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2)
- 2023(10601)
- 2022(8403)
- 2021(8050)
- 2020(6325)
- 2019(14282)
- 2018(14622)
- 2017(27844)
- 2016(15566)
- 2015(17113)
- 2014(17413)
- 2013(16741)
- 2012(15286)
- 2011(14152)
- 2010(14835)
- 2009(13907)
- 2008(13949)
- 2007(12738)
- 2006(12113)
- 2005(11075)
- 学科
- 济(63921)
- 经济(63845)
- 业(48429)
- 农(46347)
- 管理(38431)
- 农业(30657)
- 企(27858)
- 企业(27858)
- 中国(21038)
- 业经(20473)
- 制(18176)
- 方法(16908)
- 地方(15721)
- 财(15270)
- 数学(14158)
- 策(13987)
- 数学方法(13923)
- 体(13311)
- 发(12875)
- 银(12242)
- 银行(12231)
- 行(11834)
- 学(11715)
- 贸(11447)
- 贸易(11438)
- 融(11164)
- 金融(11163)
- 及其(11158)
- 易(11147)
- 发展(10883)
- 机构
- 学院(219680)
- 大学(215528)
- 济(94971)
- 经济(92981)
- 研究(80395)
- 管理(79934)
- 理学(66902)
- 理学院(66199)
- 管理学(65133)
- 管理学院(64701)
- 中国(63647)
- 农(52447)
- 科学(45875)
- 财(45861)
- 京(45763)
- 所(41154)
- 农业(39540)
- 江(37549)
- 中心(36853)
- 研究所(36563)
- 业大(34585)
- 财经(33699)
- 范(31961)
- 师范(31746)
- 经(30472)
- 州(28907)
- 北京(28856)
- 经济学(27804)
- 院(27643)
- 省(27010)
- 基金
- 项目(133267)
- 研究(106127)
- 科学(104949)
- 基金(94294)
- 家(80600)
- 国家(79703)
- 科学基金(67650)
- 社会(67270)
- 社会科(63214)
- 社会科学(63195)
- 省(53088)
- 基金项目(48334)
- 教育(47889)
- 编号(46334)
- 划(43502)
- 成果(39933)
- 自然(39430)
- 自然科(38461)
- 自然科学(38452)
- 自然科学基金(37778)
- 资助(37222)
- 课题(32441)
- 发(31210)
- 农(30123)
- 部(30108)
- 重点(30010)
- 性(28493)
- 国家社会(27461)
- 创(27262)
- 制(27143)
- 期刊
- 济(122485)
- 经济(122485)
- 研究(74669)
- 农(57474)
- 中国(54263)
- 农业(38325)
- 财(34481)
- 教育(32435)
- 学报(31945)
- 科学(30141)
- 融(29624)
- 金融(29624)
- 管理(28482)
- 大学(25845)
- 业经(24843)
- 学学(23958)
- 技术(19187)
- 业(18302)
- 财经(17772)
- 问题(17321)
- 经济研究(17032)
- 经(15426)
- 农村(15162)
- 村(15162)
- 农业经济(14457)
- 世界(13650)
- 版(12309)
- 经济问题(11877)
- 贸(11733)
- 现代(10777)
共检索到364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树培 魏下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和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农投入带有明显的"人治"特征,缺乏有效的体制与制度保障。虽然财政支农总体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各分类支出间效率差异较大,使得总体效率较低。之所以在国家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和扩大支农支出规模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与"三农问题"却日益严峻,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支农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另一方面可归因于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城乡差距 三农问题 农民增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菊秋 王祯敏 尹志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理念下不断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然而,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目标不清晰、投入力度不够、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绩效差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应当有长远规划和明确的目标,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的数量,调整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加大绩效评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财政支农政策 成效 展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珍
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支农政策在税收、财政补贴、政府投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不断嬗变,彰显出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公平正义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等政治经济学规律。然而,通过梳理历史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倍乘劳动的有效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异化现象,并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与五大发展理念不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马克思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迈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文礼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收入相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这主要是由城乡资源的不对称流通造成的。“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中。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三农思想 一号文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静慧 吴雪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问题,围绕“三农”问题,我国不断进行政策创新实践,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主要有1978-1989年纠偏和探索时期、1989-2002年稳定和发展时期、2002-2012年新农村建设时期、2012-2021年乡村振兴时期四个阶段。“三农”政策的演进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党中央的领导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注重保持政策的耦合性和连续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保障。在未来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在不同视角下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三农”政策 乡村振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高培勇 马蔡琛
