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4)
- 2023(5305)
- 2022(4297)
- 2021(3899)
- 2020(3208)
- 2019(6792)
- 2018(6362)
- 2017(12318)
- 2016(6207)
- 2015(6828)
- 2014(6588)
- 2013(6430)
- 2012(5999)
- 2011(5264)
- 2010(5626)
- 2009(5814)
- 2008(4853)
- 2007(4628)
- 2006(4107)
- 2005(3966)
- 学科
- 融(24648)
- 金融(24646)
- 济(22928)
- 经济(22908)
- 银(21535)
- 银行(21535)
- 行(21022)
- 业(17808)
- 企(16434)
- 企业(16434)
- 管理(16242)
- 中国(16053)
- 中国金融(10873)
- 制(9025)
- 财(8750)
- 业经(8061)
- 方法(7760)
- 地方(7644)
- 理论(7532)
- 农(6732)
- 务(6526)
- 财务(6507)
- 财务管理(6497)
- 企业财务(6283)
- 体(5565)
- 产业(5208)
- 数学(5184)
- 事业(5181)
- 数学方法(5116)
- 农业(4951)
- 机构
- 学院(87371)
- 大学(86050)
- 济(34922)
- 经济(34052)
- 中国(28581)
- 管理(28198)
- 研究(27365)
- 理学(22953)
- 理学院(22681)
- 管理学(22300)
- 管理学院(22128)
- 财(19885)
- 京(17479)
- 银(15559)
- 财经(15524)
- 银行(15077)
- 中心(14815)
- 融(14672)
- 金融(14407)
- 科学(14274)
- 行(14172)
- 经(13877)
- 江(13739)
- 范(13462)
- 师范(13389)
- 所(13026)
- 州(12453)
- 人民(12430)
- 经济学(11992)
- 财经大学(11522)
- 基金
- 项目(50394)
- 研究(41894)
- 科学(39341)
- 基金(35042)
- 家(28667)
- 国家(28315)
- 社会(27020)
- 社会科(25700)
- 社会科学(25694)
- 科学基金(24410)
- 省(20616)
- 教育(19107)
- 编号(18259)
- 基金项目(17889)
- 划(16442)
- 成果(16139)
- 资助(13843)
- 自然(12848)
- 课题(12829)
- 自然科(12545)
- 自然科学(12544)
- 自然科学基金(12320)
- 发(11913)
- 性(11798)
- 项目编号(11784)
- 年(11661)
- 重点(11603)
- 创(11099)
- 国家社会(10895)
- 融(10866)
共检索到146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玲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1]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在中国人看来,天人之间是没有距离、没有对抗、没有隔阂,也不沾带知性和理性的,天人相融、天人感应,宇宙是生命一体的。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中国艺术中,便是表现为艺术对情景交融境界的追求。 所谓情景交融,指的乃是一种物我互感互动、互生互渗、互融互合的艺术表现状态,其物化形式也是最高境界则是意境的形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陆秀芬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歌的创作是和鉴赏理论达成统一认识的,因此"情景交融"往往成为诗人创作的审美取向,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样式。从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情与景物互动互应的审美观出发,中国诗歌形成了穷情写物、以秋为悲、乐景写哀、以情造景等相对固定的阐释模式。然而在探讨诗歌模式的同时,"情景交融"诗学理论的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是值得关注的,它在中国诗歌创作进程中总结和推进了"情景交融"审美特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情景交融"诗学理论主要经历了"物感"、"情、物感发"、"心、物交融"、"情景相兼"、"情景交融"等发展阶段,这其间通过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使"情景交融...
关键词:
诗歌模式 诗学理论 发展轨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炜
后稷作为周人始祖形象的出现 ,不仅本身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而且在这一形象的衍变中 ,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后稷这一形象对于当年教稼园所在地 ,今天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来说 ,无疑具有了新的时代文化气息。
关键词:
后稷 神话 文化意蕴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彭兴蓬 邓猛
关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交流、对话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相互间彼此紧密联系的关系性品质,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参与、互动和包容。关怀能够滋养人的心性,人们在获得关怀中学会如何关怀,不仅关怀自己,也关怀他人。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中,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关怀是为了促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在关怀的场域中,通过从道德的场域转变为权利的场域,从感性的场域转变为理性的场域,从文化的场域转变为制度的场域,实现残疾人的自然性关怀、伦理性关怀和制度性关怀。
关键词:
关怀 残疾人 融合教育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培德
本文从"组织人"的视野,强调了员工培训必须与组织文化交融、分析了要成为组织人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指出对新员工的培训首先应该打造合格员工、提出建立合格员工的行为规范模型和相关指标系统,最后围绕评价指标设置了新进员工培训的课程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立学 路日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显现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以文化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焱
中国的法文化、法哲学从文明发端之初就融入民族文化体系并一直活跃在主流文化体系,数千年不断丰富、发展、扬弃,形成公平、正义的民族法制文化内核。从儒家先祖皋陶"神兽断狱"到"立公弃私、君臣上下皆从法"的法家,中华先哲从理论到实践均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秩序体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法制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法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关键词:
灋 法家 文化意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关键词:
道德领导 学习共同体 权威来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揭芳 陈丽鸿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传统文化 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教育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场的活动。民族文化心理场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生活空间,是个体成长的物质与精神母体,既是教育生发的基础,也是教育作为的对象。民族文化心理场以文化基因为场量,以文化认同为"疆界",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个体民族文化心理场体验具有原在族群与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共生应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场的生成取向;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具有对个体整体人格的形塑、民族—国家认同、现代公民教育等化育功能;教育应承接并强化共生民族文化心理场。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心理场 认同 共生 化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揭芳 陈丽鸿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既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入把握,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日新”思想深入而全面的传承与弘扬;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发展与升华;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重交”观念的弘扬与丰富;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传统文化 意蕴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具有哲学本体意味。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中"的语义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先秦子学时代,"中"既有政治含义,也有伦理道德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两汉的经学语境中侧重于政治规范意义,到了宋明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概念,而在晚明的何心隐那里又重新成为一种直接指向君主的政治话语。"中"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儒家士人与君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关键词:
中 中庸 时中 理学 心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潘新民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关键词:
知识传授 知识建构论 辩证唯物认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其平
文化意蕴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属性。缺少文化意蕴,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忽视文化意蕴的文化迟钝现象,从而使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没有特色,实效性也较差。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敏感性,我们应该树立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建构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机制、探索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秋子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及社会生活,体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生活智慧、文化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标准等各个方面。其蕴藏着的民众审美、民俗习惯、民间信仰、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意蕴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对当代国人的理念信仰、道德情操、行为准则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年画 民众 文化意蕴 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