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2)
- 2023(8601)
- 2022(6989)
- 2021(6392)
- 2020(5592)
- 2019(12286)
- 2018(12484)
- 2017(25241)
- 2016(13566)
- 2015(15228)
- 2014(15140)
- 2013(15505)
- 2012(14392)
- 2011(12701)
- 2010(13117)
- 2009(13000)
- 2008(13207)
- 2007(12362)
- 2006(11384)
- 2005(10395)
- 学科
- 业(80643)
- 济(64654)
- 经济(64565)
- 企(63381)
- 企业(63381)
- 管理(52016)
- 农(44813)
- 农业(29647)
- 业经(27276)
- 方法(26866)
- 财(22425)
- 数学(19779)
- 数学方法(19724)
- 中国(18680)
- 制(17200)
- 务(16591)
- 财务(16583)
- 财务管理(16567)
- 企业财务(15628)
- 技术(15297)
- 策(14484)
- 体(13109)
- 贸(12787)
- 贸易(12780)
- 易(12534)
- 划(11933)
- 和(11499)
- 银(10447)
- 银行(10444)
- 企业经济(10405)
- 机构
- 学院(209796)
- 大学(200557)
- 济(98083)
- 经济(96492)
- 管理(88699)
- 理学(75971)
- 理学院(75424)
- 管理学(74752)
- 管理学院(74390)
- 研究(61888)
- 中国(54499)
- 农(46794)
- 财(46114)
- 京(40654)
- 财经(36313)
- 农业(35251)
- 江(33026)
- 科学(32900)
- 经(32775)
- 业大(32408)
- 所(30573)
- 中心(29599)
- 经济学(29141)
- 经济管理(27331)
- 研究所(26785)
- 经济学院(26592)
- 财经大学(26109)
- 州(25570)
- 北京(25347)
- 商学(24904)
- 基金
- 项目(126125)
- 科学(101459)
- 研究(98188)
- 基金(93091)
- 家(77865)
- 国家(76952)
- 科学基金(68186)
- 社会(66299)
- 社会科(62517)
- 社会科学(62501)
- 省(50710)
- 基金项目(49914)
- 教育(42084)
- 编号(41344)
- 自然(40728)
- 自然科(39791)
- 自然科学(39781)
- 划(39593)
- 自然科学基金(39137)
- 资助(36521)
- 业(33233)
- 成果(31957)
- 创(29381)
- 部(29061)
- 发(28675)
- 农(27880)
- 制(27759)
- 国家社会(27274)
- 重点(26697)
- 创新(26535)
- 期刊
- 济(120304)
- 经济(120304)
- 研究(61546)
- 农(51253)
- 中国(40148)
- 财(36925)
- 管理(34601)
- 农业(34291)
- 业经(27314)
- 科学(26316)
- 融(25579)
- 金融(25579)
- 学报(24191)
- 大学(20505)
- 学学(20002)
- 技术(18819)
- 财经(18393)
- 业(17221)
- 问题(17183)
- 经济研究(16913)
- 经(15862)
- 农村(14146)
- 村(14146)
- 农业经济(13889)
- 技术经济(13695)
- 世界(12381)
- 商业(12148)
- 教育(11854)
- 经济问题(11848)
- 贸(11676)
共检索到321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大建
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是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40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在其绝对数一直呈增长趋势(从1952年的17317万人增至1990年的34039万人)的同时,其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则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83.5%降至1990年的6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许玉龙
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开发始终是世界各国理论研究并冲击社会与经济的重要问题。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我国更是个突出的问题。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到本世纪末完成农村发展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开发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需要有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指路,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要有市场信息指挥,还要有农业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四个现代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海发 黄升泉 韩俊
一、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本文中的发达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京津等地区,从行政区划角度讲,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山东等省市。这种划分基本上与国家统计部门的划分相一致,因而在分析中即直接使用宏观统计资料。发达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而言,以就地转移方式为主。根据典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文雄 曾福生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地资源的附着力角度对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农地资源的附着力下降,加之城市对农业劳动力产生的引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有向外转移的需求,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必然造成农地的流转。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劳动力剩余 农业规模经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学振 王丽红 白人朴
针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问题,对我国13个典型农业省区开展农户调研;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剖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自身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劳动强度与各个时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4月份下半月至10月份下半月是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的高峰期,13省区全年农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劳动强度呈驼峰型分布,相关系数为0.86,劳动力需求数量与劳动强度显著正相关;各地区农业生产最大劳动力需求月份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方差异。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剩余与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紧缺并存,农闲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难易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勇 林柏浪 陈泮 冉瑞平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如何思考和对待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理论课题。该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绩效以及深层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政府政策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凌霄 南永清 张忠根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2年数据,考察了老龄化、村公共品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家庭农业经营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均显示:老龄化对家庭农业经营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村公共品对农业经营呈正向影响,并且村公共品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对家庭农业经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的扩展研究表明,不同特质的村庄在公共品投入以及拥有公共品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导致公共品对老龄劳动力农业经营的缓冲作用而有所不同。村公共品的这一缓冲作用会随着村庄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资本的丰富而得到强化。建议加大对农村老龄人口的帮扶力度,大力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老龄劳动力的农...
关键词:
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经营 村公共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一鸣
不发达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包括桂,滇、黔、藏、陕、甘,宁、青、新9省区。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历史、社会等方面原因,本区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而且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尚拱
改革十多年来,农村中有大量的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转移到其它行业。但是,农业劳动中还有更多的劳动力,他们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忙后则流向其它行业,我们称这部分人是农业劳动力中的流动劳动力。他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及非农业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何估计这部分劳动力人数及他们的流向极为重要。本文充分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增文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徐增文“民工潮”的主流无疑代表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其迅猛之势不可能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结果。按照地区要素流动理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冬平
本文根据资源间的合理替代关系,讨论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界定理论,并应用此理论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量进行估算。199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量约为10663万人,剩余率为31%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常艳颖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日益减少。因此,农业劳动力将逐步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却出现了“过多”、“过早”地非正常转移现象。本文从这种现象人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为避免这种不正常的转移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韩俊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停滞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巨额资金,推进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人均收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4%,工业净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6.9%。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已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制造业及相关部门,社会就业结构会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兴华 熊菊喜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为18099万人,需求为17247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为852万人,剩余比例为4.71%,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调查发现,劳动力的这种供求状况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主要表现为耕地撂荒、弃粮从经、降低复种指数和粗放经营等。因此,人们对明天"谁来种地"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天琪,叶振东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必定要经历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原始农业阶段,由于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等产品,仅能勉强维持社会成员的生存,谈不上有多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阶段进入传统农业阶段。这时,农业产品除满足农业人口本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能腾出少部分农业劳动力来从事其他活动。三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这也是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