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2)
- 2023(12629)
- 2022(10771)
- 2021(9760)
- 2020(8261)
- 2019(18482)
- 2018(18881)
- 2017(36190)
- 2016(19872)
- 2015(22347)
- 2014(22779)
- 2013(22362)
- 2012(21062)
- 2011(19459)
- 2010(19904)
- 2009(19013)
- 2008(18825)
- 2007(17037)
- 2006(15592)
- 2005(14685)
- 学科
- 济(96596)
- 经济(96474)
- 管理(59973)
- 业(52553)
- 企(43813)
- 企业(43813)
- 方法(33571)
- 数学(29341)
- 数学方法(29052)
- 中国(26551)
- 财(24739)
- 制(24361)
- 农(21417)
- 地方(20871)
- 业经(19483)
- 学(19142)
- 体(17883)
- 银(17497)
- 银行(17471)
- 行(16837)
- 融(16435)
- 金融(16428)
- 贸(14141)
- 贸易(14130)
- 地方经济(13759)
- 易(13718)
- 体制(13619)
- 务(13491)
- 理论(13459)
- 财务(13450)
- 机构
- 大学(295790)
- 学院(294520)
- 济(131974)
- 经济(129221)
- 研究(106667)
- 管理(105689)
- 理学(89115)
- 理学院(88126)
- 管理学(86665)
- 管理学院(86110)
- 中国(81999)
- 财(67342)
- 京(62887)
- 科学(60592)
- 所(54775)
- 财经(51449)
- 研究所(48808)
- 中心(46637)
- 经(46421)
- 江(46285)
- 农(45869)
- 经济学(42345)
- 北京(40381)
- 业大(38854)
- 院(38099)
- 财经大学(37958)
- 范(37901)
- 经济学院(37688)
- 师范(37485)
- 州(36044)
- 基金
- 项目(180944)
- 科学(142116)
- 研究(134726)
- 基金(130931)
- 家(113728)
- 国家(112806)
- 科学基金(95392)
- 社会(87392)
- 社会科(82834)
- 社会科学(82814)
- 省(69906)
- 基金项目(67566)
- 教育(62971)
- 划(58770)
- 自然(58493)
- 自然科(57065)
- 自然科学(57047)
- 自然科学基金(56063)
- 资助(54540)
- 编号(53525)
- 成果(46515)
- 部(41597)
- 重点(41538)
- 发(39615)
- 课题(39346)
- 制(37695)
- 创(37009)
- 性(36747)
- 国家社会(36670)
- 教育部(36038)
- 期刊
- 济(158667)
- 经济(158667)
- 研究(99876)
- 中国(64012)
- 财(53180)
- 学报(44178)
- 管理(43425)
- 农(42271)
- 科学(40243)
- 教育(34364)
- 大学(34325)
- 融(33719)
- 金融(33719)
- 学学(32376)
- 财经(27590)
- 农业(27537)
- 经济研究(27024)
- 技术(26041)
- 经(23873)
- 业经(23023)
- 问题(20738)
- 贸(16976)
- 技术经济(15285)
- 国际(14746)
- 统计(14716)
- 理论(14088)
- 世界(13506)
- 商业(13464)
- 业(13462)
- 现代(13091)
共检索到470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孙林岩 臧国平
论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选择孙林岩,臧国平本文以市场与非市场两个层面同时作为考察的出发点,全面而系统地重新界定了中国经济的非均衡类型,详述了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不同非均衡类型的特征,进而根据非均衡的不同表现形式,论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石上松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和阶段石上松[编者按:《比较》在1985年7月创刊号上发表了郭树清、刘吉瑞、邱树芳《全面改革亟急总体规划》一文,这篇文章受到了体改领导部门的重视。当时,由体改委委托郭树清等同志研究中国体制改革的规划。本文是他们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凌
文章认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中国经济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社会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与改革这三大战役。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发展非国有、非公有经济,二是深化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微观上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宏观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应成为未来中国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模式。社会分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需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协调好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应由三部分组成,即:由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基础工资,按本人有偿持股分得的红利,以及无偿分得的税后利润。关于政府权力结构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一是社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进一步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搞活国有制企业;二是社会分配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包括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分配关系;三是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指取消一部分权力、归还一部分权力、下放一部分权力、转移一部分权力和强化一部分权力等5方面的改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平
1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两字之别 ,包涵着深刻的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是在总结过去 2 5年渐进式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比较彻底地对如何真正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行了总体设计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新三中全会”是中国向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本刊约请校内部分教授和青年作者尝试用新视角对《决定》进行解读 ,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中文
我国经济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受着经济改革进程的影响。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大经济法理论产生。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大经济法理论有所限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法产生并得到发展,与此对应,市场经济法理论产生。
关键词:
经济改革 经济法 理论 阶段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乔吉燕
1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是“建立”,一个是“完善”,两字之别 ,包涵着深刻的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是在总结过去 2 5年渐进式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比较彻底地对如何真正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行了总体设计 ,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新三中全会”是中国向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本刊约请校内部分教授和青年作者尝试用新视角对《决定》进行解读 ,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常修泽
(一)从“新阶段”的历史高度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走向 中共十六大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被称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析,当前正处在阶段性的转变过程中。前20年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创阶段”;以十六大为起点,则进入深度市场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实现新阶段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四保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关键词:
地带性 改革与发展 内在因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周维彪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诞生、延续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政治力量(主要是阶级的、正常的力量)和经济力量作为两个根本的支柱,而政治力量的生衍状态又只能取决于经济力量,所以,经济力量的高低就成为社会制度的最重要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选择的重大意义。而这种选择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的配置方式。这是一种单向的逻辑关系,犹如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厚廷
二十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确定把全党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回顾我国的改革历程,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启动了改革进程,他们为改革的暂时失利而焦虑,为改革的巨大成果而欣喜。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朴民 杨洁 李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姜作培
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究竟应当沿着什么样的目标取向继续推进,对于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笔者是赞同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的,并认为这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依笔者之见,所谓市场取向的改革,就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朴民 杨洁 李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蒋清海
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允许有先有后,让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建立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市场化,走区域推进的改革战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区域推进的改革战略既不是区域自治的改革战略,也不是绝对、机械的区域推进改革战略,它既强调经济发达地区具有率先改革的优势,又不否定经济不发达地区某些区位率先改革的可能性。作者还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区域推进改革战略的五大要点:1.理顺改革中中央与地方的职能。2.打破地区封锁,实行自由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3.对率先改革地区实行改革政策倾斜的同时,对非率先改革地区实行发展政策倾斜的双向倾斜政策。4.率先改革的地区必须完成四大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