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0)
2023(6594)
2022(5633)
2021(5267)
2020(4419)
2019(10027)
2018(10154)
2017(18850)
2016(10759)
2015(12363)
2014(12286)
2013(12055)
2012(11487)
2011(10473)
2010(10427)
2009(9597)
2008(9363)
2007(8686)
2006(7859)
2005(7071)
作者
(33682)
(27861)
(27762)
(26298)
(17703)
(13588)
(12681)
(10967)
(10830)
(10108)
(9631)
(9596)
(9435)
(9040)
(9024)
(8566)
(8266)
(8196)
(8184)
(8094)
(7124)
(7117)
(6888)
(6750)
(6432)
(6323)
(6224)
(6074)
(5762)
(5690)
学科
(37846)
经济(37781)
管理(27463)
(24755)
(18537)
企业(18537)
(13645)
中国(12941)
方法(12720)
(12353)
(11081)
(10227)
数学(10020)
地方(10011)
数学方法(9852)
农业(9534)
理论(9165)
业经(8769)
(8418)
教育(7522)
(6734)
金融(6725)
(6589)
银行(6554)
(6479)
(6317)
(6018)
劳动(5999)
(5925)
贸易(5922)
机构
大学(154251)
学院(152258)
研究(58324)
(54388)
经济(52884)
管理(49511)
中国(43318)
理学(40949)
理学院(40315)
管理学(39369)
管理学院(39087)
科学(38822)
(35504)
(32927)
(31595)
研究所(28688)
(27653)
农业(26264)
(26215)
中心(25855)
业大(25689)
(23671)
师范(23321)
北京(22399)
(21335)
(20818)
财经(20809)
(20546)
技术(18946)
(18653)
基金
项目(98771)
科学(75097)
研究(71029)
基金(68288)
(61878)
国家(61291)
科学基金(49818)
社会(41847)
(39912)
社会科(39181)
社会科学(39169)
基金项目(35549)
(34590)
教育(33074)
自然(33005)
自然科(32163)
自然科学(32147)
自然科学基金(31539)
编号(29453)
资助(28218)
成果(25970)
重点(22831)
课题(22435)
(21733)
(20951)
(19668)
计划(19523)
科研(18843)
创新(18453)
(17857)
期刊
(69091)
经济(69091)
研究(48724)
中国(39426)
学报(32258)
(30538)
科学(26687)
教育(23678)
大学(23406)
(23162)
学学(21695)
农业(20271)
管理(19147)
技术(13218)
(13011)
金融(13011)
财经(11666)
(10841)
业经(10792)
(10180)
经济研究(10104)
图书(9955)
问题(9436)
(9380)
业大(8497)
书馆(7395)
图书馆(7395)
资源(7320)
农业大学(7197)
(7195)
共检索到246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梅竹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报告对分配问题的阐述,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格局。首先,它肯定了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并在现阶段是分配的主体;其次,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以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形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蔡思复  
收入分配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按劳分配 ,也不能鼓吹按生产要素分配 ,而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辩证统一。因此 ,我们要遵循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使劳动者收入保持一定幅度的适度增长 ;在使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逐步提高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科学选择这种收入双增长模式 ,合理地使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是保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婷  
本文首先提出了正确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分配制度的具体含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分别讨论了学界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的六种不同理解,对六种观点分别进行了辨析,认为这些观点具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何为"按劳分配为主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最后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一鸣  王跃飞  杨华  祖斌  邢伟  顾严  
前不久,为全面了解当前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我们赴广东省深圳市,就企业工资分配领域的改革实践进行调研,对提高企业普通职工工资的思路和对策,形成了初步认识和建议。一、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总体进展和深圳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步骤、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慎霞  周国宝  张术环  
初次分配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从结果公平的角度讲,初次分配公平的直接表现是劳动报酬占比高。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基本分配制度,尽管学界对于按劳分配的范围、其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存有争议,但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贯彻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初次分配公平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劳动收入的内部结构,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梅竹林  孟湘慧  
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全面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是“八五”期间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三铁”同按劳分配是对立的,不破除“三铁”,就不能彻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汤美莲  
再论按劳分配中的等价原则─-答逸红同志的商榷汤美莲拙作《按劳分配中的等价原则》一文在《消费经济》1993年2期刊出后,黄倚衡同志以《按荣分配不是等价交换》为题撰文,在《湖南商专学报》(内刊)提出商榷,今又以该《商榷》文,换了一个标题为《按劳分配与等价...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雪串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 ,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者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 ,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 ,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 ,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 ,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中  王石红  
按贡献分配原则并不改变和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成立的条件和根本特征 ,与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兼容性。但按贡献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制度反映的关系和要求不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按贡献分配反映的是多元所有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企业劳动者对公有产权的平等占有并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这种占有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替代。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必须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机制 :第一层次的分配 ,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平等地 ,按照其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分得一个收入份额。第二层次的分配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 ,分得一部分公有产权收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鑫森  
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分清楚,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情况下,广大劳动者对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更为关注,因为分配问题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形式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强劳动者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社会主义废除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范莲芬  
1960年,毛泽东同志曾仔细阅读过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谈到政治思想工作和物质鼓励的关系时,曾指出:“这本书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是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这反映了相当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靠物质鼓励,就没有别的办法。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前半句是说要尽最大努力来生产。为什么要把这两句话分开,总是片面地讲物质鼓励呢?”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晓亮  
对《论商品型按劳分配》一书的评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晓亮《论商品型按劳分配》是由王克忠撰写、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专著。这本书是国家博士点科研项目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本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的经验教训,将马克思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樊允平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决定”作用(一)商品型按劳分配的产生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劳动者的劳动被直接当作社会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在作了社会扣除以后,从社会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产品型按劳分配。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那末,商品经济,特别商品交换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克  
特定社会的分配关系总是由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成熟、不发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者劳动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决定了在分配上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