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3)
2023(9060)
2022(7816)
2021(7250)
2020(6153)
2019(13787)
2018(13950)
2017(27505)
2016(15188)
2015(17511)
2014(18112)
2013(17841)
2012(16756)
2011(15243)
2010(15674)
2009(15150)
2008(15136)
2007(14215)
2006(12897)
2005(12361)
作者
(45159)
(37265)
(37238)
(35776)
(23555)
(17676)
(17086)
(14288)
(14099)
(13667)
(12772)
(12525)
(12079)
(11950)
(11876)
(11521)
(11058)
(11053)
(10886)
(10670)
(9661)
(9137)
(9105)
(8588)
(8534)
(8514)
(8362)
(8284)
(7628)
(7297)
学科
(60262)
经济(60148)
管理(50614)
(45048)
(36576)
企业(36576)
方法(24270)
数学(21118)
(20954)
数学方法(20895)
(20388)
中国(20145)
(18561)
(14871)
银行(14853)
(14340)
(14276)
业经(13763)
(13241)
金融(13234)
(12980)
贸易(12971)
(12619)
(11613)
财务(11570)
财务管理(11537)
(11295)
体制(11038)
农业(10922)
企业财务(10893)
机构
学院(228774)
大学(228699)
(98146)
经济(95911)
管理(84916)
研究(77088)
理学(70631)
理学院(69945)
管理学(68912)
管理学院(68502)
中国(64191)
(53922)
(48971)
科学(41777)
财经(40825)
(39438)
(36635)
(36591)
中心(35535)
研究所(34265)
(34254)
北京(31934)
经济学(30671)
财经大学(30040)
(29117)
业大(28810)
(28236)
师范(27957)
经济学院(27536)
(27436)
基金
项目(133951)
科学(105075)
研究(102586)
基金(96492)
(82152)
国家(81427)
科学基金(69293)
社会(65323)
社会科(61828)
社会科学(61814)
(51543)
基金项目(49704)
教育(47958)
(43121)
编号(43120)
自然(42139)
自然科(41131)
自然科学(41120)
资助(40489)
自然科学基金(40363)
成果(37438)
(31181)
课题(30724)
(30495)
重点(29793)
(28094)
(27487)
(27366)
教育部(27193)
国家社会(26558)
期刊
(121250)
经济(121250)
研究(77798)
中国(50155)
(42959)
管理(34793)
(32306)
学报(31034)
(30592)
金融(30592)
科学(28744)
教育(26436)
大学(24571)
学学(22966)
财经(21757)
农业(20848)
业经(20611)
经济研究(19608)
技术(19298)
(18684)
问题(16270)
(14079)
理论(13081)
商业(12277)
国际(12069)
实践(11561)
(11561)
技术经济(10657)
现代(10427)
统计(10209)
共检索到372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圣明  张少龙  
党的十四大已经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在总体规划和统一领导下,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入手,创立各个方面的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体制。本文试图从消费环节上探讨我国的市场消费体制问题。一为避免无谓的争论,不妨先界定一下社会主义市场消费体制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认为,所谓市场消费体制,至少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第一、微观消费市场化,宏观消费计划化。如何配置消费资源?一般说来,有两种基本的手段或方式:一是市场机制,二是计划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胥德勋  
论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造问题胥德勋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造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增强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胥德勋,1956年生,高级经济师,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信用合作管理处处长。自党的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忠明  
一、我国证券市场及其监管体制的现状 证券市场的现状。我国的证券市场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据报载到1994年底,我国累计发行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债券、股票等各类有价证券6100多亿元,其中:各类债券5788亿元,股票筹资约400亿元,目前各类有价证券余额近5000亿元。上市公司已达290家,市价总值约3600亿,两所上市债券36种,上市基金、权证等品种88个。1994年股票交易总额8271亿,登记在册的股票投资人1000多万户。到目前为止全国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达2.58万家,股东人数达3800多万。到1994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逾20000亿元。这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经勇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劳动力供给行为方式的差异性 ,是由政府及劳动力供给当事人所在劳动组织对他的保护程度的差别和他支配个人劳动力转让的自由度的差别决定的。而劳动力需求行为方式的差别 ,则取决于体制环境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经理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甘耘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含义是指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计划性与商品性的统一,如何建立一种兼容计划性机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调节机制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试从调节类型和调节客体的划分,探讨我国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兼容性问题。一、调节体制类型的划分调节体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计划型、市场型及计划——市场型。(一)计划型是指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艳妹,吴次芳  
试论我国有效保护耕地的规划体制问题东南土地管理学院叶艳妹,吴次芳一、引言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牵涉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可以说在全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最近几年政府及社会各界从未放弃过保护耕地的努力,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甘耘  
一、决策体制的种类决策体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集中化决策;2、分散化决策;3、集中——分散一体化决策。所谓集中化决策,是指一切经济和社会决策主要由最高一层领导机构所决定。所谓分散化决策,是指一切经济与生活决策主要由个人或企业独立作主。所谓集中——分散一体化决策是指在一个社会里,既有集中化决策,又有分散化决策。具体地说,就是在有关宏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尹平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之下,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应以中央审计机关改革为先导 ,地方审计机关跟进但不完全模仿。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侧重点为 :理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责权关系 ,完善地方审计机关的领导关系、隶属关系、报告关系和经费关系 ,构建审计抗干扰机制 ,增加审计结果的透明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芃  
我国教师教育体制从单一的定向型向定向型与开放型相结合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体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教师教育体制重构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霜凝  
我国现行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建国初期“统购统配”管理体制的延续 ,这种体制曾在特定时期对于稳定金融物价、支持黄金生产发展、保证国家经济建设所需黄金供应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现行黄金管理体制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领地 ,其改革已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达昌  王映松  
论我国财政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李达昌王映松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的主要特征(一)预算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特性表现为高度的集中统一。——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权限都集中在中央。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包心鉴  
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包心鉴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以进入良性运作轨道,“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非正常循环,仍然是当前困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根本性症结。“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树德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外贸宏观调控具有间接性、统一性、公平性、国际性、法制性等特征,外贸宏观调控应着眼全局,抓住关键,选择好落脚点,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维护外贸经营秩序,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为外贸发展积蓄后劲;在转换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经济手段的运用要协调统一,法律手段要配套,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公正有力,重视和强化信息的先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