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40)
2023(5933)
2022(4787)
2021(4776)
2020(3681)
2019(8762)
2018(9227)
2017(15399)
2016(9551)
2015(11227)
2014(11414)
2013(10517)
2012(10196)
2011(9453)
2010(10120)
2009(8945)
2008(8818)
2007(8398)
2006(7807)
2005(7003)
作者
(24056)
(19753)
(19443)
(18920)
(12376)
(9234)
(9227)
(7634)
(7482)
(7431)
(6535)
(6532)
(6324)
(6247)
(6211)
(6088)
(5939)
(5789)
(5783)
(5706)
(5347)
(4855)
(4849)
(4797)
(4585)
(4526)
(4488)
(4454)
(3979)
(3970)
学科
(26567)
经济(26539)
教育(20975)
中国(18864)
管理(18579)
(14154)
(10472)
方法(9583)
(9377)
企业(9377)
理论(9193)
教学(8906)
数学(8403)
数学方法(8308)
(7950)
(7283)
(6861)
(6783)
银行(6781)
(6602)
(6595)
业经(6303)
农业(6149)
地方(5962)
(5887)
贸易(5877)
(5777)
发展(5686)
(5564)
(5334)
机构
大学(126748)
学院(123259)
研究(44936)
(42067)
经济(40657)
管理(36713)
中国(30872)
教育(30552)
(29819)
理学(29489)
理学院(29037)
管理学(28461)
管理学院(28186)
(27732)
师范(27605)
(24273)
科学(23825)
师范大学(22573)
(21738)
(21730)
北京(20782)
中心(19693)
职业(19377)
研究所(19032)
技术(18696)
财经(17706)
(17689)
(16369)
(15918)
(14149)
基金
项目(66099)
研究(62259)
科学(50987)
基金(40098)
教育(37851)
社会(34383)
(32356)
社会科(31974)
社会科学(31968)
国家(31841)
编号(30795)
成果(29533)
(27707)
课题(25383)
科学基金(25326)
(24912)
(22539)
基金项目(19878)
项目编号(18120)
规划(17720)
(17260)
(16679)
重点(16444)
资助(16153)
(16082)
(16077)
研究成果(15609)
(15229)
(15193)
阶段(15151)
期刊
教育(55931)
(54374)
经济(54374)
研究(53256)
中国(39518)
(16991)
技术(16872)
职业(15269)
管理(14679)
(13501)
(13208)
金融(13208)
学报(13082)
大学(11912)
科学(11764)
技术教育(10089)
职业技术(10089)
职业技术教育(10089)
图书(9816)
农业(9499)
业经(9488)
财经(8876)
学学(8804)
(8799)
论坛(8799)
经济研究(8450)
(7744)
问题(7630)
书馆(7532)
图书馆(7532)
共检索到216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贺武华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育民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更体现在教育领域,直指推进教育民生要在目标、内涵、要求等方面发生新变化。新时代教育民生是建立在民生观、教育观以及相关的公平观、发展观、质量观等基础之上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教育民生的层次性和进阶性内在特征,使得教育民生诉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对民生“三感”的超越性要求,到精神性民生的普遍性追求,教育民生呈现“水涨船高”之势。新时代推进教育民生要特别重视重点领域的阶段性教育民生,高度关注普遍性的精神性教育民生,坚持底线思维推进托底性教育民生,以及切实加强教育民生建设的评价监督。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磊  
劳动教育既是"五育并举"育人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方式变革创新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和束缚,很多高校未能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即便个别院校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机制不健全、形式片面化、观念边缘化、趋向功利化等特征,限制了劳动教育原有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全面成长。文章结合劳动教育在新时期的现实意蕴,针对其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足,从多个维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措施和有效实践路径,为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进行了有益探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敦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但一些高职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劳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不足,监督考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科学编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体系,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优化劳动教育环境氛围,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丽红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康丽颖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实践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教师教育研究要面对实践形态的教师教育,要将一种实践状态的教师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去寻找实践的轨迹,解释实践的逻辑。用实践的理论来分析,用实践的逻辑来思考,用实践的话语来表达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正是其实践意蕴之所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惠惠  刘晓哲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用好各类优秀人才,搭建新型媒体平台,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会燕  
增值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理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的理论生成、方法选择与内容构建等是研究增值评价的理论基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应从增值评价共同体、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增值评价技术等维度探寻实践进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万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主题,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总要求,是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的前进号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向军   石丽萍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要求。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解决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同时也为教育强国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要紧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以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的时代任务。围绕时代任务,要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为主线,以建设“针对性”和“吸引力”兼具的思政“金课”的高效课堂为抓手,以打造一批“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为手段,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同向同行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烨清   刘晓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主体的优质资源,发挥平台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把握其建设目标,明确价值定位,最终落实建设路径。作为一个能够进行实体化运作的多元主体合作平台,市域产教联合体始终贯彻产教融合的主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发挥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推动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教育目的,需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着眼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基本落脚点,以着眼于民族、贡献于人类为基本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创造和享受文明幸福的中国人,学校教育的最终指向乃是立德树人,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信豪迈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需要切实把握时代精神,以促成当代中国教育的大格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鹰  
奖励作为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得到普遍而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人们对奖励的有关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实践中出现误用、错用、滥用等偏差。正确把握奖励的本质,厘清奖励的作用与机制,了解奖励实施的适用性性特征,运用实践智慧,强化实践反思,使奖励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对于深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探索奖励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巍巍  
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事关"三个培养"根本问题,事关"四个伟大"全面推进,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突出、精准施策不突出、问题意识不突出、内涵建设不突出、地位待遇不突出等问题,必须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党的领导和师德建设、增强内涵素质培养、提高地位待遇、强化各方保障,多措并举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学松  陈雨  
高等继续教育是引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是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是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也是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当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理念失位、管理失效、质量失范、资源失衡等实践困境,由此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理念为先,优化转型的教育氛围;以制度为要,激发转型的内生动力;以质量为本,提升转型的内涵水平;以开放为纲,筑牢转型的资源基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