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21)
2023(9808)
2022(7992)
2021(7271)
2020(6256)
2019(13523)
2018(13468)
2017(25140)
2016(13820)
2015(15474)
2014(15492)
2013(14917)
2012(13728)
2011(12138)
2010(12740)
2009(12038)
2008(12282)
2007(11439)
2006(10174)
2005(9617)
作者
(41064)
(34220)
(34192)
(32036)
(22097)
(16297)
(15321)
(13210)
(12987)
(12393)
(11625)
(11464)
(11333)
(11068)
(10923)
(10191)
(10128)
(10025)
(9996)
(9708)
(8665)
(8629)
(8406)
(8023)
(7899)
(7645)
(7566)
(7537)
(7037)
(6761)
学科
(74031)
(69731)
企业(69731)
(59243)
经济(59149)
管理(58043)
业经(26097)
(23656)
(22476)
方法(21687)
(18379)
财务(18340)
财务管理(18325)
企业财务(17312)
农业(16356)
(16107)
技术(15924)
中国(15121)
理论(14073)
(14038)
(13811)
数学(13634)
数学方法(13537)
(12639)
(12606)
企业经济(12057)
经营(11461)
体制(11095)
技术管理(10301)
(9981)
机构
学院(206765)
大学(200885)
(84294)
经济(82662)
管理(79924)
理学(67185)
研究(66863)
理学院(66509)
管理学(65683)
管理学院(65281)
中国(52936)
(42838)
(42651)
科学(39752)
(39054)
(34841)
(34165)
财经(32899)
研究所(31033)
农业(30709)
业大(30111)
(29670)
中心(29668)
北京(26671)
(26565)
(25093)
师范(24810)
经济学(24428)
财经大学(23773)
(23538)
基金
项目(127088)
科学(100612)
研究(96033)
基金(91479)
(79742)
国家(78585)
科学基金(67731)
社会(61189)
社会科(57802)
社会科学(57781)
(52041)
基金项目(47614)
教育(43188)
自然(42420)
(41926)
自然科(41455)
自然科学(41437)
自然科学基金(40789)
编号(38774)
资助(36076)
(33325)
成果(32172)
(29794)
重点(28255)
(27756)
(27633)
课题(27420)
创新(26875)
(25604)
(25331)
期刊
(106120)
经济(106120)
研究(63544)
中国(44285)
(39141)
(38400)
管理(35973)
学报(32855)
科学(29781)
农业(25975)
大学(25195)
学学(23889)
教育(22904)
技术(19973)
业经(19770)
(19111)
金融(19111)
财经(18153)
(16028)
(15849)
经济研究(15814)
问题(13437)
技术经济(11978)
财会(11818)
世界(11587)
(11031)
现代(10973)
(10731)
商业(10161)
会计(9918)
共检索到326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守广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1938年到1939年之间,具有以工业家、金融家为核心、联系比较紧密、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期刊] 求索  [作者] 向明亮  
抗战军兴,大后方成为经济建设的重心,数以万计寻求生活机会的劳工大量补充到矿工队伍,这些矿工构成了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国民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大后方的矿业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战争也带来包括劳工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矿工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饱受摧残与折磨。由于尚未跨越地缘、族群等差异,以及受制于国民政府的劳工政策,工人共同生活经历与体验并没有使他们真正团结起来形成区别于"他者"的集体意识,没有成为"自为"的领导阶级。这表明,阶级意识的形成并非浑然天成,它是一系列实践经历与复杂历史关系的产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大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随着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兵工生产的重心也随之西移,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则成了抗战后方兵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国民党政府战时后方兵工生产企业,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爆发前后接收、收买的原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兵工企业,二是抗战前夕在株州新建的兵工厂,三是沦陷区内迁的兵工厂,四是抗战期间新建于后方的兵工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齐春风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经济战的重心。日本在这场经济战中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则处于下风,但日本促使中国大后方经济崩溃的目的并未达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一翔  
近代中国的银行资本晚于产业资本产生,但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两者逐渐由发展不同步转而趋向同步发展,到30年代前半期,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溶合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可是,随即爆发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断了这个正常进程。那么,在战时经济条件下,两者的关系又如何发展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防治病虫害奠定了初步基础。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俊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等重要粮食产区先后沦陷,国內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国民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缓解大后方粮食供应紧张情形,平抑物价,决定通过生产增加粮食总量,遂发起战时大后方各省粮食增产运动。其主要措施为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大措施的实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后方各省粮食总产量,使后方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后期却因租佃问题、农村劳力问题、农家负债及资金周转问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大后方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下降。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太昌  