一、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法治化 今年的3月22日,是新中国第一部《预算法》实施10周年纪念日。恰好在这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对外发布了《预算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的消息。 为了让政府预算的意义真正凸现出来,这一次的预算法修订,显然要着眼于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体社会成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杰
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了恢复探索、稳定发展、繁荣、衰退、恢复、战略发展六个阶段。每一阶段职业教育的兴衰都与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政策到位职教兴,政策不到位职教衰。要改变这一现状,文章侧重从职业教育自身的内部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进口"方面吸引优质生源、完善职业教育的进修渠道,在"出口"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繁荣。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国家政策 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小汇
作为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法定特性。农发行的本质属性即要求严格依法依规办行,履行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建设"法治农发行"的路径大力推进制度体系建设。10年来,农发行为全面推进全行内部改革,先后出台数十项改革创新举措,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建章立制300多件,形成了涵盖信贷、财会、人力资源、党建工作等各方面,贯穿贷前、贷中、贷后业务流程各环节,包含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大鹏 曲承乐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涉农法律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守法共荣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和以权利调整、农业补贴、农业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农村法律调控机制,成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力量。面向新时代,需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金龙 王丽萍
改革开放以来,最初的农地产权政策调整源于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需要,做法是不断缩小土地耕作的责任主体,直至农户家庭。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赋予农户稳定的土地经营权,通过"两权分置"使农户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随着农民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中央开始推进"三权分置",即在所有权不变、承包经营权稳定的基础上,放活经营权,利用经营权的市场化配置实现耕地的有效利用。农地产权演变的特征体现为:农地产权政策演变顺应宏观环境的变化;产权主体的重心不断下移直至承包户;承包经营权身份属性弱化而财产属性增强。未来农地产权将不断细化,经营权可能得到强化,所有权主体面临重构,但改革难度也将不断加大。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地产权 两权分置 三权分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智彬
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可以从中梳理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三个重要政策议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城乡公平和城乡一体化问题,这三个议题共同建构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框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方乐
由政府主导设立的政策性纾困基金可帮扶化解民营企业的流动性危机,在后疫情时代具有特殊价值。然而,面对基金被误投至非适格主体、基金被内部人侵蚀、基金难正常退出等风险,理应发挥规制功效的法律规范却遭遇着大范围供给不足的窘境。对此,前述风险本质来源于公益性风险转嫁行为的不良激励,而多重代理关系中高额代理成本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显现的可能。为回应针对性规制风险的法治诉求,地方政府不仅需要配套法律规范,更应在规制框架上做出合理设计。一方面,借鉴风险救助基金规范等范本,建构明确的对象筛选机制和基金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围绕基金管理人实施激励相容,在革新绩效激励因素的同时,划定法律责任并落实监督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明勇
传统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问题,一方面,以粗放式扩张为形式,从而人为地破坏自然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为了政府的政绩及"形象工程"需要,不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了随领导人变化而变化非生态化产业政策制度。因此,运用PPP等融资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了产业政策制度法治化的城镇化;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包含自然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生态产业结构调整的二个方面的子制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红卫
五年制高职政策的初衷是探索一条有利于专科教育有效发展的新途径,直到世纪之交其有利中高职衔接的优势方被大家重视。五年制高职有其独特优势且与我国目前教育政策目标取向一致,故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应大力发展五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的致命弱点及高校扩招、适龄就学人口的减少,使五年制高职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普通教育加职业培训"可能是未来包括五年制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政策 回顾 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