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26)
- 2023(14276)
- 2022(12004)
- 2021(11122)
- 2020(9584)
- 2019(21094)
- 2018(21356)
- 2017(41388)
- 2016(22506)
- 2015(25199)
- 2014(24910)
- 2013(24690)
- 2012(22842)
- 2011(20423)
- 2010(21002)
- 2009(20453)
- 2008(20712)
- 2007(19390)
- 2006(17664)
- 2005(16110)
- 学科
- 业(101141)
- 济(93442)
- 经济(93287)
- 管理(83526)
- 企(82997)
- 企业(82997)
- 农(47307)
- 方法(37622)
- 财(34164)
- 业经(32710)
- 农业(31284)
- 数学(28812)
- 数学方法(28486)
- 中国(28304)
- 制(26965)
- 务(23371)
- 财务(23340)
- 财务管理(23303)
- 企业财务(22123)
- 技术(21735)
- 体(19290)
- 策(18221)
- 贸(17817)
- 贸易(17800)
- 银(17614)
- 银行(17586)
- 易(17395)
- 行(16850)
- 划(16711)
- 理论(16695)
- 机构
- 学院(328466)
- 大学(323016)
- 济(142224)
- 经济(139447)
- 管理(132405)
- 理学(112950)
- 理学院(111920)
- 管理学(110384)
- 管理学院(109792)
- 研究(103631)
- 中国(86513)
- 财(71065)
- 京(67319)
- 农(61820)
- 科学(58123)
- 财经(54652)
- 江(52453)
- 所(51466)
- 经(49367)
- 中心(48939)
- 业大(47769)
- 农业(47041)
- 研究所(45250)
- 经济学(42340)
- 北京(42338)
- 州(40808)
- 财经大学(39799)
- 范(38302)
- 经济学院(38105)
- 师范(37965)
- 基金
- 项目(202819)
- 科学(162168)
- 研究(154491)
- 基金(148281)
- 家(126258)
- 国家(124974)
- 科学基金(109457)
- 社会(101426)
- 社会科(95834)
- 社会科学(95811)
- 省(80380)
- 基金项目(78498)
- 教育(69418)
- 自然(67571)
- 自然科(66053)
- 自然科学(66037)
- 划(64963)
- 自然科学基金(64943)
- 编号(63432)
- 资助(59064)
- 成果(51857)
- 创(47469)
- 部(46029)
- 制(44592)
- 重点(44235)
- 发(43788)
- 创新(43484)
- 业(43126)
- 课题(42504)
- 国家社会(41684)
- 期刊
- 济(171994)
- 经济(171994)
- 研究(100631)
- 中国(72705)
- 农(63460)
- 财(58687)
- 管理(54601)
- 科学(44212)
- 学报(44007)
- 农业(42285)
- 融(37753)
- 金融(37753)
- 大学(36084)
- 学学(34270)
- 业经(33099)
- 教育(31850)
- 技术(29938)
- 财经(28284)
- 经济研究(25157)
- 经(24409)
- 问题(23035)
- 业(22269)
- 技术经济(19037)
- 贸(17315)
- 世界(16578)
- 现代(16387)
- 商业(16236)
- 版(16215)
- 农村(15789)
- 村(15789)
共检索到516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蔡娅 任润生
文章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的"非均衡"性更多地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保护政策的制约、资本有效供给和就业成本不足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和农村经济级社区封闭的制约等。这种制度性约束只能用制度创新来打破,其措施为:1.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鸿明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创新刘鸿明目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大约2亿人,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这2亿人中,有大约6000多万人已离开农村,跨省区流动打工,形成庞大的流动过剩人口─-"民工潮";另外,尚有1亿多人滞留在农村中,构成潜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梅建明 陈秀华
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劳动力已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 ,在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地区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大量存在 ,这已经成为当前进行土地制度再创新的障碍。本文认为 ,进行土地合作是在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情况下进行农地制度再创新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合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群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秦元芳 吴昊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制于多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层面的因素,根本原因是制度性制约。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有序转移 制度改革 制度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先文 黄正泉 黄蔡芬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刘易斯拐点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祝爱武 周晓红
本文认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日趋活跃,区域、城乡劳动力转移将形成主流与逆向支流相辅相成、同时并存的双向转移模式,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将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须对土地要素进行相应调整。文章提出,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关键词:
农地改革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孙慧宗
中国目前正处于"三农问题"的攻坚阶段,2007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仍被视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其核心层次就是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非农产业转移,而传统的制度构架已经构成现实转移的羁绊。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相比,战后日本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源于其有效的转移制度环境。为此,有必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探寻更为有效的制度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处的制度环境既存在相似之处亦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土地产权的明晰化、逐步弱化、取消户籍制度在城乡间的屏障作用、实现教育公平将为"三农问题"正本清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国威 孟祥林
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本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关键,为此,本文首先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于以乡村工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小城市为主导,从而逐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乡村工业化 城市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
政府在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责任唐洪(四川省剑阁县委政研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的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质是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劳动力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合理配置农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葆红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使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