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98)
2023(2722)
2022(2207)
2021(2131)
2020(1719)
2019(3927)
2018(3732)
2017(7632)
2016(4157)
2015(4491)
2014(4431)
2013(4362)
2012(4078)
2011(3612)
2010(3623)
2009(3411)
2008(3224)
2007(2962)
2006(2551)
2005(2248)
作者
(10842)
(9167)
(8901)
(8641)
(5571)
(4128)
(4107)
(3648)
(3406)
(3238)
(2988)
(2921)
(2907)
(2884)
(2761)
(2643)
(2613)
(2608)
(2530)
(2509)
(2240)
(2192)
(2135)
(2127)
(2087)
(1938)
(1920)
(1847)
(1822)
(1760)
学科
(19491)
经济(19468)
管理(14233)
(12058)
方法(10094)
数学(9131)
数学方法(9100)
(9063)
企业(9063)
(6649)
中国(6387)
(5957)
(5856)
国家(5791)
(4969)
劳动(4952)
农业(4193)
财政(3897)
人事(3874)
人事管理(3873)
工作(3461)
国家机关(3368)
机关(3368)
业经(3358)
(3346)
地方(3245)
(3102)
(3068)
(3041)
贸易(3041)
机构
大学(60405)
学院(58527)
(26951)
经济(26506)
管理(23870)
理学(21287)
理学院(21068)
管理学(20754)
管理学院(20644)
研究(18671)
(14195)
中国(13775)
(11602)
财经(11209)
(10374)
科学(10175)
经济学(9261)
(8948)
财经大学(8530)
经济学院(8376)
中心(8169)
研究所(8030)
(7798)
(7533)
(7352)
师范(7298)
业大(7250)
北京(7140)
(6642)
商学(6610)
基金
项目(39980)
科学(32526)
基金(31027)
研究(29486)
(26529)
国家(26297)
科学基金(22978)
社会(21041)
社会科(20001)
社会科学(19997)
基金项目(16040)
(14007)
自然(13739)
教育(13697)
自然科(13485)
自然科学(13483)
自然科学基金(13255)
资助(12646)
(12147)
编号(11165)
(9613)
成果(9567)
国家社会(9346)
教育部(8742)
重点(8634)
人文(8329)
(8100)
(7944)
大学(7753)
(7702)
期刊
(27839)
经济(27839)
研究(17387)
中国(11718)
(11205)
管理(8492)
科学(8377)
学报(8325)
(6861)
大学(6804)
学学(6521)
财经(5958)
(5096)
经济研究(5053)
教育(4621)
农业(4446)
(4376)
金融(4376)
技术(3911)
业经(3839)
问题(3829)
统计(3167)
理论(2985)
(2917)
商业(2855)
世界(2785)
(2764)
(2739)
技术经济(2691)
社会(2599)
共检索到84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杏果  
劳动关系中"市场失灵"及政府的干预优势成为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主要理由。但是"政府失灵"的普遍存在也表明政府介入并非解决劳资冲突问题的灵丹妙药。劳动关系诸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按照辅助性原则、契约优先原则和合法性原则,合理确定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边界。同时,以劳资双方自治为基础,政府的介入方式应从"划桨"走向"掌舵",发挥有限且有效的作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胡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定位为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形成了既兴市场化之利又除市场化之弊,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劳资利益协调与平衡体系。中国特色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是:以市场化为基,释放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以法治化为本,平衡劳动关系灵活性与安全公平性;深化工会改革,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民主管理;优化行政治理,督查激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推进劳动关系网络化、精细化、专业化治理。其中,政府发挥了"劳动关系的改革者""劳动契约的规范者""劳资集体自治的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生成的内在逻辑是:思想理论基础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统一性、依存性与基于劳动力成本二重性的互利合作空间;物质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基础是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公正的分配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动力机制是经济上的内源性动力与劳动伦理上的促进性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可以建立"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现代分析框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韩鹏   李可  
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推进与深度应用的背景下,财务工作向智能化转型是会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为把握财务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视野。基于此,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与基本方法,广泛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会计职业发展的新特点,剖析财务智能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领财务智能化转型发生新变化、呈现新特点,财务人员应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赋能下财务智能化转型的现状,以更好地应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另一方面,人的活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也保持不变。这充分证明,尽管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劳动形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构的显著变革,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是我们洞察时代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本质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金钥匙”。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晨曦   武瑛   牛志伟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对于微观企业,数字化是一项全方位、关键性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变革其管理流程和模式,影响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而这些都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数字化能够赋能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其实现机制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主要在非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轩昊  熊雪梅  蔡金叶  
财务工作智能化是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握财务工作智能化的内在逻辑,能够促进财会人员应对与适应会计行业发展变革。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文将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与劳动者的重要论断与会计职业发展特征广泛结合,首先针对“会计消亡论”,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生产力要素剖析人工智能并非导致财务会计职业消亡的深层理论原因;其次,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创造过程观点,分析智能财务劳动的价值创造特性,认为其通过推动内部沟通协作和数据共享产生协作增值价值,并促使财务价值创造向管理或决策环节聚集;最后,结合劳动价值论剖析智能化背景下财会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内在原因,并从业务转型、人本理念和伦理道德建设角度提出应对思路。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鹏   陶畅   王亚琪  
预算绩效管理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以政府治理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维度探讨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在逻辑,论证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所取得的预期成效,提出了“双动力”“内外力”和“三方面”三条路径来提高政府经济、政治和社会民生治理能力,为我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指引,助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宗劲  
在中国征地困境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和现行财税体制下,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更有在"经济人"本性作用下对自身利益的诉求。用"法治"理念建立"有限政府",引入物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是化解中国征地困境可能的现实途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减少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能够大幅形成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资本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有利于个别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股份制变革为新型股份制、不断完善要素市场运行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制度。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理论观念,才能树立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理念。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何雄浪  李国平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一元论 ,承认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应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畴 ,认为凡是有益社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各种非生产劳动要素虽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 ,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要素分配并不违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宗基  
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经历了由统治、管理再到服务的逻辑转换。在古代社会,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排除了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可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只能是权力导向的统治主客体关系;到了近代社会,等级化的官僚行政垄断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允许政府之外治理力量的存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定位只能在单向度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思维框架下进行适当调适;随着治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现代社会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尤其是强调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作用,由此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正在走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汪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资源———劳动 ,在财富再创造中 ,其受教育状况综合地反映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 ,并将决定社会财富存量、增量与人结合后产生的资源能力效应。这种资源能力效应将抽象地体现为人 /物结合的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 ,进而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顾严  
劳动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它制约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程度。由于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收入最主要的组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学英  朱轩  康璐  
技能形成是劳动者获得技术、技巧和能力的过程,成就这个过程的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安排,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且有着较强的路径依赖。技能形成的路径有内部技能形成、外部技能形成和内外融合技能形成三种。回溯历史,在手工劳动阶段,学徒制占主导,是典型的内部技能形成路径;在大工业生产阶段和现代大生产下,正规职业教育作为外部技能形成路径满足了经济体量扩张的需求;随着外部技能形成中劳动力习得技能与生产脱节的劣势凸显,内外融合技能形成路径因兼具双重优势而成为未来的演进趋势。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是技能形成路径演进的前因变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