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7)
2023(7594)
2022(6480)
2021(5804)
2020(5099)
2019(11429)
2018(11605)
2017(22879)
2016(12507)
2015(14121)
2014(14095)
2013(14030)
2012(13054)
2011(11922)
2010(11964)
2009(11553)
2008(11543)
2007(10364)
2006(9408)
2005(8874)
作者
(36212)
(30153)
(30058)
(28811)
(18929)
(14380)
(13680)
(11609)
(11264)
(10744)
(10425)
(9983)
(9728)
(9708)
(9550)
(9247)
(8878)
(8859)
(8714)
(8701)
(7745)
(7382)
(7221)
(6861)
(6804)
(6776)
(6758)
(6587)
(6069)
(5887)
学科
(49902)
经济(49809)
管理(41109)
(38124)
(29955)
企业(29955)
方法(22180)
(20571)
数学(20020)
数学方法(19846)
(16934)
中国(16285)
(15180)
(11254)
银行(11239)
业经(11160)
(11085)
(10778)
(9955)
财务(9933)
财务管理(9907)
(9805)
(9804)
贸易(9798)
农业(9744)
收入(9633)
(9605)
体制(9426)
(9415)
金融(9413)
机构
大学(186365)
学院(184430)
(82271)
经济(80653)
管理(70030)
研究(62426)
理学(59709)
理学院(59096)
管理学(58313)
管理学院(57982)
中国(49780)
(44241)
(38981)
科学(35109)
财经(33966)
(31339)
(30710)
中心(28065)
研究所(27835)
(27826)
(27312)
经济学(26692)
财经大学(25205)
北京(24946)
业大(24387)
经济学院(24134)
(22777)
(22407)
师范(22195)
(21592)
基金
项目(116793)
科学(92998)
基金(87025)
研究(86371)
(75458)
国家(74911)
科学基金(63828)
社会(57440)
社会科(54581)
社会科学(54571)
基金项目(45919)
(43863)
自然(39557)
教育(39320)
自然科(38570)
自然科学(38562)
自然科学基金(37891)
(37548)
资助(35177)
编号(34167)
成果(28665)
(27697)
(27456)
重点(26782)
(24845)
国家社会(24416)
(24231)
教育部(23809)
课题(23791)
人文(23049)
期刊
(92139)
经济(92139)
研究(60303)
中国(35819)
(34200)
管理(27104)
学报(25819)
科学(25309)
(24366)
大学(20444)
(20347)
金融(20347)
学学(19405)
财经(17592)
教育(16041)
农业(15918)
经济研究(15423)
(15047)
业经(14590)
技术(14480)
问题(13077)
(10791)
理论(9649)
技术经济(8987)
商业(8760)
国际(8713)
现代(8532)
实践(8466)
(8466)
统计(8459)
共检索到282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本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变化,论述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指出了其弊端。同时,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分配理论,充分论证了在新的时期社会主义的分配应该是按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进行,并提出了如何对剩余进行分配才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芳  
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动对中国经济走势有重要影响。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中国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享光  
本文考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建立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本文认为,在微观领域,要建立生产条件分配和收入分配相结合的微观制度,建立自由与管制相结合的市场协调制度;在宏观领域,需要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制度,相应建立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的收入和支出方面的调节制度,同时建立再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机制,最终形成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慧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始终不断地在深化。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仍是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两个突出问题,并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文章认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慈善分配三个领域来进行。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邵忍丽  李富有  白凤娇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既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也有财产、税收、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解决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为此,不仅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而且要进行财产税、金融、价格、行政等方面的改革;实施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改革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确保多方面改革产生协同效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桂霞  齐晓安  
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制度,涉及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我国收入分配的制度缺陷(一)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公平的缺陷长期以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和城乡居民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兴华  
一、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提法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劳动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每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再凭非劳动要素获得收入。他们只能向社会提供劳动,以劳动为尺度获得个人收入。这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就只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分配情况,但在理论上是始终反对的,方针上也是不断批评和纠正的。在理论上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就是按劳分配。而且还讲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桑百川  
外商投资不仅是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最有力的推动者,而且是资源配置方式及经济制度变迁的强大动力。人们在争论外商投资企业是否冲击了民族经济、挤跨了民族品牌时,往往莫衷一是,且易忽视外商投资的体制效应。本文仅从制度变迁的一个侧面——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阐述外商投资的体制效应。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蔡继明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我国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逐步转变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按劳分配作为公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一向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唯一分配原则,谁否定按劳分配,谁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以,伴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和全国单一公有制的建立,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也开始在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围绕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展开的。富起来时代的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效率,改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后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二是实施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并产生了明显的提高效率、充分动员了各种创造财富的要素的效果。进入强起来时代,面对的是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这就需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尤其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偏重于公平正义。改革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二是缩小收入差距,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40年中,两个时代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一个整体,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和统一,是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松龄  
财富分配与价值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劳动价值论者认为 ,价值分配制度的被分配对象是价值 ,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效用价值论者认为 ,财富分配制度的被分配对象是财富 ,分配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的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冷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成安  杨青  
允许非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时,提出了“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新要求,并将劳动要素的分配与资本、管理、技术等非劳动要素的分配置于相同层次进行表述,这一思想是对原有分配制度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党在理论上的更加务实和更趋成熟;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公有制经济内部收入分配领域深层次改革的开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杜乃涛  
对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衡量会面临诸多困难,不仅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这样,在很多国家,都不存在可信的对收入的估计。除了家庭显性收入数据,各种隐性的甚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