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746)
- 2022(635)
- 2019(1055)
- 2018(1068)
- 2017(1944)
- 2016(1178)
- 2015(1350)
- 2014(1375)
- 2013(1394)
- 2012(1370)
- 2011(1400)
- 2010(1550)
- 2009(1639)
- 2008(1761)
- 2007(1811)
- 2006(1714)
- 2005(1638)
- 2004(1644)
- 2003(1836)
- 2002(1896)
- 学科
- 济(5864)
- 经济(5857)
- 管理(4564)
- 业(4092)
- 企(4046)
- 企业(4046)
- 理论(2665)
- 学(2538)
- 教育(2371)
- 中国(1971)
- 财(1841)
- 制(1746)
- 方法(1745)
- 业经(1656)
- 和(1512)
- 融(1298)
- 金融(1297)
- 体(1268)
- 银(1240)
- 银行(1240)
- 农(1210)
- 法(1207)
- 行(1192)
- 策(1168)
- 务(1069)
- 财务(1062)
- 财务管理(1059)
- 企业财务(1020)
- 体制(1018)
- 经济理论(999)
- 机构
- 大学(26312)
- 学院(24515)
- 济(8524)
- 经济(8309)
- 研究(7956)
- 管理(6829)
- 中国(5808)
- 财(5659)
- 京(5619)
- 范(5398)
- 师范(5395)
- 理学(5162)
- 理学院(5072)
- 管理学(4976)
- 管理学院(4914)
- 科学(4754)
- 江(4518)
- 所(4372)
- 师范大学(4353)
- 财经(4333)
- 州(3829)
- 研究所(3784)
- 经(3774)
- 北京(3699)
- 教育(3658)
- 系(3650)
- 中心(3036)
- 财经大学(3023)
- 经济学(2865)
- 湖(2735)
共检索到42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育 梁爱民
悲剧通过矛盾冲突所展开的生命叙事,不仅昭示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同时也凭借其对死亡和痛苦的修辞性叙述,激发了悲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引导审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超越。审美主体与悲剧的精神生命所进行的生命对话,建构了生命意义,确认了生命在场的价值。这种生命的主体间性,具有建构完整人格,致力于生命统整的意义。
关键词:
悲剧 审美 生命统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姚梅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一部鸿篇巨制,主要描写了民族以及宗教背景下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文章通过评析楚雁潮与韩新月的爱情悲剧,以及梁君璧、梁冰玉与韩子奇三人交错的婚姻悲剧,分析了悲剧形成的宗教、家庭及个体原因,并揭示了悲剧意蕴的多维度性:从最低层次的孤独与绝望到批判与抗争再到审视与超越,同时又体现了《穆斯林的葬礼》是阐释人类爱情的圣洁诗篇,其内容充满悲剧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能获得悲剧审美的快感,更能引起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爱情 悲剧意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娜
《瓦解》勾勒了非洲传统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解体的历史过程,主人公奥贡喀沃是传统与现代文明交锋中的悲剧主人公,他以超人意志力来捍卫传统文明,但最终走向自杀性毁灭,他悲剧性的命运蕴涵了丰富的形象意蕴。
关键词:
非洲文明 《瓦解》 奥贡喀沃 解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京霞
《离骚》是一首抒情长诗,是一部悲剧文学作品,是诗人屈原对美政困境进行审美把握的艺术结晶。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表明悲剧文学是人类对自身悲剧处境进行自我意识的一种审美形式。只有当人类悲剧成为人类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的对象,并呈现出完整的感性表现形态时,才会出现悲剧文学作品,才会产生成熟的文学悲剧意识。深深地体味《离骚》这首抒情悲诗,便会发现生成于诗中的深沉的文学悲剧意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松林 刘丹丹
知识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它源于个体本能的冲动、个体累积的历史经验以及环境文化的涵养。然而,就目前乡村教师的知识状况而言,其知识遮蔽了个体本能的冲动、疏远了个体的历史经验、脱离了个体环境文化的涵养。这就要求乡村教师释放心灵,使知识在乡土文本中生成;回归内心,使知识在孤独的旷野漫步中沉淀;拓展关系,使知识在乡土与现代的对话中改造。
关键词:
知识 生命意蕴 乡村教师 知识困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及公共和环境事务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姆·E·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汉斯-维尔纳·辛恩 曹慧
截至2015年3月,希腊已经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救助计划中获得了总额3250亿欧元的援助,但其经济状况却并未得到改观。本文对希腊债务危机的救助计划及其绩效进行了评估,认为当前希腊经济已经陷入"荷兰病",救援资金的流入无助于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文章还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前景和当前危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欧元区 债务危机 中央银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利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渐加快,作为改造和提升学生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其生命意蕴不断被消解与淡化,这有悖于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文章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并存现状,提出重新建构道德教育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消解 重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晓高
