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58)
2023(2164)
2022(1898)
2021(1820)
2020(1713)
2019(4056)
2018(4026)
2017(7706)
2016(4457)
2015(5055)
2014(5122)
2013(4955)
2012(4531)
2011(4259)
2010(4513)
2009(4407)
2008(4276)
2007(3978)
2006(3491)
2005(3163)
作者
(13458)
(11368)
(10957)
(10529)
(7226)
(5343)
(5034)
(4339)
(4285)
(4084)
(3894)
(3868)
(3780)
(3708)
(3459)
(3452)
(3254)
(3210)
(3207)
(3005)
(2873)
(2846)
(2733)
(2682)
(2584)
(2559)
(2511)
(2300)
(2259)
(2204)
学科
(23356)
经济(23342)
方法(14378)
管理(13521)
数学(12868)
数学方法(12552)
(12009)
(11052)
企业(11052)
(5277)
理论(5250)
中国(4703)
(4187)
业经(3689)
(3650)
(3212)
(3096)
地方(3019)
(2861)
金融(2860)
(2847)
教育(2845)
贸易(2845)
技术(2796)
(2758)
(2744)
环境(2696)
(2687)
银行(2687)
(2653)
机构
大学(71574)
学院(69693)
(27138)
经济(26623)
管理(26394)
理学(22833)
理学院(22576)
管理学(21792)
管理学院(21660)
研究(21247)
中国(15606)
(14755)
科学(13742)
(12956)
(11113)
财经(10459)
(10408)
(10280)
师范(10210)
研究所(10071)
业大(9552)
(9422)
(9364)
北京(9354)
中心(9235)
(8671)
经济学(8576)
师范大学(8068)
财经大学(7698)
经济学院(7600)
基金
项目(44036)
科学(35052)
基金(32477)
研究(31086)
(28134)
国家(27919)
科学基金(24220)
社会(19825)
社会科(18825)
社会科学(18819)
(17542)
基金项目(16353)
自然(16124)
自然科(15801)
自然科学(15801)
教育(15665)
自然科学基金(15490)
(14905)
资助(14605)
编号(12205)
成果(10524)
重点(10051)
(9818)
课题(8921)
(8870)
(8703)
教育部(8612)
科研(8429)
大学(8362)
人文(8252)
期刊
(29032)
经济(29032)
研究(21455)
学报(12115)
中国(11905)
(10541)
科学(10434)
管理(10292)
教育(9580)
大学(9250)
学学(8569)
(8123)
技术(7174)
财经(6512)
统计(6149)
(5558)
农业(5358)
(5331)
金融(5331)
(5326)
决策(4963)
技术经济(4475)
经济研究(4470)
问题(4223)
图书(3800)
业经(3663)
(3550)
理论(3292)
实践(3003)
(3003)
共检索到102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和荣  
根据责任负担大小、保障水平高低以及民众需求差异等维度,可以把民生保障划分为托底型、基本型、改善型以及富裕型等四种模式类型。其中,托底型民生是最为基础性的民生类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它着重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成为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体现国家对民众最基本生计的责任担当。托底型民生就是守住民众最基本生活的底线,保障好民众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民生项目及标准,对其数值人们往往用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等指标来测量。但是,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托底型民生标准并不能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同时,平均工资指标也不能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情况。实际上,托底型民生与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总和相关,结合全国近年来公布的数据,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可知,托底型民生支出约为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基本需求总和的60%左右。为此,应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加强托底型民生建设,不断优化托底型民生支出结构,拓展托底型民生项目类型,将突发性不明原因疾病纳入到托底型民生保障项目,切实增强托底型民生项目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确保民众生存之"底"得到有效保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永恒  牛世磊  张涛  
民生连着民心,改善民生是西藏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西藏财政不断加大支出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时时处处为西藏各族群众办实事,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孙振东  
教育是民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民生其他方面的改善起着基础性作用。教育的民生功能是教育系统在塑造和提升民生主体的主体性,引导民生主体提升生存发展能力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民生主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效与作用。教育的民生功能不是固有的,而是通过改革教育的整体结构生成的。教育民生功能实现的策略包括:树立教育的民生价值观、保证教育政策的民生导向、调整与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民生导向的课程改革。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金婷  
2013年中央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该政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社会政策的研究领域也较为丰富,但是仍缺少系统性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在先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社会政策托底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及建议等方面结合入手,丰富学术界现有观点,更加全面的阐述"社会政策要托底"在我们民生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为政府实施社会政策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信平  
