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57)
2023(10957)
2022(8718)
2021(7503)
2020(6155)
2019(13550)
2018(13552)
2017(25800)
2016(14048)
2015(15819)
2014(16204)
2013(15671)
2012(14535)
2011(13400)
2010(13758)
2009(13448)
2008(13100)
2007(12149)
2006(11297)
2005(10822)
作者
(41533)
(34944)
(34796)
(33337)
(22412)
(16276)
(15639)
(13329)
(13276)
(12406)
(12278)
(11687)
(11587)
(11501)
(11091)
(10732)
(10254)
(10152)
(9989)
(9711)
(9185)
(8461)
(8440)
(8116)
(7977)
(7952)
(7702)
(7449)
(6995)
(6732)
学科
(80027)
经济(79937)
管理(46395)
(38579)
(32524)
企业(32524)
方法(22660)
中国(20789)
地方(19835)
数学(18763)
数学方法(18593)
业经(17895)
(17334)
(16997)
(16808)
(15646)
(13317)
地方经济(13036)
(11805)
金融(11802)
(11531)
银行(11515)
环境(11214)
农业(11136)
(11076)
理论(10779)
(10634)
体制(10173)
(10020)
产业(9586)
机构
大学(217997)
学院(215947)
(99404)
经济(97454)
研究(78170)
管理(76243)
理学(63874)
理学院(63112)
管理学(62136)
管理学院(61712)
中国(59192)
(48514)
(45707)
科学(43706)
(39253)
财经(37305)
(34961)
研究所(34819)
中心(33979)
(33481)
经济学(32787)
(30167)
(29460)
师范(29218)
北京(29157)
经济学院(28913)
(27765)
财经大学(27180)
(27130)
业大(26413)
基金
项目(131905)
科学(104738)
研究(99771)
基金(96364)
(82812)
国家(82118)
科学基金(70369)
社会(67440)
社会科(63911)
社会科学(63895)
(50602)
基金项目(49621)
教育(45379)
(42031)
自然(41186)
自然科(40175)
自然科学(40166)
自然科学基金(39460)
编号(39152)
资助(38345)
成果(34076)
重点(30422)
(29915)
(29766)
(29624)
国家社会(29025)
课题(28682)
(26668)
(26104)
教育部(26095)
期刊
(126019)
经济(126019)
研究(75382)
中国(46902)
(39488)
管理(32468)
学报(31588)
科学(29710)
(29440)
大学(25170)
教育(24005)
学学(23564)
(22797)
金融(22797)
财经(21405)
经济研究(20641)
技术(18977)
农业(18887)
(18639)
业经(17677)
问题(16560)
(12154)
技术经济(11922)
世界(11228)
国际(10735)
现代(10533)
经济问题(10227)
改革(10025)
(10025)
(9904)
共检索到349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党校  张连国  
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实质就是超越传统线性经济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撑,而理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循环经济制度化的进程。循环经济制度化的理念形态主要有哲学性理念形态、市场性理念形态、政治性理念形态、法制性理念形态、整体性理念形态等五个方面。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明勇  肖宏伟  樊立兵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其在区域经济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区域地方的利益博弈;二是政府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利益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的博弈。而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在兼顾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区域经济制度现代化就需要以经济法理念为指导,借鉴我国区域经济制度演变的历史经验,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利益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荟  张晋平  
循环经济是的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起着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目前,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亟须政府的扶持和保障。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剖析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惠茹  张凤巧  
面对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必须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使人们充分地意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从而以少消耗不损害生态环境为目的,重新进行要素安排和组合,使分散的经济主体行为融入到循环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翟巍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循环经济已从传统废弃物处理方式嬗变成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模式。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循环经济制度设计还停留在环境保护层面,无法为国民经济绿色变革提供系统指引与实施保障。德国循环经济制度有效推进了以环境可持续发展性、经济盈利性、社会包容性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应借鉴其循环经济制度顶层设计模式,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建设  
1.创新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包括三个层次:(1)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2)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3)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充实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2.创新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产权模糊一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翟巍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循环经济已从传统废弃物处理方式嬗变成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模式。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循环经济制度设计还停留在环境保护层面,无法为国民经济绿色变革提供系统指引与实施保障。德国循环经济制度有效推进了以环境可持续发展性、经济盈利性、社会包容性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应借鉴其循环经济制度顶层设计模式,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海峰  李慧颖  
当某种社会制度不能最合理地分配各类资源、不能充分激励系统要素的高效利用、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和协同发展时,就需要转而思考现行制度环境本身是否存在缺陷。目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应在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分别就各个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政策标准和制定恰当的实施方案,使政策体系按照由高至低逐级推进的方式形成惠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约束机制。最终形成激励、反馈双向互动的良性政策循环体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2006年9月,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创办人尤努斯获诺贝尔和平奖。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用自己的经历和获奖证明:"穷人银行"可以商业化经营,可以自给自足地存在,可以在公益和商业利益之间平衡;穷人同样具有非常良好的信誉,扶贫并不只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越香  
论述了制度对于推进图书馆事业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界在重视理念创新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图书馆制度建设,促使图书馆法尽早出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弘飚  
制度化至今仍是课程变革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尝试从变革的延续、可持续性等方面对变革制度化作出界定,作为过程的制度化概念逐渐确立起来,而变革制度化的分析也呈现出包括革新管理、组织学习、社会文化变革和社会意义在内的多元视角并存的状况。近年来,教育领域中新制度主义的讨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课程变革的制度化提供了一个更为整合且富有潜力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存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制度仍然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制度,将供销社边缘化是不正确的。供销社必须坚持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性质,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只要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办社宗旨,科学处理好盈利与服务的关系,供销社就一定能走上正轨,全面振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晓维  
在一个分工的社会生产体系中,人们之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实际上具有两类性质:一是整合不同的个别活动,使社会成员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社会生产的协作;二是实现个别社会成员获取生产成果的分配性交易。相应地,存在规范、协调这两种不同交易关系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已有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未有意识地展开分析经济制度的这两种不同的功能,因而不能说明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经济制度的均衡和变迁中的作用。在马克思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交易关系和经济制度的上述细分,说明制度均衡与失衡,不仅依存于决定制度的其他外部条件,还决定于经济制度内部生产制度与分配制度的相互关系。只有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相互兼容,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艳琳  陈银娥  
格鲁奇(G·Gruchy)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他运用“机能整体的”(holistic)方法描述了制度主义独特的和比较的特征,从而提出了著...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放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及其经济萧条的长期化,决定了日本市场经济制度转型的必要性。转型的原则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发挥制度的功能。而转型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内外部环境对市场经济制度产生冲击的性质。转型的根本方向是要通过增强日本市场经济制度的适应性来提高其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