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70)
2023(5276)
2022(4434)
2021(4426)
2020(3513)
2019(8364)
2018(8510)
2017(13651)
2016(8731)
2015(9830)
2014(10312)
2013(9286)
2012(8777)
2011(8189)
2010(8782)
2009(7815)
2008(8030)
2007(7764)
2006(7103)
2005(6832)
作者
(23200)
(18901)
(18769)
(18207)
(12265)
(9309)
(8801)
(7601)
(7469)
(7176)
(6498)
(6480)
(6474)
(6234)
(6024)
(5913)
(5841)
(5709)
(5592)
(5503)
(5253)
(4776)
(4655)
(4645)
(4617)
(4457)
(4304)
(4190)
(3986)
(3892)
学科
(23092)
经济(23062)
教育(21231)
管理(17916)
(14657)
中国(14252)
(12819)
企业(12819)
理论(11571)
(9860)
教学(8966)
(7204)
(6805)
方法(6293)
(5976)
业经(5554)
(5226)
学法(4913)
教学法(4913)
地方(4900)
研究(4857)
(4627)
发展(4606)
思想(4576)
(4480)
技术(4419)
政治(4410)
(4308)
银行(4294)
关系(4262)
机构
大学(118926)
学院(113992)
研究(43484)
(32412)
经济(31158)
教育(31066)
管理(30201)
(28527)
(28327)
师范(28193)
中国(27622)
科学(26196)
理学(23754)
理学院(23258)
(23067)
师范大学(22952)
(22533)
管理学(22460)
管理学院(22178)
研究所(20323)
(19942)
北京(19569)
技术(18563)
职业(18207)
中心(18040)
(18021)
(15678)
(15588)
财经(14360)
(13858)
基金
项目(60369)
研究(54266)
科学(46300)
基金(36359)
教育(34345)
(30824)
国家(30304)
社会(28601)
成果(26682)
编号(26567)
社会科(26497)
社会科学(26488)
(25813)
科学基金(23722)
(23437)
课题(22975)
(20069)
基金项目(17335)
项目编号(15814)
(15702)
规划(15686)
重点(15518)
资助(15295)
(14359)
研究成果(14334)
(14251)
(14083)
(14020)
(13867)
(13829)
期刊
教育(56122)
研究(50483)
(46594)
经济(46594)
中国(38850)
学报(18982)
(18377)
大学(15607)
技术(15259)
科学(14910)
(14392)
职业(14283)
管理(12773)
学学(12297)
图书(9992)
技术教育(9373)
职业技术(9373)
职业技术教育(9373)
农业(9164)
(8915)
金融(8915)
财经(8491)
(8386)
论坛(8386)
书馆(7918)
图书馆(7918)
(7469)
高等(7058)
业经(7012)
(6630)
共检索到206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探究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又是一种教育精神。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权利。因此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探究生活;基本途径是"重建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重建学校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研究型课程)的常态化""重建学校文化:创造‘研究型学校文化’"。而这一切均需建立在新的教育信念的基础之上。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涂又光  
论人文精神涂又光①人文精神,在中国,在西方,象一轮喷薄而出的海上红日,正在高等教育中升起。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传说五帝到清朝末年,可谓“人文”阶段;近百年来,可谓“科学”阶段;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在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教育应当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活动,理应最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蕴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从中我们将在有关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一系列问题上获得许多新的灵感。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我们不仅能够清醒地看到实然的教育和应然的教育之间的偏差和距离,而且更能够清晰地看到未来教育及其改革的出路和希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时伟  薛天祥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是文化的"形而上"部分。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内在思想反映,而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思想映照。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以及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  
本文首无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的由来及中国文化中人文的涵义 ;其次 ,分析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主要观念 ,认为人文主义的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 ,本文提出我们今天的新人文精神并不排斥科学 ,它包含两个相关方面 :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 ;最后 ,文章提出 :新人文教育 ,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生活中的人文性 ,二是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林少敏  张文质  
人文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内容,探讨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有论者指出,人文教育的实质不是知识性、技术性、应用性、时尚性的,它的实质是精神性的。那么,人文教育宣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本刊刊发的关于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对话,或许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人文教育的实质有所帮助。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彭冬莲  
数字技术在彰显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问题。本文分析了数字技术给人文精神带来的利弊,为数字人文精神的构建提出了几点设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章开沅  
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章开沅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关心的热点。关于通识教育,1988年秋天我在索菲亚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演讲曾有所阐述,现摘录数段如下;“此次会议的主题是:‘20世纪的大学──发展、问题、前景及预测’,我只就一个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新世纪高等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克服功利主义的狭隘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等学校要在办学理想上、课程建设上、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重视人文精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萍  
新世纪是一个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需求全面增长的人文社会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将不断融合 ,科学主义是未来教育目的观的基础 ,人文主义是未来教育目的观的方向、因此 ,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的各要素上张扬人文精神 ,实施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毅  
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文教育的全新尝试。本文从理性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实际状况,旨在说明“课程整合”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引起重视与推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斌  尹艳秋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唐斌尹艳秋近年来,关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问题成为了高教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应指出的是,在目前的理论探讨中存在着一种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认识,似乎在教育中弘扬了科学精神,不仅不利于人文精神的...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孙琛  黎江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之"源泉",人文精神又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大学文化发展的使命所在,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人文精神教育是大学教育之本质与灵魂。从高度专业化的传统教育模式、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大学管理的泛行政化三个方面分析大学人文精神严重"滑坡"的原因,并对强化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可行路径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创新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摆脱传统惯性,重塑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积极营造大学精神家园,切实体现人文关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明洋  王建英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作为居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其根本作用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而要达成该目的,则应当以居民的各方面需求为方向,在城市艺术设计中坚定为居民服务的原则,其中,人文精神的融入便是体现城市艺术设计根本原则的表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建珊  罗玉萍  
在现代教育中,科技史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科技史教学不应仅是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应从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向度出发,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