党中央关于"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要求对于当前我国加强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兜底性民生建设是政府建构的最后的保障体系,向所有靠其他保障方式无法满足其基本需要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最后保障的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现阶段我国民生保障体系中属于兜底性民生保障的制度主要有社会救助制度和针对困境儿童和困难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与其他民生保障方式相比,兜底性民生保障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过去多年来我国的兜底性民生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在当前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应该从八个方面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馨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目前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税收是政府的基本收入手段,对于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是"筹资税收",这是不利于民生的税收模式,目前已经到了转向"民生税收"模式的时候了。本文对计划型"筹资税收"模式、转轨型"筹资税收"模式和市场型"民生税收"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从转变根本理念的角度思考"民生税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罗松山  
投资增速低位运行,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当前投资在历年同期低位运行为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和投资增速低位运行,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稳定投资增长的政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投资增速持续回升,2019年1~4月投资增长6.1%,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2018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延续2018年9月以来企稳回升趋势(见图1)。尽管2019年1~4月投资增速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峰  
托管型社区图书馆是新型的社区图书馆办馆模式,具有“委托管理、分馆运作”的体制特点。其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解决社区自行办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改变“小而全”的办馆模式,为建立地区性公共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奠定基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成伟  
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兜底性民生工作的重点将从对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服务为主转向以提升贫困群体的机会、能力和动机为目标的积极兜底性民生服务为主。兜底性民生服务是政府为保障困难群众生活需要和促进其摆脱贫困而向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是政府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中的服务保障部分。兜底性民生服务的重点主要是从兜底和服务两个维度展开对困难群体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就业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对困境儿童、困难老人、困难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民生关怀服务。完善兜底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强化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体系,优化服务提供的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培育,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兜底性民生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馨  
"民生财政"的提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是非常及时的。然而,如何建设"民生财政",则是一个目前尚在探索的问题,它有着许多问题需要解答。本文拟就若干最基本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现行的"民生财政"定义并不准确"什么是民生财政"?这一问题迄今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尚希  
对于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基本价值,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作为一种中国式表达,"民生"也是与之并列的基本价值。尽管在国际语境中没有"民生"这个词,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事实上已经表达了关于民生价值的全球共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民生财政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财政理念的转折性变化:从以财富的生产为逻辑起点,转向以财富的支配使用为逻辑起点。这改变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形成的注重财富生产,而忽视财富使用的传统观念。民生财政的职能超越了经济领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教育民生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及中国问题。在中国传统民生观中,教育一直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民生追求,是治国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国家和民生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不仅是维系国家存在的需要,还是维持社会继续存在的需要;更进一步地,教育是社会发展、社会改造的需要。发展教育民生正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共识和主动追求。教育民生通过对公平的追求实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将教育民生作为一种国家责任和国家担当,是教育功能认识上的一个新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非民生的经济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异化。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增长是一切民生成就和民生改善的基础和前提。而如果承认分配均等的民生价值,那么,在社会总收入或总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分配越平均社会总效用就越大。在国力所及的条件下,优先满足最基本的民生需要和权利,是一国民生成就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各经济体主要采用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等三类组织形式进行民生产品的生产,这三类组织各有所长所短,不同功能互补,各自扬长避短,满足多种要求。无论由哪类组织提供民生产品,都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在怎样的条件下,民众需要的选择必须由政府决策(选择)来替代,以及政府决策替代民众自由选择会付出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