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
2023(1454)
2022(1281)
2021(1211)
2020(1124)
2019(2503)
2018(2527)
2017(5101)
2016(2640)
2015(3010)
2014(2933)
2013(2719)
2012(2613)
2011(2343)
2010(2332)
2009(2248)
2008(2239)
2007(2172)
2006(1971)
2005(1790)
作者
(7202)
(5747)
(5699)
(5608)
(3666)
(2788)
(2655)
(2283)
(2276)
(2268)
(2028)
(1920)
(1834)
(1767)
(1764)
(1733)
(1721)
(1713)
(1712)
(1633)
(1474)
(1370)
(1359)
(1359)
(1345)
(1335)
(1317)
(1240)
(1198)
(1156)
学科
管理(13522)
(8959)
经济(8947)
(8251)
(7806)
企业(7806)
(6968)
(5663)
国家(5628)
工作(3895)
方法(3734)
信息(3551)
(3518)
财务(3508)
财务管理(3495)
财政(3481)
企业财务(3415)
国家机关(3263)
机关(3263)
(2997)
业经(2969)
数学(2806)
数学方法(2766)
人事(2522)
人事管理(2522)
理论(2374)
机关工作(2281)
(2252)
与人(2201)
(2182)
机构
大学(39256)
学院(37217)
管理(17433)
理学(14526)
理学院(14420)
管理学(14333)
管理学院(14240)
(13177)
经济(12880)
研究(10343)
(9904)
中国(8212)
(8175)
财经(7182)
(6520)
中心(5791)
科学(5664)
信息(5642)
(5372)
财经大学(5289)
北京(5052)
(4719)
(4575)
(4472)
师范(4446)
图书(4356)
书馆(4138)
图书馆(4137)
研究所(3993)
(3930)
基金
项目(23778)
科学(18934)
研究(18817)
基金(18006)
(15132)
国家(15035)
科学基金(13336)
社会(12197)
社会科(11572)
社会科学(11569)
基金项目(9387)
编号(8663)
成果(8586)
(8230)
自然(7909)
教育(7846)
自然科(7743)
自然科学(7741)
自然科学基金(7631)
资助(7044)
(6976)
项目编号(6707)
国家社会(5389)
(5349)
(5301)
(4958)
研究成果(4937)
重点(4790)
人文(4782)
(4782)
期刊
(14058)
经济(14058)
研究(10385)
(9681)
图书(7526)
中国(7055)
情报(5833)
学报(5464)
管理(5269)
书馆(4908)
图书馆(4908)
科学(3776)
财经(3674)
大学(3667)
理论(3380)
实践(3182)
(3182)
学学(3123)
(3069)
会计(3059)
财会(3039)
(2593)
金融(2593)
经济研究(2550)
(2532)
教育(2519)
技术(2399)
(2234)
论坛(2234)
通讯(2087)
共检索到57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卫兵  
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立法可以从实体上划分为强制式和任意式、类别式和损害式、绝对式和相对式;从程序上则可分为实体式和程序式、协商式和非协商式两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当中的例外立法虽有这些类别的影子,但并没有在信息公开最大化原则指导下对这些类别科学合理地吸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卫兵  
总结归纳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的保护机制是对公开例外的宏观保护的强调。这突破了旧有强调从信息本身这一微观角度出发所进行的例外保护方式。政府信息公开例外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损害衡量、公共利益衡量、第三方协商机制和信息存在与否不披露机制4种。该4种保护机制的有效运用可以最终达到既能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保护其他应受保护的利益。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赵冬生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包括信息公开和信息控制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势在必行 ,既要倡导政府信息的充分公开 ,又要确保国家的秘密及公民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和群体利益不一致时 ,公民的知情权重于公民的隐私权。参考文献 8。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叶忠明  
审计信息是审计在对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活动、财务资料和相关资料进行监督、评价过程中生成的,是全方位传播审计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制度。应该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既不是主观行为,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班东启  
2002年审计署发布并实施《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揭开了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序幕。公告审计结果仅仅是审计信息公开制度的一个方面,一个完整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公开信息的范围、公开信息的渠道以及实现这一机制应采取的措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作为社会文明、经济一体化和重塑审计形象的必然要求,应该通过立法、加强基础建设等途径完善审计公开信息制度。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培云  
分析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入和普及,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来规制数字时代基于Web的电子政府的信息公开、利用行为的局限性,并针对数字时代电子政府技术、运行特征,从法制层面提出规范电子政府有效公开、利用政府信息的改进设想,以对未来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电子政务法提供借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宗诚  
200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一年来《条例》已取得了诸多进展,信息公开已经从一种理念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本文通过阐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揭示《条例》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几个典型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内容及特点,进而通过借鉴国外信息公开立法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全胜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是政府机关,权利主体是社会公众,其客体是政府公共信息,法律应明确界定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毅菁  
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客观地改变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认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仅无法解决在具体实施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无法赶上世界"数据民主"的浪潮。立足我国立法现状,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提出完善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全胜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受我国现有政府信息立法所确立的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现有的政府信息立法遵循的是以“保密为主,公开很少甚至不公开”立法思路,与现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所提倡的“公开为主,保密为辅”的立法思路不相一致。因此,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应该避免路径依赖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以地方立法或部门立法先行的制度变迁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晓林  
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种执政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能力可以划分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政府信息革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政府信息能力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毅  
文章在分析政府信息能力内涵的基础上,认为政府信息能力包括以下维度:信息制度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响应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文章对上述政府信息能力的具体组成内容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提升政府信息能力的主要对策:信息制度需求预测和内容创新;汲取和利用社会资源;信息应用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资源、技术和机制的有效整合。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建彬  
信息质量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政府信息质量的概念和美国联邦政府、新西兰政府及我国政府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政策法规,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指标,并采取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总体不高。为改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应制定信息质量专门性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的信息质量意识,倾听公民的信息需求,建立信息质量绩效考核机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相丽玲  王晴  
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法律法规的抽象性和行政行为的具体性双重特征,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创新和行为优化有着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法理之源是主权在民思想,知情权是法理内核,已被世界各国宪法确认为一项基本人权。作为行政行为,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但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两者的关系从传统的契约关系演变为委托代理关系,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的重要标志,前提是公众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政府信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章翠飞  
预算信息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步骤。自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预算信息公开工作逐步推进。2009年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