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0)
- 2023(7035)
- 2022(5743)
- 2021(5202)
- 2020(4440)
- 2019(9561)
- 2018(9035)
- 2017(17304)
- 2016(9660)
- 2015(10290)
- 2014(9998)
- 2013(9839)
- 2012(8890)
- 2011(7936)
- 2010(7764)
- 2009(7278)
- 2008(7223)
- 2007(6546)
- 2006(5842)
- 2005(5107)
- 学科
- 济(36003)
- 经济(35949)
- 业(33201)
- 管理(31607)
- 企(26597)
- 企业(26597)
- 方法(16073)
- 财(14958)
- 数学(13726)
- 数学方法(13628)
- 农(11630)
- 中国(11519)
- 务(9581)
- 财务(9569)
- 财务管理(9555)
- 企业财务(9179)
- 学(9095)
- 业经(8764)
- 贸(8689)
- 贸易(8687)
- 农业(8659)
- 易(8480)
- 制(7880)
- 技术(6965)
- 银(6881)
- 银行(6850)
- 融(6478)
- 金融(6477)
- 行(6450)
- 劳(6299)
- 机构
- 大学(142575)
- 学院(140293)
- 济(57917)
- 经济(56912)
- 管理(52453)
- 研究(46339)
- 理学(45865)
- 理学院(45342)
- 管理学(44582)
- 管理学院(44351)
- 中国(35351)
- 科学(30217)
- 农(29577)
- 京(28936)
- 财(27422)
- 业大(24584)
- 所(24304)
- 农业(23559)
- 研究所(22290)
- 财经(22152)
- 中心(20914)
- 江(20666)
- 经(20219)
- 范(18589)
- 经济学(18558)
- 师范(18273)
- 北京(17711)
- 经济学院(16850)
- 财经大学(16514)
- 州(16201)
- 基金
- 项目(96356)
- 科学(75703)
- 基金(72065)
- 家(65280)
- 国家(64718)
- 研究(64672)
- 科学基金(54803)
- 社会(43953)
- 社会科(41694)
- 社会科学(41680)
- 基金项目(38618)
- 省(37058)
- 自然(36548)
- 自然科(35773)
- 自然科学(35759)
- 自然科学基金(35171)
- 划(31865)
- 教育(29393)
- 资助(28247)
- 编号(23732)
- 重点(21849)
- 部(21177)
- 创(20475)
- 发(20006)
- 创新(19160)
- 计划(18928)
- 科研(18892)
- 国家社会(18879)
- 成果(18640)
- 业(18091)
共检索到202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海生
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中两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二者的关系是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本文将致力于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分析按资分配对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一帆
本文对传统理论关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界定,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原则并存的方针.就必须全面拓展按劳分配的作用范围:一要打破公有制的框框,确认按劳分配与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的可兼容性;二要打破“个人生活消费品”的框框,确认按劳分配对部分生产基金的分配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和军
从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出发,世界范围的实证分析未能支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相等的假说。既然二者的比例范围并不相等,则完全有理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部阶段突破所有制教条的束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提升经济效率,并且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局部阶段民营经济为主体与整个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矛盾。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 ,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 ,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 ,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效率 公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萍 张存刚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作为分配关系 ,其存在的合理性应该从生产关系中找。不能以十五大提出的按要素分配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来说 ,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存在的差别是很大的。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克任
目前我国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因而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它作为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一种设想、也包含不少主观臆想的因素或非科学的成份,从而使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当前明确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开超 杨海涛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 ,理论上的难点可能在于它们结合的基础。表面上 ,按劳分配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按要素分配则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二者存在明显的不相容性。实际上 ,如果从隐藏在按劳分配理论和按要素分配理论背后的理论逻辑来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 ,社会化大生产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平台 ,直接而明晰的要素产权是它们共同的分配依据 ,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是它们共同的分配标准 ,产品和劳务是它们共同的分配对象 ,货币价格是它们共同的实现形式。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它们结合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要素产权 要素贡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共有的分配原则,它是更高一层次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必须允许并鼓励企业家才能参与收益分配,同时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直接参与利润分红的不合理倾向。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企业家才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欢进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质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或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所谓按劳分配,分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实质上包含着四个方面含义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上,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按劳分配包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命题。
关键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白书祥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现阶段具有有别于马克思设想模式的新特点;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体现特定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既可以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又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艳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属于分配关系的范畴。按劳分配,在我们传统理解的涵义里是指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从雇主那里取得维持自身及其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那部分劳动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产权的广泛存在,及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来生产社会财富而采用的分配形式,它要求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要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广科 黄瑞芹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是以大量消耗知识为特征的 ,与此相对应 ,社会财富分配的轴心也由资本转向知识 ,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按知分配。按知分配不同于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应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知分配并存 ,而其发展的趋势将是按知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中 王石红
按贡献分配原则并不改变和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成立的条件和根本特征 ,与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兼容性。但按贡献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制度反映的关系和要求不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按贡献分配反映的是多元所有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企业劳动者对公有产权的平等占有并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这种占有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替代。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必须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机制 :第一层次的分配 ,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平等地 ,按照其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分得一个收入份额。第二层次的分配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 ,分得一部分公有产权收益。...
关键词:
按贡献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制度 结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兰卫东 唐平
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有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分析,提出了按劳分配的二层次实现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克
特定社会的分配关系总是由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成熟、不发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者劳动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决定了在分配上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