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18)
2023(4169)
2022(3627)
2021(3388)
2020(2962)
2019(6729)
2018(6988)
2017(14498)
2016(7588)
2015(9029)
2014(9067)
2013(9227)
2012(8842)
2011(8118)
2010(8478)
2009(8041)
2008(8123)
2007(7675)
2006(7183)
2005(6628)
作者
(23288)
(19467)
(18946)
(18290)
(12299)
(9073)
(8808)
(7474)
(7074)
(7039)
(6476)
(6267)
(6196)
(6190)
(5939)
(5920)
(5784)
(5686)
(5643)
(5548)
(5068)
(4855)
(4724)
(4411)
(4378)
(4354)
(4350)
(4200)
(3813)
(3801)
学科
(34574)
经济(34548)
(30252)
管理(27539)
(24870)
企业(24870)
方法(14939)
数学(13083)
数学方法(12992)
技术(12825)
中国(12106)
(10217)
(9000)
(8421)
贸易(8415)
(8309)
(8038)
(7507)
银行(7498)
业经(7497)
(7262)
技术管理(6825)
农业(6538)
(6516)
(5624)
金融(5624)
(5618)
(5459)
地方(5187)
(5105)
机构
学院(123566)
大学(122513)
(55194)
经济(54023)
管理(48951)
理学(41328)
理学院(40962)
管理学(40527)
研究(40303)
管理学院(40276)
中国(31809)
(26584)
(26187)
科学(21761)
财经(21029)
(20399)
(18865)
(18624)
研究所(18001)
中心(17613)
北京(17208)
经济学(16499)
(15776)
财经大学(15413)
(15227)
(15222)
师范(15112)
经济学院(14975)
业大(14845)
(14228)
基金
项目(70461)
科学(55221)
研究(55038)
基金(50041)
(42357)
国家(42010)
科学基金(35429)
社会(34684)
社会科(33023)
社会科学(33016)
(27261)
基金项目(25950)
教育(25730)
编号(23478)
(22880)
资助(21080)
自然(21000)
自然科(20486)
自然科学(20482)
自然科学基金(20119)
成果(19771)
(16732)
课题(16384)
(15984)
重点(15766)
(15468)
教育部(14541)
创新(14487)
项目编号(14436)
人文(14204)
期刊
(64124)
经济(64124)
研究(40499)
中国(22946)
管理(20613)
(18657)
科学(15094)
(14455)
技术(14074)
学报(13841)
教育(13812)
(13567)
金融(13567)
业经(11117)
大学(11020)
财经(10668)
经济研究(10571)
学学(10225)
农业(9988)
(9191)
问题(9135)
(8903)
技术经济(8605)
国际(7573)
理论(7142)
商业(7127)
(7062)
论坛(7062)
现代(6754)
实践(6391)
共检索到192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军  
一、问题的提出技术引进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仅1980年至1989年十年间,我国技术引进就有17063个项目,共用汇270多亿美元。事实证明,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技术引进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旋律。所谓技术改造,在很多场合,实际上就是技术引进的代名词。但是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和思考。这些问题除了人们所常常论及的重复引进,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之外,还有: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不佳;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效果不明显;引进技术的迅速退化,等等。显然,如果我们对技术引进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的筹划,一个统盘的打算,我们...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冯晓青  
企业的技术引进、输出与专利战略的运用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专利战略的角度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与输出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应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输出中对专利战略的运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闫国庆  
结合我国的现实对技术结构多元性与产业结构多元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我国技术引进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层次性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我国在技术引进的层次、目的、重点、方式、主体等方面应实施战略性转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国家科委《技术引进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一、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基本情况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我国约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一万多项,用汇约300多亿美元,其中软件费用约占5%。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为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初始阶段。此期间主要是成套设备进口,共867项,用汇约137亿美元。1、1952~1960年。根据政府间的协议,从苏联、东欧等国引进450项,用汇27亿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肖洪钧,张薇  
本文就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经验,提出“技术与市场联动”策略,并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双向循环着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详细分析了双向循环中的各关键环节及主要要素。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给出技术与市场联动的总体框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康荣平  
在当代,技术引进在后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中已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尤其中共11届3中全会以来,中国已把技术引进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但是,许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时常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我们进行了这项以技术引进的宏观分析和战略模式探讨为主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对中国的可比性和可借鉴性角度出发,在研究的对象国的选择标准上尽量符合:(1)后发展,(2)大国,等等。我们选定的是:美国(19世纪为主)、前苏联(30年代以来)、日本(二战后为主)、巴西、印度、南朝鲜,当然还有中国,后来又补充了一个小国——新加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新房  
一、以市场换技术——时代的产物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除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以外资为载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加快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由于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在企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国往往难以通过直接的技术进口来实现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实践过程中就逐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齐欣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不断发展与升级,对于增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提高科技水平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战略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为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宏  钱利  崇曦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策略,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已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自主创新不足,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会遇到瓶颈。本文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利用技术引进,选择何种技术创新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夏江海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技术引进,有的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增强了技术实力,如日本、巴西、南朝鲜等。但许多国家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没有发挥良好效果,反而往往因重复引进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或与国内产业不配套使引进技术设备大量闲置浪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管保箮  
今后5-10年,江苏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挑战首先来自国内,由于内地资源产区加工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一方面资源输出减少,另一方面一般产品不再需要沿海地区供应,大大缩小了江苏加工工业的产品市场。而处于沿海的上海、广东、山东,辽宁、福建等省,利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等手段,发展也十分迅速,与江苏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挑战更来自国外,随着我国重新加入关贸总协定,江苏将面临与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和跨国公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江昀  
本文运用现代社会学理论,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技术传播的社会学机制。作者认为,本土技术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方向依次为行动子系统层次→制度子系统层次→规范子系统层次→价值观念子系统层次;社会对技术传播控制的方向正好相反;外来技术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方向是同时向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层次辐射传播,外来技术的传播是某一社会系统进化(变迁)的重要根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陵  
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主要来源于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使技术引进成为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手段和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源泉,就不仅要正确理解技术引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技术引进的运行规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司春林  
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转移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技术,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以至改进,目的也是为了摆脱许多产业技术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同样是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某些原因,可以结合技术转移与学习过程来加以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