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2)
2023(5130)
2022(4481)
2021(4213)
2020(3733)
2019(8735)
2018(8734)
2017(18304)
2016(9732)
2015(10918)
2014(11078)
2013(11474)
2012(11230)
2011(10220)
2010(10527)
2009(10069)
2008(10139)
2007(9217)
2006(8460)
2005(7695)
作者
(29351)
(24099)
(24064)
(23145)
(15066)
(11356)
(11193)
(9286)
(8950)
(8795)
(8000)
(7949)
(7810)
(7676)
(7549)
(7348)
(7106)
(6993)
(6972)
(6914)
(6273)
(6001)
(5894)
(5516)
(5417)
(5373)
(5301)
(5270)
(4819)
(4752)
学科
(48737)
经济(48702)
(27922)
管理(25975)
(20603)
企业(20603)
方法(18851)
数学(16555)
数学方法(16423)
中国(14961)
(14481)
地方(12284)
(11602)
(11237)
业经(10798)
(9551)
贸易(9545)
农业(9489)
产业(9422)
(9252)
(8741)
银行(8730)
(8423)
(7823)
(7696)
金融(7695)
地方经济(7539)
(7485)
结构(7292)
技术(7071)
机构
学院(149214)
大学(148376)
(69129)
经济(67756)
管理(55708)
研究(54108)
理学(47055)
理学院(46488)
管理学(45942)
管理学院(45654)
中国(42210)
(33273)
(32698)
科学(29675)
(27570)
财经(25851)
研究所(24370)
中心(23764)
(23137)
(22576)
经济学(21808)
北京(21626)
(21441)
(19874)
经济学院(19873)
(19326)
师范(19167)
财经大学(18996)
业大(18707)
(18376)
基金
项目(89317)
科学(70144)
研究(68244)
基金(64076)
(55082)
国家(54681)
科学基金(45868)
社会(43762)
社会科(41664)
社会科学(41658)
基金项目(34022)
(34019)
教育(30125)
(29265)
编号(27828)
自然(27280)
资助(26560)
自然科(26521)
自然科学(26514)
自然科学基金(26072)
成果(23482)
(21765)
(20589)
重点(20347)
课题(19684)
(18327)
国家社会(18180)
发展(18137)
(17894)
(17620)
期刊
(80755)
经济(80755)
研究(51350)
中国(28512)
(23938)
管理(21899)
(19944)
科学(19135)
学报(18443)
(16744)
金融(16744)
大学(14395)
业经(13794)
经济研究(13670)
教育(13621)
农业(13530)
学学(13512)
财经(13095)
技术(12516)
问题(12114)
(11454)
(10185)
国际(8917)
商业(8467)
技术经济(8324)
现代(8000)
理论(7658)
经济问题(7367)
经济管理(7290)
统计(7234)
共检索到234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戴文益  
一、地区优势产业导向理论理论依据的不同将会对地区产业结构规划产生重大的长期的影响。回顾建国40年来,地区产业结构规划,都依附于地区发展战略理论,忽视地区间产业关联和地区内相对优势产业主导作用,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二元化,雷同化和低效益。1978年以前,各地区在“地区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按照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行政计划指令建立起地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体系。这种地区产业结构体系,是忽视市场作用和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化配置的计划经济理论在地区产业结构规划上作用的结果。1978年以后,各地区遵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地区梯度推移”理论,逐步形成各地区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魏后凯  
一、当前我国的地区产业结构矛盾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进行第二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工作,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已有所改变.各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状态.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提高到1989年的26.5%,增加了3.5个百分点,其中福建、四川、新疆、黑龙江、北京、辽宁、陕西、甘肃、上海等地区都增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耀  
产业结构趋同化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多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之一。目前对这一问题有几种普遍看法:一是“趋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在我国已经十分严重;二是“趋同”完全违背了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应坚决“避免”;三是国家对“趋同”现象要全面干预,加强项目审批等方面的管制。笔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现行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判断缺乏依据,认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崔永涛  
文章通过京津冀投入产出表构建三地产业结构复杂网络模型,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教育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河北则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化工产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炳义  王建文  
在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时,详细地规划各部门、各行业的规模,实际上是难以作到的。而且,在人们难以准确预料经济发展的各种情况,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需求的变化等等情况的条件下,产业结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的太细,因此,最关键的是,一要肯定产业结构中长期战略产业,由战略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长。因此,所谓规划产业结构的基准,就是选择战略产业的基准。在五十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化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规律的内在动因(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不断地改变社会需求结构和人们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跃  
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2005-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跃  
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2005-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间内则转变为促进集聚态势;对外贸易改善对集聚态势有持续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质量提升、资本深化驱动产业结构形态趋于多样性态势。资本深化与消费结构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现阶段地区产业结构形态高级化的"短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中原  
本文首先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指出 ,90年代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明显加速 ,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 ,变动方向基本正确 ,但产业竞争优势较弱 ,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其次 ,从工业化加速、市场格局巨变、市场化改革、全国产业布局重组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结构变动的成因和机理。最后提出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对西部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西部迫切需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走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跃  
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2005-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晓华  刘小玲  翟钰  
判断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是一个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和政策内涵的问题。本文在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理论框架下,从行业份额、行业功效与行业特征三个维度,构造了衡量产业结构优度的新方法,对我国30个省区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测算,对比分析了七大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及成因,并就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度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从省际角度看,产业结构优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东部沿海省份最高,自东向西逐级递减;在区域层面,七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从大类行业看,工业结构优度的波动性较大,易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庞智强  李云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较落后。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等问题。西部地区应转变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要统一规划,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要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并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灿飞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按一定的内在规律演进.这一规律的发现当归功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他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首先看到了产业间收入差异,并认为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会驱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从而产业结构随劳动力的这种转移而转换;随后克拉克和费希尔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克拉克定理,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各国的实际统计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证明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根据前人的研究,三次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趋势是:①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②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相对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秀生  
略论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张秀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效益。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区也是如此。特别是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必须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经济发展以效益为中心。要树立全面...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徐剑明  
从出口产品结构、外资流向等方面实证分析了目前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存在的刚性及其负面影响,并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存在刚性的原因以及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选择,进而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对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文举  范合君  
历史上我国各个省份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传统产业结构出现了趋同。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也出现了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不同。本文从政治晋升的角度,用博弈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地区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经济机理分析,指出在政治晋升的驱动下,传统产业在地区间的分工协调会出现失灵,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很难纠正;新兴产业由于存在模仿的后发优势,各地会一哄而上,导致新兴产业的趋同。但是产业结构趋同也并不是没有好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增长存在正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