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57)
2023(9341)
2022(8475)
2021(8167)
2020(6887)
2019(16233)
2018(16511)
2017(32640)
2016(17799)
2015(20414)
2014(20693)
2013(20565)
2012(18939)
2011(17156)
2010(17225)
2009(15746)
2008(15237)
2007(13283)
2006(11733)
2005(10296)
作者
(51808)
(42379)
(42357)
(40266)
(26933)
(20324)
(19342)
(16782)
(16070)
(15199)
(14558)
(14034)
(13335)
(13301)
(13081)
(12929)
(12746)
(12624)
(12126)
(12058)
(10543)
(10524)
(10206)
(9598)
(9559)
(9555)
(9443)
(9420)
(8544)
(8381)
学科
(68913)
经济(68834)
管理(50312)
(47696)
(39001)
企业(39001)
方法(34108)
数学(29870)
数学方法(29536)
中国(19710)
(18520)
(16952)
业经(14732)
(14590)
(13560)
贸易(13553)
(13482)
(13204)
地方(13067)
理论(12294)
农业(11999)
(11692)
(11442)
银行(11410)
技术(11082)
环境(10980)
(10895)
教育(10521)
(10452)
财务(10394)
机构
大学(258717)
学院(257067)
管理(104252)
(99260)
经济(96950)
理学(90595)
理学院(89621)
管理学(88191)
管理学院(87735)
研究(81780)
中国(59946)
(55490)
科学(50888)
(46649)
(40839)
财经(37899)
业大(37207)
研究所(37155)
(36983)
中心(36274)
北京(35587)
(35580)
(35054)
师范(34788)
(34290)
(29872)
(29470)
农业(29079)
经济学(28874)
师范大学(28231)
基金
项目(172820)
科学(134480)
研究(129716)
基金(123191)
(105955)
国家(105053)
科学基金(89858)
社会(78523)
社会科(74270)
社会科学(74249)
(67423)
基金项目(66498)
教育(60418)
自然(58465)
自然科(57010)
自然科学(56997)
(56845)
自然科学基金(55945)
编号(55319)
资助(51126)
成果(45334)
(38469)
重点(37970)
课题(37567)
(36351)
(35580)
项目编号(34189)
教育部(33056)
创新(33043)
科研(32802)
期刊
(107788)
经济(107788)
研究(77926)
中国(43456)
学报(37901)
管理(37664)
科学(35282)
教育(33248)
(33133)
(32468)
大学(28634)
学学(26646)
农业(23700)
技术(23126)
(20919)
金融(20919)
业经(18442)
财经(17710)
经济研究(16994)
(14880)
问题(14847)
图书(14800)
理论(14585)
实践(13589)
(13589)
技术经济(12446)
科技(12334)
现代(12019)
商业(11912)
情报(11143)
共检索到366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万海  
全球化语境下的课程研究日益呼唤一种本土意识,从本质上讲它是指课程研究中的原创意识、求真意识、自主意识、民族意识。当前我国课程理论界明显缺乏本土意识,表现在传统课程思想的断裂与流失、对外来课程理论的文化仆从心态、局部共同体组织松散、问题域不明确、命题与话语体系的依赖性等。缺乏本土意识的课程研究将危及到自主的文化领导权的保持,弱化研究者的专业敬畏感与自我身份认同,加剧学术浮躁之风。当前致力于研究问题域的转换、探求“体验性”课程研究及学术规范与评价机制改革等几方面,可以作为提高研究本土意识的现实路径。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和友  
科学精神发轫于自然科学,对于语言学来说也是适用的,至少在当代形式句法学派看来如此。语言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实质在于坚持人类语言的共性,表面纷繁复杂的殊性背后存在归一律(uniformity)。本土化是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对于个体语言殊性的一种突显。在语言研究中,科学精神和本土意识可谓一体两面。文章所讨论的两个经典案例阐释了这一点。案例一涉及汉英疑问词位置差异,通过显性与隐性移位显示汉英疑问词的共性与殊性;案例二探析汉语方言系词句的异同,发现汉语南北方言系词句对不同类型空语类的接受度有同有异。总之,在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中应该将外来理论与本土语言事实结合起来,避免削足适履和自说自话两种倾向。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立保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中西文化冲突,"求真"研究的无根意识与"求用"研究的功利化所造成的相互偏离,"求真"与"求用"的偏离,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殖民与反殖民困境,学术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多重本土困境。但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迷惘中没有停止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本土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本土高等教育研究,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傅红岩  陈晖  
信息时代需要书目情报意识。所谓书目情报意识,是书目的社会功能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对书目情报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民应该而且必须强化自己的书目情报意识。因为强化它就能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推动书目情报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席晓丽  
"翻转课堂"不仅仅意味着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传统"教"与"练"两个环节的空间转换,更意味着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深刻转变。教师必须摆脱"管理主义"课程意识的束缚,确立"生成性"课程意识,使学生能够依照个体的生活经验"由内而外"地建构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课程资源的"生成"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建民  
