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34)
- 2023(8453)
- 2022(7362)
- 2021(6699)
- 2020(5774)
- 2019(12962)
- 2018(12987)
- 2017(25617)
- 2016(14097)
- 2015(16049)
- 2014(16155)
- 2013(16146)
- 2012(15246)
- 2011(13951)
- 2010(14416)
- 2009(13830)
- 2008(14058)
- 2007(12613)
- 2006(11651)
- 2005(10772)
- 学科
- 济(57606)
- 经济(57514)
- 管理(46894)
- 业(42077)
- 企(34684)
- 企业(34684)
- 方法(23638)
- 数学(20650)
- 数学方法(20382)
- 制(18417)
- 中国(18274)
- 财(18080)
- 农(16288)
- 业经(12840)
- 银(12319)
- 银行(12298)
- 体(12180)
- 贸(11961)
- 贸易(11954)
- 行(11837)
- 易(11694)
- 学(11589)
- 融(10855)
- 金融(10852)
- 务(10265)
- 体制(10240)
- 财务(10238)
- 财务管理(10208)
- 农业(9960)
- 地方(9869)
- 机构
- 大学(217507)
- 学院(214079)
- 济(91350)
- 经济(89456)
- 管理(80239)
- 研究(74397)
- 理学(68327)
- 理学院(67541)
- 管理学(66441)
- 管理学院(66045)
- 中国(57858)
- 财(48412)
- 京(46117)
- 科学(42856)
- 所(38109)
- 财经(37394)
- 研究所(33949)
- 经(33730)
- 农(33300)
- 江(32953)
- 中心(32545)
- 北京(29342)
- 业大(29025)
- 经济学(28933)
- 财经大学(27721)
- 范(27600)
- 师范(27328)
- 院(26738)
- 农业(26104)
- 经济学院(26036)
- 基金
- 项目(134259)
- 科学(106353)
- 研究(99263)
- 基金(98971)
- 家(86140)
- 国家(85481)
- 科学基金(72478)
- 社会(64871)
- 社会科(61484)
- 社会科学(61467)
- 基金项目(51649)
- 省(50753)
- 教育(46213)
- 自然(45212)
- 自然科(44132)
- 自然科学(44117)
- 划(43716)
- 自然科学基金(43355)
- 资助(40537)
- 编号(39439)
- 成果(34607)
- 部(31436)
- 重点(30865)
- 制(30284)
- 发(28953)
- 课题(28376)
- 创(27855)
- 教育部(27226)
- 国家社会(27174)
- 创新(26292)
共检索到332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瑞龙
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改革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而制度选择目标(改革目标)是指制度创新主体在既定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所期望实现的未来制度安排。由于我国已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选择目标,所以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是,如何评价既有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应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才能在既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以尽可能低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文博 丰雷
主流经济学的传统是侧重生产和交换,忽视冲突和分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近年来这一趋势开始转变。本文基于效率与公平(配置与分配)不可分性,对冲突和协调影响制度变迁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包含冲突与协调的制度变迁模型。研究表明:(1)制度经济学创立伊始,冲突和协调就是其研究主题;历史制度主义应用"间断均衡"概念分析冲突对制度及变迁的影响,公共政策理论则应用这一概念分析政策过程的稳定和变迁。(2)目前尚缺乏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思、奈特、鲍尔斯等初步解释了个体、组群内和组群间三种途径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奥斯特罗姆分析了多层次嵌套制度中的冲突与变迁的内生问题;诺思、阿西莫格鲁研究了不同社会秩序或制度组合如何控制暴力(协调冲突)问题。(3)基于理论分析,可以探讨一个包含国家作用、社会秩序、认知能力、群体冲突的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并就中国农地制度变迁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农地收益分配冲突、冲突影响农地制度变迁以及农地改革协调冲突等实践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普万
本文将利益分析方法与制度分析方法相结合 ,构建利益冲突的制度分析框架 ,并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启动及改革过程中凸显的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利益冲突的制度根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路径作了详细论述。认为利益冲突引发的制度创新要使利益主体各方博弈达到均衡 ,必须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利益冲突 制度分析 渐进式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乔
一、引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社会提出了许多重新改造世界金融制度的构想。今年以来,德国、法国和日本曾多次正式地建议在三种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之间设立汇率目标区,试图将这三种货币的双边汇率固定在一定的范围(目标区)内,以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作斌 史卫民
独立董事原是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法中的一项制度。为适应我国公司在海外上市的需要及改变监事会功能失效的状况 ,在证监会的推动与引导下 ,独立董事制度逐步在我国确立下来。这使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原来的监事会制度在职权上产生了重叠与冲突。只要二者定位准确 ,分工明确 ,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是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实现兼容和协调的。
关键词:
独立董事 监事会 冲突 协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锟
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创新—效果悖论"。本文运用制度关联理论和制度冲突理论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城乡二元制度的制度关联、冲突与协调。研究发现,城乡二元制度内部的制度关联为制度冲突提供了可能,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目标选择、创新进程的快慢、阶段性重点的定位以及创新的地区差异都会扭曲或破坏城乡二元制度内部的制度关联,造成制度冲突。城乡二元制度内部的制度冲突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与嵌入其中的就业和社会福利性制度的制度冲突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的制度冲突两种形式。为了协调城乡二元制度内部冲突,需要统筹兼顾,整体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制度之间的协调,从制度创新的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曹淼孙 李汉邦 梁志星
