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55)
- 2023(5085)
- 2022(4348)
- 2021(4157)
- 2020(3353)
- 2019(7425)
- 2018(7039)
- 2017(14152)
- 2016(7881)
- 2015(8550)
- 2014(8494)
- 2013(8181)
- 2012(7796)
- 2011(7294)
- 2010(7736)
- 2009(7401)
- 2008(7536)
- 2007(7082)
- 2006(6762)
- 2005(6200)
- 学科
- 济(29559)
- 经济(29516)
- 管理(27926)
- 业(25879)
- 企(22264)
- 企业(22264)
- 财(10948)
- 农(10761)
- 方法(9773)
- 中国(9067)
- 策(8895)
- 制(8773)
- 业经(7663)
- 数学(7581)
- 数学方法(7415)
- 务(6649)
- 财务(6624)
- 财务管理(6612)
- 农业(6468)
- 学(6441)
- 企业财务(6356)
- 及其(6224)
- 地方(6182)
- 理论(6091)
- 贸(6042)
- 贸易(6039)
- 银(5969)
- 银行(5968)
- 易(5905)
- 体(5890)
- 机构
- 学院(117305)
- 大学(116191)
- 济(48611)
- 经济(47425)
- 管理(44289)
- 研究(40201)
- 理学(36771)
- 理学院(36425)
- 管理学(35928)
- 管理学院(35696)
- 中国(32072)
- 财(27336)
- 京(24523)
- 科学(21914)
- 财经(20443)
- 所(19864)
- 江(19486)
- 经(18412)
- 中心(18275)
- 研究所(17453)
- 范(17093)
- 师范(17024)
- 北京(15897)
- 州(15550)
- 农(15441)
- 财经大学(14835)
- 经济学(14418)
- 院(14342)
- 师范大学(13367)
- 业大(13028)
- 基金
- 项目(67425)
- 研究(54279)
- 科学(53866)
- 基金(48526)
- 家(40866)
- 国家(40467)
- 科学基金(34814)
- 社会(34520)
- 社会科(32628)
- 社会科学(32618)
- 省(25664)
- 教育(25204)
- 基金项目(24183)
- 编号(23121)
- 划(21746)
- 成果(21226)
- 自然(20661)
- 资助(20153)
- 自然科(20131)
- 自然科学(20127)
- 自然科学基金(19770)
- 课题(16707)
- 部(15654)
- 重点(15173)
- 性(15097)
- 发(14650)
- 项目编号(14184)
- 国家社会(13817)
- 制(13813)
- 教育部(13807)
共检索到190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财政部国际司课题组
近10多年来,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失衡愈演愈烈。其中,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石油出口国的贸易顺差则急剧膨胀。一些专家认为,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晓光 陷艳婷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居民都把银行储蓄作为理财的手段,而对于其他投资产品还不太熟悉。二、居民收入仍然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不高,贫富分化严重,先富起来的只是少数,近1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增幅。上半年全国总工会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黎志成 韩启东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可能导致的银行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适度降低我国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储蓄 风险 博弈分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弟海 龚六堂
本文主要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中讨论了长期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决定问题。论文首先在一个离散的Ramsey模型中,严格论证了增长经济中消费函数的形式和长期储蓄率的决定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估算了中国和美国等国的储蓄率,得到了同各国实际储蓄率非常接近的估计值。最后,论文通过国别比较分析,讨论了导致中国现阶段储蓄率过高的原因,并对未来储蓄率的变化作了预测和分析。论文的结论是,导致中国目前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高经济增长率、高资本产出弹性、高主观贴现率(高资本回报率)以及短视性预期存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彩林
近几年来 ,重储蓄、轻消费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居民一种普遍的行为取向。究其原因 ,既有居民个人的因素 ,如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观念陈旧 ;也有其外部环境的因素 ,如可供居民个人选择的资产种类不多 ,证券市场风险大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消费信贷开展缓慢等。这种行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很有必要“对症下药”进行“诊治” ,刺激消费 ,以分流过多的银行储蓄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
储蓄 消费 原因 对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帆 张文芳
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6次降低存款利率,以期分流储蓄存款,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但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坚挺的增长势头,储蓄呈分流不畅的态势。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为国家积累了建设资金,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弊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潘锦云 汪时珍 李晏墅
通过运用1978—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贷款额、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8岁以上农民上网人数等数据,检验了新旧农业生产要素对改造传统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等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现代农业信息与因变量(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依次减弱。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最显著,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应依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黎志成 韩启东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微观机理,以及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储蓄 微观机理 博弈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翁媛媛 高汝熹 饶文军
对中国总储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逐年降低,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的不断上升。基于1992-2005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统计数据,本文从部门可支配收入和边际储蓄倾向角度,对我国居民、企业及政府三部门的储蓄率变化进行剖析,同时,建立计量模型对问题的变化原因做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比例,实施"减税降负、促进消费"的税收体制改革,以及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对劳动者支付水平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著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 收入不确定性 居民储蓄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余显荣 许舍平
虚假储蓄的危害及治理对策□余显荣许舍平虚假储蓄主要包括公款私存和虚浮储蓄两种。当前,我国虚假储蓄有大幅度增长之势。如武义县1996年虚假储蓄增长18亿元,占全部储蓄存款的31%,占比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一、虚假储蓄已形成大量没有物质保证的虚假资金。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