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0)
- 2023(9074)
- 2022(7597)
- 2021(7044)
- 2020(5828)
- 2019(13433)
- 2018(13300)
- 2017(24549)
- 2016(13216)
- 2015(14996)
- 2014(14873)
- 2013(14867)
- 2012(14402)
- 2011(13812)
- 2010(13809)
- 2009(13147)
- 2008(12946)
- 2007(11607)
- 2006(11118)
- 2005(10481)
- 学科
- 济(79027)
- 经济(78946)
- 管理(32278)
- 业(26498)
- 方法(25775)
- 数学(22527)
- 数学方法(22380)
- 中国(21922)
- 企(21126)
- 企业(21126)
- 学(18092)
- 地方(17724)
- 制(14807)
- 农(14580)
- 业经(14102)
- 财(13344)
- 贸(13102)
- 贸易(13092)
- 地方经济(12845)
- 易(12727)
- 融(11871)
- 金融(11870)
- 体(11748)
- 银(11197)
- 银行(11167)
- 行(10955)
- 和(10532)
- 环境(10185)
- 理论(9731)
- 发(9665)
- 机构
- 大学(210760)
- 学院(203145)
- 济(100575)
- 经济(98983)
- 研究(86039)
- 管理(67699)
- 中国(65382)
- 理学(56076)
- 理学院(55324)
- 管理学(54535)
- 管理学院(54134)
- 科学(49004)
- 京(46664)
- 财(45906)
- 所(45121)
- 研究所(40743)
- 财经(35395)
- 中心(35393)
- 经济学(34232)
- 农(33701)
- 经(32309)
- 江(31213)
- 北京(30948)
- 经济学院(30385)
- 院(29933)
- 范(29237)
- 师范(28940)
- 科学院(26377)
- 农业(26365)
- 财经大学(26120)
- 基金
- 项目(123228)
- 科学(96718)
- 基金(91513)
- 研究(90360)
- 家(81426)
- 国家(80799)
- 科学基金(66569)
- 社会(60705)
- 社会科(57608)
- 社会科学(57592)
- 基金项目(45874)
- 省(43295)
- 教育(41005)
- 自然(39714)
- 资助(38860)
- 自然科(38741)
- 自然科学(38723)
- 划(38375)
- 自然科学基金(38084)
- 编号(33198)
- 成果(29974)
- 部(29442)
- 重点(29042)
- 发(28399)
- 国家社会(27361)
- 中国(27229)
- 教育部(25415)
- 课题(24998)
- 创(24488)
- 大学(23696)
- 期刊
- 济(121673)
- 经济(121673)
- 研究(76383)
- 中国(46036)
- 学报(35289)
- 财(34338)
- 科学(31497)
- 农(30683)
- 管理(28604)
- 大学(26611)
- 教育(24296)
- 学学(24274)
- 融(21712)
- 金融(21712)
- 经济研究(21413)
- 财经(20830)
- 农业(20615)
- 经(18345)
- 技术(16368)
- 问题(16276)
- 贸(15269)
- 世界(14529)
- 业经(14279)
- 国际(14162)
- 业(11844)
- 技术经济(11506)
- 图书(11388)
- 统计(10094)
- 经济问题(9996)
- 改革(9363)
共检索到340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稻葵
中国经济崛起对现代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可以总结为"把改革搞对"(get the reform right),即通过创立一系列过渡性的、具有不断演进潜力的制度安排,不断推进改革,打破妨碍经济发展的一个个瓶颈,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中国经济最迫切的就是要改革过去16年以来基本没有重大变革的财政税收体制,这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瓶颈。只有大胆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模式才能在全世界站稳脚跟。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学 经济发展 中国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逄锦聚
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同仁:今天西南财经大学举行《陈豹隐全集》出版发行暨陈豹隐学术成就研讨会,纪念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传播者、《资本论》首译者陈豹隐教授,并以此发掘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首先,我向为开展这项工作作出决策和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和学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研讨会表示祝贺,并向邀请我参加会议的西南财大领导和经济学院的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南平 朱琛
彭迪先是老一辈经济学家,他在毕生的经济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中,正本清源,引领实践,启示当代与未来,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
彭迪先 经济理论 经济实践 贡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武建奇
一、中国现行经济学需要改革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也是对实践的总结。经济学理论作为威力巨大的“促进剂”,曾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起过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但经过17年的风雨变迁,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又反过来提出了对经济学本身进行改革的要求。中共“十四大”尤其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刀阔斧,日新月异,而经济学依然板着一幅“老面孔”。改革初期,经济体制变动所蕴含的新观念与原有理论的不吻合尚未达到“白热化”地步,所以,对原有经济学稍加“发展”这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传江 聂华
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充满创新精神是十六大报告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和贡献,这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和“三农”、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十六大报告 经济理论 创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宇 邓翔
本文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重点研究了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特别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的持续增长主要动力仍来自于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其技术进步的贡献仍相对较小,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仍在于创造一种更为市场化和公平的制度环境,以使得创新,包括制度和金融创新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军林 郑志
罗伯特.J.奥曼(Robert J.Aumann)193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38年移居美国纽约。195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奥曼加盟普林斯顿大学工业与军事应用研究小组。1956年奥曼移居以色列被聘为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所讲师。1968年升为教授。多年来,奥曼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一直是特拉维夫大学数理统计系的编外教师。从1985年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乃全
论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刘乃全理性预期理论作为现代西方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其影响之大、发展之迅速是其它新兴的经济分支理论所无法比拟的,它已经在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预期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理性预期理论不仅向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立君
理查德·塞勒既是第一个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的学者,也是首位把行为经济学引入法学领域的经济学家。他将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的行为经济学假设引入主流法和经济学,并对其坚持的三项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批评。在实证研究方面,塞勒主要阐释了行为经济学如何帮助解释那些与法律相关的人类行为以及法律为什么采取了它现在所采取的形式。在对策研究方面,塞勒致力于研究法律应该如何被制定才能使之更好地实现它特定的目标。在规范层面,塞勒提出了一种温和专制主义观念,认为政府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知识优化政策设计,助推人们做出最优决策。波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丰雷 魏丽 蒋妍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红军 高帆
本文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减少贫困、维持社会稳定和增加人民富裕的一系列宝贵经验,总结在主流经济学中发展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并进而分析了这一概念框架的内涵与外延;概括了改革以来中国发展治理所体现的若干核心经济学特征,并进而探讨了它未来现代化的必要性与方向以及这种发展治理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治理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田国强
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在中国"双一流"建设中,尤其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文章首先分析了世界一流经济学科建设之于"双一流"战略导向的契合度,然后探讨了中国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难点及其突破点,进而阐述了中国可从哪些方面为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研究认为,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需要按照国际同行学术标准进行评价,所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国问题)应该是国际同行关注的问题,从而需要从完善学科分类评价体系、加强原创性研究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等方面加以突破。与此同时,针对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研究指出,对...
关键词:
双一流 经济学发展 中国贡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张科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西学东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学研究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旅游写入其中,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成就和独有贡献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自我完善以及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综合,是我国经济学改革之路。 较大范围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效方法是综合。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要的经济学说的综合。第一次是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穆勒的综合;第二次是19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综合;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萨缨尔森的综合。尽管这三次综合都是西方经济学内各学派经济学的综合,但每一次综合都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主张的综合与这三次综合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