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近代交通运输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据巫宝三先生估算,1933年近代交通运输业的总所得在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所得中所占的比重即已达到50%①。抗战前,国民党国家资本的产业活动在交通运输业电最为活跃,据统计,1936年国民党政府的产业资本为44000万元,其中54%集中在交通运输部门②。抗日战争期间,原有交通运输线路、邮电线路及交通、邮电器材遭受严重损失,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后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党政府乃大量投资,增修新的线路,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鑫  
全面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本文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企业公司是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演进中类似西方公司制度中的“控股公司”(HoldingCompany、ControlCompany)或“投资公司”(InvestmentCompany)的一种公司组织。在以往的经济史研究中 ,企业公司甚少有人涉及 ,较为正式的研究大致上仅有黄汉民先生《抗战时期上海企业公司的兴起与蜕变》(《学术月刊》1 994年第 1 0期 )。我们认为 ,尽管战时上海的企业公司类型不同 ,且在兴起之后又不免鱼龙混杂。但是 ,从近代中国公司制度逻辑演进角度观察 ,与战前的一般性公司相比 ,战时上海的企业公司已具有投资、控股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经营行业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 ,以及充分利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忠民  
在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演进过程中,企业公司是甚具特色的一个阶段。近代中国企业公司的大量出现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时期。其中在当时的工商业都市上海,企业公司主要表现为在战时特定条件下兴起的投资、管理、经营一体的投资控股公司;而分布于内地各省区的则主要是各种国营和地方政府省营的企业公司。对于内地省区的企业公司,学术界还少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仅从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入手,对抗战时期内地省区的企业公司作一探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徐明  
抗战时期陕西棉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棉业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抗战爆发后传统棉业格局的变化,陕西棉区不得不面临新的使命与困境,棉花生产在制度变化和技术改进的前提下,艰难地维持着与粮食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传统棉花供需环节的断裂和后方各省对原棉的迫切需求,迫使陕棉转运川渝,虽然以政府和各大纱厂为主要运力,但陕棉的外销数量和比重都较战前降低。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棉花外销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为迁陕的当地机器纱厂提供了原料准备。战时纱布急剧短缺的环境下,陕西机器与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战时陕西棉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格局变动下后方产业要素自身重组的结果,也反映出后方省际贸易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复兴在保障战时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国壮  
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蚕丝业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丝业危机并进而统制丝业经济,在政府扶植下,后方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几乎垄断了战时川省整个蚕丝改良事业。丝公司自身股本极其有限,其制种、收茧、缫丝、运销等各项业务均依赖于近代金融业的资金融通,且年年借款、季季借款,属于借贷性公司运营。尽管如此,丝公司却在战时年年有盈余,并在后方丝业危机应对、外销生丝生产、蚕丝业改良等方面均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丝公司的融资及经营活动中不难发现,战时后方蚕丝业的发展状况为:经济统制与丝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金融业与丝业发展有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晓玲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延续了近代手工业,开辟了边区通往经济现代化的新方向,反映出边区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与前进。在战争背景下,其发展呈现区域化、传统化、市场化等特征。在近代手工纺织业发展进程中,尽管传统要素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抗战时期边区手工纺织业发展的根基。边区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手工纺织业发展、传统力量延续的关键动力。历史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市场化与工业化需同步前进,尊重传统要素、注重传统的延续性亦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