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47)
2023(8133)
2022(6657)
2021(6347)
2020(5273)
2019(12229)
2018(11986)
2017(21963)
2016(12874)
2015(14098)
2014(14300)
2013(13621)
2012(12803)
2011(11776)
2010(12255)
2009(11152)
2008(11233)
2007(10336)
2006(9270)
2005(8748)
作者
(34789)
(28537)
(28249)
(27498)
(18181)
(13638)
(13236)
(10901)
(10880)
(10543)
(9547)
(9455)
(9233)
(9166)
(9011)
(8741)
(8694)
(8541)
(8284)
(8218)
(7475)
(7162)
(6997)
(6610)
(6518)
(6482)
(6470)
(6380)
(5813)
(5649)
学科
(42217)
经济(42173)
管理(30543)
(28606)
(21323)
企业(21323)
中国(20820)
教育(20013)
方法(18367)
数学(16379)
数学方法(16149)
(13207)
(12335)
(10970)
(10778)
理论(10138)
(9398)
银行(9388)
(9375)
贸易(9362)
(9194)
(9035)
业经(8066)
(7988)
金融(7988)
农业(7848)
(7810)
财务(7782)
财务管理(7764)
技术(7703)
机构
大学(180483)
学院(174085)
(66790)
经济(65148)
研究(63944)
管理(58092)
理学(49254)
理学院(48592)
管理学(47627)
管理学院(47257)
中国(43953)
(40200)
(36354)
科学(35944)
(32327)
(32221)
教育(32214)
师范(32129)
研究所(28800)
财经(28073)
(27380)
中心(27262)
北京(26964)
师范大学(26472)
(25431)
(25261)
(23053)
业大(22155)
(21887)
经济学(21223)
基金
项目(105349)
研究(84262)
科学(83738)
基金(73520)
(63551)
国家(62915)
科学基金(52132)
社会(51423)
社会科(48583)
社会科学(48570)
教育(46910)
(40934)
基金项目(37155)
(36993)
编号(36164)
成果(33269)
自然(31073)
资助(30518)
自然科(30319)
自然科学(30307)
自然科学基金(29767)
课题(28693)
(25909)
重点(25447)
(24512)
(23722)
(23699)
教育部(22819)
项目编号(22097)
规划(21846)
期刊
(72892)
经济(72892)
研究(67034)
教育(53266)
中国(44304)
(27510)
学报(25665)
(22302)
科学(22263)
管理(21954)
大学(20851)
技术(17817)
学学(17772)
(17451)
金融(17451)
农业(15254)
财经(14342)
经济研究(13066)
职业(12908)
(12361)
业经(11276)
问题(10149)
(10046)
(8634)
论坛(8634)
技术教育(8560)
职业技术(8560)
职业技术教育(8560)
(8146)
理论(8123)
共检索到280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泽芳  陈文娇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多样性的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而统一性的质量标准又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两种标准的和谐统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在政府很少干预、发展规模巨大背景下多样化与统一性的集成,是美国高等教育特点的集中表现。然而,这种统一性并不是外显的。本文主要研究了使美国高等教育趋向于统一发展的四种力量,即立法的管理力、认可的规范力、评估的指挥力和市场的引导力。这些力量及其作用与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及其发展状况是不同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凤岐  
高等教育机构是利益相关者组织,满足利益相关者期待的程度是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社会背景、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不同,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并不相同,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亦不完全相同。就我国公立高校而言,与其关系密切且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教师和学生,他们分别代表社会需要、学术发展和消费者诉求,尽管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有一定差异,但在相当程度上依然有一致性,对涉及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基本共识,据此可以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期待的高等教育质量模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克勇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 ,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 ,不能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实现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改革的主导方向应是打破“大一统”,发展“多样性”,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蔡宗模  陈韫春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时代,质量话语的泛滥造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估的盲目和混乱。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出源于经济社会的压力,它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不同主体有不同的理解和诉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至少包含外适标准和内适标准两个层面,其制定涉及到权力主体和合法性机制,应遵循多样统一、发展性和人本性等重要原则。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昕  
从标准的制定者、标准的目的、标准的执行手段与程序、标准的特性等几个方面分析中、日、美三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中我们发现:三个国家质量标准的执行手段与程序、标准的特性基本一致,似乎已达成国际共识;而标准的制定主体、标准的目的及侧重点则受各国的政治结构、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健  
建立和完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和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标志。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具有基础性和统一性的性质,在标准层次上,主要由学科门类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专业类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专业高等教育质量行业标准和专业高等教育质量学校标准构成。各层次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要分别遵循统一性和均衡性原则;一致性和基础性原则;行业性和专业性原则;特色性和实现性原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文杰  
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由高职教育质量预设标准、培育标准与输出标准构成。高职教育质量预设标准涉及价值观取向、一般标准与具体标准;培育标准包括教育活动质量标准、教育保障条件标准和学生自塑质量标准;输出标准包括教育标准、社会标准和个体标准。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玥  
认为弹性学制是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提出应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在理念上,要明确弹性学制的真正内涵和要求,以进行学制弹性为发端的系统化改革;在实践上,要处理好弹性学制的实施与政府、高校、专业、导师和学生五方面的关系,从而构建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综合平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明东  吴亭燕  
高等教育要获取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制定标准并使之国际化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不二选择。中国必须建立具有自己文化意蕴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中源  陈蒙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在属性决定了统一性的主导地位。把握统一性,尊重多样性,在二者协同发展中追求教学价值目标的同一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建荣  
高考形式的改革涉及许多方面。现已开始的一年二次高考应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更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应将高职高专的招生考试从统一高考中分离出来。今后大学入学考试应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给大学多一些自主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赖海榕  
地方制度多样化的发展是由各地综合条件差异所内在地决定的趋势,中央给定单一的制度模式会严重影响地方政府适应环境的能力。世界各国力图在维护中央统一规定的同时保障地方政府制度结构多样化发展。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做法,增加中央规定的灵活性,在法律和政策上保障和支持地方制度多样化的发展,促进地方的稳定与繁荣。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水香  娄淑华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