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2)
- 2023(6776)
- 2022(5483)
- 2021(5009)
- 2020(4123)
- 2019(9330)
- 2018(8801)
- 2017(17925)
- 2016(9024)
- 2015(10230)
- 2014(10148)
- 2013(10339)
- 2012(9658)
- 2011(8855)
- 2010(9225)
- 2009(9377)
- 2008(8455)
- 2007(7648)
- 2006(7196)
- 2005(6698)
- 学科
- 济(41772)
- 经济(41737)
- 业(28859)
- 融(26563)
- 金融(26563)
- 管理(24937)
- 银(24581)
- 银行(24577)
- 行(23904)
- 中国(22525)
- 企(21914)
- 企业(21914)
- 方法(16823)
- 农(16282)
- 数学(15655)
- 数学方法(15555)
- 财(14983)
- 制(13930)
- 业经(11737)
- 农业(11448)
- 中国金融(11279)
- 地方(10648)
- 务(9364)
- 财务(9349)
- 财务管理(9336)
- 企业财务(9018)
- 贸(8154)
- 贸易(8141)
- 易(8027)
- 体(7971)
- 机构
- 学院(136440)
- 大学(135103)
- 济(63487)
- 经济(62132)
- 管理(50324)
- 研究(43670)
- 中国(43421)
- 理学(42365)
- 理学院(41970)
- 管理学(41436)
- 管理学院(41180)
- 财(34374)
- 京(27591)
- 财经(26813)
- 经(24196)
- 中心(22226)
- 科学(21843)
- 经济学(21747)
- 所(20949)
- 融(20883)
- 金融(20512)
- 财经大学(20082)
- 经济学院(19944)
- 银(19887)
- 江(19273)
- 银行(19134)
- 研究所(18432)
- 农(18279)
- 北京(18130)
- 行(17938)
- 基金
- 项目(80137)
- 科学(63040)
- 研究(62892)
- 基金(58435)
- 家(48730)
- 国家(48263)
- 社会(42215)
- 科学基金(41306)
- 社会科(40127)
- 社会科学(40119)
- 省(30889)
- 基金项目(30549)
- 教育(27868)
- 编号(25789)
- 划(25197)
- 资助(24298)
- 自然(22881)
- 自然科(22299)
- 自然科学(22294)
- 成果(21925)
- 自然科学基金(21885)
- 发(18533)
- 部(18402)
- 国家社会(17857)
- 课题(17825)
- 重点(17747)
- 性(17094)
- 创(16960)
- 教育部(16364)
- 人文(16358)
共检索到216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方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城乡融合发展,而实现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关键。长期以来金融资本从乡到城的单向流动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虽然,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金融资本的城乡流动仍以乡→城为主要特征,竞争性、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远未形成。目前,金融资本的城乡融合主要体现在因支付和储蓄方式改变而实现的地理空间融合。未来,城乡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应深化金融创新,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居民金融普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普惠以及实现金融知识和信息普惠;另一方面,应通过多途径合作实现城乡金融共享以提升金融效率和公平,包括城乡金融平台共享、金融产品共享、金融信息共享、同业间和非同业间的客户共享以及农村集体成员金融资源内部共享。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穆玉堂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已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分化,金融资本已经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市场经济中流动较为活跃的资本形式。然而,金融产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负债经营,因此,实现金融资本的有效流动和最大化增值、提升我国金融资本的流动绩效对于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金融资本 流动 绩效 计量模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经济交流与合作日趋重要的背景下,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基本要素加快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推动了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要实现“泛珠三角”金融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助推区域金融资本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必须以前瞻的眼光、开放的战略和有效的举措,实现“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融合。
关键词:
金融资本 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刚
城乡正规金融资本错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以及农户政治经济弱势。首先,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及国情所采取"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农村资金通过"剪刀差"、"信贷资金乡城转移"等形式流向城市。改革开放之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郝继伦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理论分析与中国发展●郝继伦一、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现代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以巨型化、集团化工业公司为主体的产业资本和以垄断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业资本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以至从外在信贷联系转向内在资本结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春爱 杨贺 魏明
一、系统自组织演化内生 家族企业的全方位开放式发展 1.自组织理论框架下的系统演化机理系统自组织即系统自发形成的序或组织。20世纪60年代,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开创了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先河,进入70年代,哈肯的协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莉娟
马克思、希法亭和列宁分析了金融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高利贷等生息资本,再到货币资本的独立运营,最后到垄断性的金融资本,资本形态在不断地发展、变动着。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是资本历史形态的更迭,其动因既是生产力的提高和信用的扩展,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金融资本代表着资本发展的最抽象和最高级的形态,它的崛起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的基本趋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彭金荣
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在21世纪将呈现巨额化、高速化、虚拟化和向新兴资本市场无序集中的趋向,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面对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形势,我国为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趋利弊害,注重从积极稳妥推进开放、加强监管、深化改革、加强基本建设、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防范和化解风险,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德礼 徐仕政
本文在界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内涵基础上,尝试通过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探讨产融结合模式的历史演进,并归纳分析各阶段产融结合模式的特征,进而探讨了产融结合发展的规律特点,最后提出了产融结合模式演进历程对我国推动产融结合的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小华 王定祥
金融企业资金在本质上具有资本的属性,承认金融企业资金的资本属性,对于金融企业的运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可持续发展是通过金融资本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值来实现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驱使其运动过程不断跨越国界,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进而影响着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进程。对此所进行的研究揭示了金融资本国际流动途径,分析了金融资本国际循环对东道国经济金融发展所产生的效应,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资本 国际循环 金融企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济生 罗海波
直接法在考虑国际收支平衡表正常统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隐藏在贸易、直接投资等渠道中的资本流动进行合理调整,估算出中国金融资本流出流入规模。结果表明,中国正经历着金融资本的双向流动,且隐性资本流动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放松资本管制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升值压力,长期内国内金融市场深化将促进金融资本有序正常流动。
关键词:
金融资本 直接法 双向流动 放松管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济生 罗海波
运用直接法并使用最新数据估算1985-2006年间流出流入中国的金融资本规模结果显示:中国金融资本双向流动特征非常明显;但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使隐性资本流出规模大幅下降,而通过其它渠道流入的资本,即热钱数量则迅速增加。计量分析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资本流出都对资本流入产生正向影响,反映了部分流出资本又重新回流到中国。
关键词:
金融资本 双向流动 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姚永玲 王翰阳
基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北京市为例,将技术市场成交额作为科技创新指标,将金融划分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采用VAR模型,探讨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结构与科技创新之间相互作用,且影响明显;金融规模为单向影响且较缓慢;金融效率的作用不显著。这验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通过市场机制所形成的共赢关系。政策启示是,只有不断完善资本市场,通过金融与科技共同创新,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金融资本 融合 VAR模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华 温涛
"城乡中国"既是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也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及方法对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国家与"三农"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的阶段性变动,使得城乡金融资本集聚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城乡金融非均衡集聚的政治经济逻辑下表现出了独特的阶段性非线性关系,并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952—1966年、1967—1977年、1978—1990年、1991—2003年、2004—2016年和2017年及以后六个阶段。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破解中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和农村金融发展不充分的困境,必须超越现有金融控制和金融扶持的行政思维以及"竞争性"的市场思维,进一步提升过去"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改革策略,培育根植于农村社区的"多元化""合作性""普惠性"金融中介。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手抓",需求侧重在固本强基、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供给侧重在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优化、责任强化、功能完善、创新推动、风险共担和内涵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