为了研究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的现状,采用自编的"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州市两所地方性高校近6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还未达到"觉醒状态",是缺失的。其中"目标意识"和"资源意识"则处于由"睡眠状态"向"迷失状态"过渡的阶段;"过程意识"处于由"迷失状态"向"觉醒状态"过渡的阶段;而"评价意识"则处于"睡眠状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秦玉友  
由于教育理论中普遍主义倾向和对教育实践落后的自认,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理论本土化不良,呈现出表面化的特点。随着教育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教育理论本土化成为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教育理论本土化是本土教育实践的学术化,并从本土教育问题切入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本土教育理论创新的过程。教育理论本土化可以从观点层面、文化层面和方法层面推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劲松  李岚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是成人教育改革的核心。文章从总体上分析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从市场经济发展、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知识经济等方面论证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杜晓新  王和平  黄昭鸣  
目前,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障碍程度及类型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对象的变化,势必引起教育模式的改变,其中课程改革是首要任务。本文就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理念、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实施原则以及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等进行了探讨,其中的主要观点是:(1)注重缺陷补偿,保障障碍儿童的后续发展;(2)实施医教结合,构建课程框架;(3)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整合;(4)注重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满足培智教育的需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屠莉娅  
长期以来,流于形式的课程改革政策评价使人们逐渐忽略评价本身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功能,而屈从于评价活动作为一种行政监督或控制的审查性、政治性属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日益发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更应该成为内在于改革过程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提升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运作水平提供重要依据。这种转向意味着我们需要解放既定的关于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属性认识,从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现实经验与问题出发,关注评价活动应有的基本规范与趋势,从根本上优化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评价,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小玮  
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整体规划大中小幼德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新加坡围绕品格与公民教育开展的课程改革,试图为我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提供借鉴和思考。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划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衔接、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策略及评价模式的合理运用,推动不同学段德育课程的体系化架构与设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军业  
●研究型课程不再只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可以突破教师以往单科课程的限制,提升现代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宽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俞凌云  
识别与选择具有全球化时代张力的研究问题是推进比较教育学科现代化与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中,由于缺乏对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关系的多维审思,问题感的匮乏和问题情景的脱嵌已成为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现实困境。为了建构与完善问题识别的逻辑框架,比较教育研究者须基于本土与国际的对话、超越以及融合不同立场,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问题的双重历史化以及行动空间的建构出发,确立研究的多元问题化路径。在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还须转换研究策略,借助问题式的比较教育研究实现全球教育的理解与对话,并通过沟通式的比较教育研究保持对研究问题的长期追索,以此发挥知识生产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耘堂  李东  
本文以农产品品牌为研究对象,将消费者行为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国货意识"从国别差异领域转向聚焦到地区差异领域的"本土意识";通过逐层筛选选择4类农产品34个品牌,并根据品牌产地的分布情况,选择以山东省5个城市为调查的样本采集地;通过比较研究本土品牌偏好和品牌特性,揭示消费者本土意识、品牌特性和网络顾客农产品产地偏好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农产品本土品牌在知名度、质量和性价比方面的品牌特性评价越高,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农产品;消费者越偏爱本土农产品,就越倾向于购买本土农产品;但是,本土意识对消费者偏爱和购买本土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均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