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3)
2023(7294)
2022(6108)
2021(5571)
2020(4635)
2019(10581)
2018(10530)
2017(21805)
2016(11520)
2015(13089)
2014(13329)
2013(13313)
2012(13017)
2011(12260)
2010(12866)
2009(12587)
2008(12268)
2007(11260)
2006(10714)
2005(10129)
作者
(33756)
(28109)
(27910)
(27005)
(18133)
(13029)
(12864)
(10737)
(10683)
(10354)
(9626)
(9250)
(9119)
(9009)
(8868)
(8763)
(8293)
(8171)
(8122)
(7837)
(7394)
(6843)
(6785)
(6557)
(6525)
(6423)
(6105)
(6041)
(5612)
(5398)
学科
(72721)
经济(72664)
管理(33511)
(29205)
方法(22323)
(21806)
企业(21806)
数学(20245)
数学方法(20080)
中国(19187)
地方(17915)
(15683)
(13556)
(13288)
地方经济(12760)
业经(12413)
(11668)
银行(11666)
(11400)
(11370)
(11270)
贸易(11261)
(10924)
(10645)
(10619)
金融(10619)
农业(9997)
环境(9283)
(9176)
及其(8829)
机构
学院(182016)
大学(180752)
(92988)
经济(91174)
管理(67035)
研究(65980)
理学(55941)
理学院(55359)
管理学(54706)
管理学院(54339)
中国(52707)
(44475)
(37809)
财经(34067)
科学(33884)
(32989)
(30649)
经济学(30423)
研究所(28969)
中心(28873)
(28458)
经济学院(27062)
北京(25055)
财经大学(24821)
(23523)
师范(23419)
(22995)
(22423)
(22334)
业大(19376)
基金
项目(101405)
科学(80446)
研究(80017)
基金(73456)
(61146)
国家(60612)
社会(53236)
科学基金(51706)
社会科(50495)
社会科学(50484)
(38018)
基金项目(37019)
教育(36189)
编号(32800)
资助(31651)
(31640)
自然(29210)
成果(28661)
自然科(28438)
自然科学(28430)
自然科学基金(27911)
(24068)
(23800)
课题(23491)
重点(22464)
国家社会(21890)
(21267)
教育部(21063)
发展(20895)
人文(20738)
期刊
(116691)
经济(116691)
研究(67680)
中国(34036)
(31512)
管理(27384)
(24808)
金融(24808)
(20975)
经济研究(20402)
科学(19844)
学报(18733)
财经(18271)
教育(17480)
业经(17099)
技术(16017)
(15908)
问题(15521)
大学(15468)
学学(14575)
农业(13831)
(13385)
国际(11811)
技术经济(11233)
统计(10145)
理论(9796)
世界(9759)
经济问题(9748)
商业(9720)
经济管理(9430)
共检索到298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包括三大内容,我们必须依照长期发展、长短期均衡和情势变迁的原则确定自己当期的调控取向。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调整在所难免。但并不会出现所谓的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的调整。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经济增长条件下的就业优先。同时,"就业优先"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一味地追求充分就业而损害经济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学文  金三林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要好于2009年,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来看,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财政政策将更强调优化支出结构,实施结构性减税;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信贷投放的结构、节奏,更加注重风险防范。模型预测表明,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8%左右,CPI全年涨幅在3%左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凤羽  
当前我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一个简单的开放经济模型可以说明 ,投资率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资本边际产量和资本装置成本的边际递减量 ,而消费总量则取决于净产出的贴现值和初始债务水平。因此 ,提高我国当前的投资与消费水平 ,应在继续推行既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 ,把政策重点放在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上 ,提高社会有效供给 ,降低资本装置成本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晓求  
作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需求形成机制与供给增长机制之间的功能互动效应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需求始终处在亢奋状态,而供给则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相对不足。这种由于利益结构等深层力量决定的下对称的供求互动效应,客观地决定了我们必然选择一种以收缩性为基本特征和主导倾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温彬  冯柏  
2021年年初以来,全球经济整体走向复苏,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演变、通胀预期忽上忽下、有效需求频繁波动、债务风险有所加剧、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等冲击下,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不平衡因素明显增多,实际经济走势以及市场预期中的分歧加大,宏观政策调控的过程中面临更多掣肘。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但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复苏动力有所减弱,稳增长压力逐渐加大。下一阶段,不均衡的复苏仍将是内外部经济走势的主要特征,为此,要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连城  郎丽华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认为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决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而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走势。无论从中国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还是从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来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都将呈现向好的趋势。因此,2012年及其未来一段时间,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政策选择的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信林  王立勇  
面对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微调中。其中,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判断基本一致,不过货币政策的取向稍有差别。1.财政政策取向方面的判断较为一致。学者们普遍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2011年11月)表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本文分析了2015年前三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认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困难,经济的长期基本面依然向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有坚实基础。文章提出,要继续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以改革创新落实好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创新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的效力;二是促进有效投资,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的动力;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五是提升开放层次,打造合作竞争的助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2005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明显。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将在2006年延续下去。同时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市场色彩将更浓、经济手段更多,政策与体制法规的结合更加完善,以体制改革提升调控效果的特点更为突出。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正>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经济质量和效益持续好转,5.2%的经济增速符合预期。但经济运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仍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多重矛盾困难和风险挑战并存,市场预期和微观活力偏弱,增长的稳定性面临一定考验。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展望2024年,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最直接、
关键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大部委的工作会议也相继召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基本浮出水面。本文对"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基调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在2012年的取向和工作重点。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余力  
针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迹象,作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于1996年下半年从“适度从紧”转向“适度扩张”。造成宏观政策未能及时调整的原因主要有:①适度从紧政策无条件长期高位锁定;②企业效益差,经济增长质量不高,银行风险大;③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在于宏观,而在于微观,不在于总量,而在于结构,故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应是:中性货币政策与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结合。为根治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作者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2010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护航下,尽管外部环境变幻不定,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年经济增幅达到10.3%。2011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比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如何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发改委等部门会议的召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已浮出水面,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