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根本理念,是推动高校学术繁荣和争鸣的重要基础。在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术自由理念不断地发生着变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评估制度作为外界监督高校质量的保障机制得以快速发展。但学术自由和高校评估制度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追求及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二者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协调冲突的关键在于要求我国高校评估制度应以学术自由为指导思想,以保障学术自由实现为目标。同时,高校应由被动接受评估的角色向积极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以便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良性评估机制。
关键词:
学术自由 高校评估 冲突 协调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马曙光
政府审计法律制度的产生是利益相关者进化博弈的均衡结果,变迁是暴力潜能分配的博弈改进,其发展和完善对传统文化与历史具有路径依赖性。中国社会公众参与《审计法》修订的广度与深度表明,中国《审计法》的完善较好地体现出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功能调整与实现的内生性期望。提高审计博弈过程的透明度,拓宽公众参与审计博弈的途径,是审计法律制度完善的一种有效方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君 梅文娟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破解我国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举措。通过制度逻辑理论视角对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多重制度逻辑进行分析得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构建和运行兼具政府逻辑、市场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和园区逻辑。不同的制度逻辑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过程中呈现一定张力和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多元主体价值取向差异化、角色定位模糊化、政策制定与执行二维离散、校企合作貌合神离。因此,寻找相悖逻辑间的平衡点并进行协调是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效能的可能路径:首先应构建公共价值,回应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其次要纵向建横向连,提高联合体治理效能;再次要创新政策执行模式,落实政策细节;最后需紧盯着力点,集聚资源优化校企合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传玉
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与协调是农地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两田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股份制"等不同农地模式是家庭承包制下不同地区对农地使用效率与公平的响应与权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引起的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农地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农地制度创新应坚持"新增人口生来拥有一份所属社区集体土地的权利"这一起点公平为前提。
关键词:
农地制度 效率与公平 起点公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下,曾经作为全球性公共物品的生物遗传资源正不断被发达国家利用植物新品种权、基因专利等工具竞相圈占为其私有物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对此非常不满,要求在国际间建立公正的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本文主要从揭示遗传资源圈占与利益矛盾的问题根源出发,通过总结近20年来生物遗传资源权属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演进过程,剖析《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公约》等相关国际制度在遗传资源获取、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等问题的矛盾与冲突之处,最后提出现有国际体制的协调措施,以及我国为满足国际遵约要求的应对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刚 陈文静 叶阿忠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变迁方式又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部分。文章认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发挥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而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社会系统的外界环境以正熵流或负熵流流向社会系统,调控制度变迁的方向。依据最小熵原理,单独运用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都不能有效地阻止系统的熵增。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充分结合,优势互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俞雅乖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不同,适宜的制度变迁方式能实现较高的变迁效率和较好的变迁效果。制度变迁进程中须进行方式的转换,因而分析制度变迁的转换时机和条件是问题的关键。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主要包括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进入和退出两种情况。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富强 董直庆
本文从重新对股市制度定义开始 ,回答股市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特别是股市制度产生的边界条件、制度创新的主体问题、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问题。指出 :以市场为主导的制度变迁满足MR =MC ,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创新可能由于个体行为或效率差异而出现不稳定均衡。针对我国当前股市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制度创新单一主体的局限性 ,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转化为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渐近式制度变迁路径。
关键词:
制度 制度变迁 路径选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邓大才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有交替运用这两种制度变迁方式 ,才能保证制度的及时、准确的供给。文章运用制度变迁的这一基本规律对我国的农业制度变迁进行了具体分析 ,认为我国当前必须加大农业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 ,强制性的农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