)
(6123)
学报(5580)
技术(5425)
大学(4585)
职业(4489)
管理(4009)
财经(4006)
科学(3888)
学学(3803)
(3534)
图书(2873)
技术教育(2762)
职业技术(2762)
职业技术教育(2762)
(2628)
(2547)
论坛(2547)
书馆(2374)
图书馆(2374)
成人(2207)
成人教育(2207)
(2136)
金融(2136)
高等(2134)
问题(1990)
共检索到56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辛继湘  
教学的审美品格表现出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是教学的科学品格和伦理品格的升华。在教学中应通过呈现教学的生命之美,让教学过程灵动起来,建立审美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的审美品格得以彰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素平  田海松  
文章从实践出发,阐述了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认为英语教学需要技巧和方法,英语教学应与审美教学相结合,才能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顾云虎  宋冬生  
作为整体的教学过程是科学世界和艺术世界的融合。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属性,不是可达到可不达到的境界问题,更不是工具,而是教学凭借自己的力量以自身为目的,抗拒异化危机,守护本己,使教学之成为教学的逻辑的最终完成。教学美为教学立法,遵循教学审美原则也即坚持教学对功利性求知目的的超越,追求教学的创造自由。当下教学日益沉沦为考试而教,模式化机械化,违背审美原则,不但窄化教学创造空间,也在根本上抽空人对真善美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没有前途。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继宏  
教师承担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精神、高超的教育智慧等职业品格。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引领社会潮流,传播和创新优秀文化,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道宇  
评价品格是教师评价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求真、求善、求美三重向度的内涵:求真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好”以有效达成评价目的的科学化品格,主要包括直面成效的求实精神、评价自主的批判精神、包容他见的融通精神、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求善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对”以规范地展开评价活动的伦理化品格,主要包括以评促长的仁爱心、公平待生的公正心、守职担责的责任心和合作协调的共进心;求美层面指向的是将教学评价之事做好做对的意义化品格,主要包括愿景驱动的评价信念、生命内化的评价使命与个性彰显的评价风格。
[期刊] 求索  [作者] 颜翔林  
在美学意义上,时尚属于审美思潮所派生的趋同化审美实践,是由少部分人倡导、最终引发众人仿效的审美现象。在消费社会中,时尚成为引导消费活动的运作逻辑和心理势能,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神话景观和美学形式。时尚来源于主体的符号需要,是符号消费需要和象征消费需要的双重聚集。时尚的力量是永恒的力量和超越历史与空间的力量,因为它寄寓着人类的感性追求:消费欲望和美感以及自我被社会承认的符号力量。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燕  刘艳  林丹华  
品格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品格包括了习惯、特质和美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动力发展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下,积极品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塑造。积极品格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幸福感,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亦有助益。但是对于品格的结构模型及其衍生出的具体测量模型,不同学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西方国家基于研究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品格教育项目,试图通过营造学校环境氛围、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应重视中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格的内涵、结构的建构,并在完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开展品格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追踪研究。在实践中则需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开展的品格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欧阳康  
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大学文化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和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性探索与实践过程,是对于大学的本质和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等的科学认识、自觉设计与自主创造过程。因此,研究大学文化,离不开对于大学文化的有效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探讨。而大学管理则是形成、传承、构建、更新、发展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在机制。通过对于大学文化构建的管理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以俊  
学校形象由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景观组成 ,学校形象的审美创造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创造。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情意化原则、整体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要把握好两点 :校园建设与景观优美和谐 ;生态健全 ,融自然和人文为一体。从审美角度看 ,学校精神景观的塑造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学校形象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通过审美——艺术化的传播手段 ,在公众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教学环境的审美化包括形式上的美感和气氛上的感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玟兵  
习近平同志基于自身工作实践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内在包含许多生态审美思想。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美、"绿水青山"的生态审美价值、"美丽中国"的生态审美理想、家园的生态审美情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美生态建构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种新的审美关系。用生态审美的内生力量促使人们去努力拆解人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人类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视野和新理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卢世林  
审美游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融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活动,由于学校教育和审美游戏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因而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中学课程教学为例:语文和哲学是关于语言和解释的游戏,音乐和数学是关于符号和序列的游戏,美术和历史是关于时间和变化的游戏,地理和物理是关于空间和运动的游戏,生物和化学是关于模拟与复制的游戏。搞好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掘身体、器物和符号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地促使其相互转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钟芸梅  陈海凌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有:社会高度商品化、生产与消费审美化。消费社会审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的感官快适化以及审美的大众化。尽管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在步入消费社会,但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积极探索审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实现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腾飞是现实的需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鹏  
道德教育有必要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审美的熏陶与指引,塑造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与和谐的审美人格,而道德审美教育是适应这一需要的辅助性道德教育模式之一。它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空间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建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施滋英  
教育审美化是符合美育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教育审美化能较大限度地实现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既能满足学生们的审美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们的审美潜能,提高审美素质,增强审美能力,提升审美价值。最终实现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在生活中拥有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并且在寻找美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最优化地实现教育审美化的教育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