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2)
2023(7491)
2022(6222)
2021(6085)
2020(5151)
2019(11708)
2018(11738)
2017(23251)
2016(12556)
2015(14256)
2014(14241)
2013(14085)
2012(13403)
2011(12090)
2010(12477)
2009(11914)
2008(12207)
2007(11142)
2006(10245)
2005(9823)
作者
(35035)
(28721)
(28316)
(27423)
(18465)
(13597)
(13301)
(11065)
(11036)
(10554)
(9864)
(9647)
(9148)
(9133)
(9115)
(9071)
(8476)
(8396)
(8390)
(8132)
(7389)
(7230)
(6751)
(6712)
(6665)
(6564)
(6554)
(6365)
(5874)
(5550)
学科
(46903)
经济(46830)
(32464)
管理(31846)
(23916)
企业(23916)
(21732)
银行(21586)
方法(21575)
(20226)
(19676)
中国(19176)
数学(18462)
数学方法(18301)
(14877)
金融(14877)
(14610)
(14100)
(12449)
制度(12447)
业务(11175)
(11119)
保险(11027)
(10623)
贸易(10609)
(10416)
理论(10372)
业经(10164)
银行制(9356)
农业(9107)
机构
大学(179019)
学院(175843)
(74733)
经济(72921)
管理(64084)
中国(57347)
研究(57171)
理学(52289)
理学院(51724)
管理学(50987)
管理学院(50639)
(43526)
(38496)
财经(33026)
科学(30083)
(29881)
(28508)
中心(28184)
(28167)
(26533)
北京(25586)
银行(25391)
经济学(24709)
财经大学(24691)
(24681)
研究所(24522)
(23687)
(23656)
(22819)
师范(22626)
基金
项目(100346)
研究(79200)
科学(77475)
基金(71648)
(60418)
国家(59872)
科学基金(50514)
社会(49799)
社会科(47009)
社会科学(46999)
教育(37667)
(37039)
基金项目(36474)
编号(33872)
(31469)
资助(30624)
成果(29833)
自然(29162)
自然科(28422)
自然科学(28410)
自然科学基金(27945)
(23734)
课题(23433)
重点(22439)
(21625)
教育部(21133)
项目编号(20921)
国家社会(20751)
(20503)
(20483)
期刊
(87250)
经济(87250)
研究(65981)
中国(40218)
(40126)
金融(40126)
(33136)
管理(24720)
教育(23602)
(23008)
学报(22821)
科学(20745)
大学(18688)
财经(17693)
学学(17172)
技术(15330)
(14978)
经济研究(13971)
农业(13349)
业经(13051)
问题(12133)
理论(11885)
(11660)
实践(10801)
(10801)
国际(10561)
图书(8794)
现代(8120)
商业(8033)
技术经济(8009)
共检索到297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力毅  
传统的保单质押理论框架主要是围绕保险公司为借款主体予以构建,故无法适应我国现在部分由银行从事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的现状,加上实定法规则的缺位,因此银行从事保单质押贷款业务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质权何时生效以及未来保单现金价值请求权归属于其他人而非投保人时银行质权是否存在都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经分析可知,因保单属于不完全有价证券,因此应以质押合同当事人前往保险公司核押而非保单交付作为银行质权的生效要件,而针对未来保单现金价值请求权归属于他人之情形,银行也必须分情况作出不同的风险防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华秀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银行面临的许多法律风险,主要包括监管风险、格式合同风险和代理风险等。只有银行机构合法创新,监管机构改进监管,银行制定理财格式合同贯彻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地履行提示义务及说明义务,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内控制度,规范理财产品代销业务,提高理财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相关法律风险,减少银行不必要的纠纷及损失,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规范发展,促进理财市场的健康繁荣。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侯雪梅  
近年来,保单质押贷款越来越成为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内容,但相关立法滞后的窘况却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立法与保单质押实践,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对商业银行保单质押中的重要法律问题予以剖析,以期对保单质押贷款业务的安全、健康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康灵  谭芳丽  
非标准仓单质押业务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创新的一项业务,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诸多业务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结合实际业务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对这一类业务的关键风险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思路。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邢会强  
内地银行到香港上市将面临新的法律风险。包括商业银行及其员工的违法行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以及内地法律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第一责任者应深入学习香港法律和内地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强化董事会职能,合法合规经营,防止内幕交易和违规关联交易,防止出现大案要案;制定详细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等。国家也有责任为商业银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环境和政策支持,包括主要以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以规范、统一的方式发布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减轻税负、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实施员工激励计划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金泽  
由于我国的信托法制还处于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仅靠一部《信托法》是不足以全面有效地维护银行在信托收据项下的合法权益的,因此,银行有必要对其所带来的风险给予足够关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向东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日趋增大,而对处于西部的商业银行来说又更多地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了我国西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框架,认为应该从外部监管和内部改革两方面出发,以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依托,以大开发为契机,对银行体系进行变革,提出了针对西部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框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晓芳  
论我国转轨时期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王晓芳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是信用风险而是直接融资竞争使资金“脱媒”的市场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整个商业银行系统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不是整个商业银行的系统...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钊  
应收账款质押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融资担保方式之一。但由于应收账款的特殊性,加之我国应收账款质押方面的立法仍不够完善,并且商业银行开办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的时间尚短,较缺乏经验,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为了有效防范应收账款质押授信的法律风险,商业银行一方面必须严格选择符合法律规定、适合质押的应收账款,另一方面,还应依法办理质押登记并及时通知应收账款的债务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许瑾  
出口退税质押贷款是银行广泛开展的贷款业务 ,由于出口退税的行政性与《担保法》规定的可质押权利有明显的区别 ,其是否可以质押 ,应具备什么要件质押方能生效 ,法律都没有明确 ,因此出口退税质押蕴涵着较大的法律风险。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钊  
为了有效防范保证金质押授信的法律风险,一方面基于保证金质押的性质是动产质押,商业银行应当与出质人签订书面动产质押合同,并使保证金特定化,以确保质权的设定;另一方面,当有权机关冻结或扣划用于质押的保证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适当方式以保全和实现质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顺  
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困境包括监管乏力、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协调、不周延、可操作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健全银行业的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增强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监督法律制度,充分发挥银行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志宏  
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风险并不等于损失,对于一个机制健全、管理先进、内控完善的进取性银行来说,风险更多的是机遇和盈利机会。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产生信用风险的制度性因素并没有消除,贷款资产中隐含的大量信用风险并未完全释放,防止信用风险的内控体系尚不健全。在关注信用风险的同时,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职工行为风险,特别是一些员工的善意行为风险亦不能忽视;由于这些行为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及规避手段的缺失,客观上都放大了这些风险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