宇宙、社会、人生、人性和生命等内在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存在决定了悲剧性体验的悖论性存在,其表现形态是矛盾体,文学艺术中表现在人物性格、心理、环境、氛围、情节、结构、主旨、手段与目的、动机与效果、时代文学主题等方面。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的哲学基础是对话哲学而非斗争哲学,展现了各因素存在的合理性,推动了作品内容的发展,显现了世界和人性的真实、复杂和深邃。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的心理活动机制是二难心理,是人兼得而不遂却仍追求完美的复杂心理。悲剧性的悖论性特征启发我们,文学艺术要表现高度的真实,要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和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就要强调悖论性内在各方的绝对性、鲜明性、坚定性和各要素之间的对话性。
关键词:
悲剧性 悖论性 对话哲学 二难心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侠
随着电视剧《解密》的播出,麦家的"风"系列谍战题材小说悉数被改编为电视剧。从命运悲剧到性格悲剧,再到意志悲剧,"麦家式"英雄创造了特定历史境遇里挑战极限的生命奇观,其鲜明的个性及跌宕的命运,挟带着一股抵御世俗庸常的激越力量,涤荡人心。就改编品质而言,《暗算》《风语》因成功塑造个性化英雄形象,准确传达麦家谍战传奇外衣包裹下的"生命诗学"美学意涵而更胜一筹。
关键词:
麦家 谍战剧 英雄 悲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晓峰
“反公地悲剧”是与“公地悲剧”对应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悲剧”的产生也与产权的界定有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并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很多领域都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而带有明显的“公地”特性 ,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反公地悲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 ,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重新整合产权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避免“反公地悲剧”的重演。
关键词:
产权 反公地悲剧 国有资产管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郝永贞
在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大写职业人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针对职业教育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忽视职业精神培育,强调成才成器,忽视生命内在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当下应该立足生命的视野,充分挖掘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生命意蕴,从构建"社会需求与生命关怀相结合、规范习得与品质培养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门教育与环境教化相结合"的生命关怀模式入手,强化职校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
职业精神 职校生 生命 培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三勋 王宏武 李智强
运用“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理论,分析了高校校办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难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校办产业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产业管理体制、加强资产委托管理及完善学校产业投入撤出机制等校办产业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从容
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广泛存在 ,“公共的悲剧”时有发生 ,“搭便车”现象也不乏出现。但实验经济学证明 ,“搭便车”现象并非无处不在 ,“搭便车”也有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虽然“外部性”和“搭便车”是导致“公共的悲剧”———公共物品经验不足的重要原因 ,但不是导致公共物品短缺的根本原因。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的“政府失灵”可能是造成公共物品短缺更为关键的原因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石婷
自古繁华的扬州在杜牧的笔下经常呈现出歌舞升平、声色犬马的极乐气象,杜牧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一座享乐之城,更给后人尤其是姜夔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学记忆。处在时代动荡之际的姜夔再游扬州之时,此地已是萧瑟一片。姜夔尤为喜爱化用杜牧诗句,化用之处往往在原诗之外更增自身悲剧性感悟,其《扬州慢》实乃借杜牧诗句续发自身"黍离之悲"的产物,而且此词还包含了姜夔身世之悲与他对生存意义的拷问。而以"俊赏""怅然"为代表的古今对比更使得这种由黍离之音、身世之悲、生存之感三层情感交织上演的悲剧意蕴丰富起来。
关键词:
杜牧 姜夔 悲剧 审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