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42)
2023(5805)
2022(4917)
2021(4402)
2020(3764)
2019(8434)
2018(8287)
2017(15867)
2016(8842)
2015(9934)
2014(10045)
2013(9889)
2012(9130)
2011(8415)
2010(8626)
2009(8374)
2008(8503)
2007(7896)
2006(7203)
2005(6747)
作者
(25482)
(21613)
(21193)
(20317)
(13537)
(10152)
(9587)
(8178)
(8145)
(7782)
(7506)
(7187)
(7144)
(7064)
(6964)
(6544)
(6300)
(6237)
(6220)
(6108)
(5588)
(5256)
(5016)
(4974)
(4879)
(4846)
(4788)
(4640)
(4246)
(4242)
学科
(33512)
经济(33431)
管理(32642)
(29215)
(24533)
企业(24533)
(13883)
(12877)
方法(12410)
中国(11280)
(10060)
数学(9828)
数学方法(9686)
(8932)
业经(8896)
(8118)
体制(7633)
(7579)
财务(7551)
财务管理(7530)
企业财务(7178)
(7054)
银行(7044)
理论(6991)
农业(6908)
(6730)
(6712)
金融(6709)
(6448)
(5986)
机构
大学(137033)
学院(133886)
(56156)
经济(54990)
管理(48975)
研究(44560)
理学(41077)
理学院(40611)
管理学(40025)
管理学院(39744)
中国(34468)
(31503)
(28593)
科学(24947)
财经(23907)
(22257)
(21849)
(21472)
中心(19637)
研究所(19532)
经济学(18412)
(18352)
师范(18210)
北京(18111)
(17897)
财经大学(17502)
(16870)
业大(16397)
经济学院(16304)
(15800)
基金
项目(82200)
科学(65558)
研究(62884)
基金(60849)
(52079)
国家(51625)
科学基金(44453)
社会(41931)
社会科(39719)
社会科学(39711)
基金项目(31441)
(30837)
教育(29367)
自然(26574)
(26332)
自然科(25954)
自然科学(25948)
自然科学基金(25510)
编号(25102)
资助(24417)
成果(22775)
(21908)
(19247)
重点(18605)
课题(18066)
国家社会(17861)
教育部(17165)
(17003)
(16906)
(16708)
期刊
(67832)
经济(67832)
研究(44810)
中国(31574)
(27091)
学报(20706)
管理(20173)
科学(18490)
(17117)
大学(16538)
教育(16440)
学学(14998)
财经(14013)
(13388)
金融(13388)
(12061)
技术(10978)
农业(10614)
经济研究(9951)
业经(9563)
问题(9137)
图书(8339)
(7118)
(6734)
书馆(6466)
图书馆(6466)
理论(6391)
现代(6112)
改革(6092)
(6092)
共检索到215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中  王石红  
按贡献分配原则并不改变和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成立的条件和根本特征 ,与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兼容性。但按贡献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制度反映的关系和要求不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按贡献分配反映的是多元所有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企业劳动者对公有产权的平等占有并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这种占有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替代。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必须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机制 :第一层次的分配 ,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平等地 ,按照其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分得一个收入份额。第二层次的分配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 ,分得一部分公有产权收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宏伟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新突破,是对按劳分配制度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深化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仕中  张云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成安  杨青  
允许非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时,提出了“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新要求,并将劳动要素的分配与资本、管理、技术等非劳动要素的分配置于相同层次进行表述,这一思想是对原有分配制度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党在理论上的更加务实和更趋成熟;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公有制经济内部收入分配领域深层次改革的开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 ,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 ,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 ,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寿春  马跃华  
公平有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 ,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论从起点上还是从结果上都能体现社会公平分配。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中 ,社会公平的实现条件就是各要素的价格与其边际物质产品的比值相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从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和同一要素的不同投入者之间两个层面上实现公平分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振国  
本文认为,按贡献分配将劳动与其他非劳动要素统一于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统一于社会贡献,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统一于按贡献分配。这一原则体现了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等时代性,把握了按贡献分配规律的必然性,是我国分配理论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遐见  
按贡献分配是在全社会中各种生产要素以其对社会财富增长的业绩而相应获取报酬的方式 ,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化分配模式。构建和实施按贡献分配机制 ,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 ,充分发挥各要素主体的价值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邵忍丽  李富有  白凤娇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既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也有财产、税收、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解决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为此,不仅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而且要进行财产税、金融、价格、行政等方面的改革;实施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改革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确保多方面改革产生协同效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海波  
本文将现代分配制度归结为劳动力商品按其价值分配,货币资本和智力资本按其形成的利润分配;把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经济条件归结为劳动力商品化、货币和智力的资本化;提出要根本转变与现代分配制度不相适应的观念,特别是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建立现代分配制度的首要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